美國科學家:為什麼人們更喜歡不平等的社會?

2020-11-28 觀察者網

據界面新聞11日援引英國《衛報》報導,三位耶魯科學家在一篇引人深思的新論文中提出,真正讓我們煩心的不是生活中的不平等,而是不公平。當人們堅信社會階層可以流動,對不平等的寬容也會更大。

《衛報》報導截圖

人們似乎生來就對不平等感到厭惡,對此大量文獻可以證明。比如,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普遍渴望薪資平等」,還有的研究稱,「人類存在平等的動機」、「年輕兒童身上體現了平等主義」以及「平等比互惠更重要」。用谷歌學術搜索查找「不平等厭惡」,能找到一萬多篇關於這一話題的論文。

當實驗研究的對象被要求在互不相關的個體中劃分資源時,他們傾向於平均分配。如果之前已經存在不平等的現象,人們為了糾正或儘可能減少這種不平等,就不再會平均分配資源了。這種偏向影響非常之大,以至於受試者有時候為了追求平等,甚至寧願選擇總體所得較少的分配方式。

此外,人們似乎把平均分配資源看作品德高尚之舉,他們還會對那些從不平等分配中獲益的人表達憤怒。這種憤怒非常強大,受試者們甚至會主動去懲罰不平等的分配者。針對這種現象,在15個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一項研究發現各個文化背景的成員都或多或少願意對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實行昂貴的第三方懲罰——儘管不同人群之間這種懲罰的力度存在很大差異。

對3至8歲的兒童進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平等偏向。3歲的兒童在第三方之間平等地分配資源,而6歲的兒童則展示出了更加強烈的平等分配傾向,寧願堅持扔掉多餘的資源也不願意在其他兩方中不平等地進行分配。

在一項研究中,6至8歲的兒童負責向兩個打掃了自己房間的男孩分發橡皮擦。當橡皮擦總數為單數時,他們寧願堅持讓實驗員將多餘的橡皮擦扔進垃圾桶也不願意導致分配不均。即使接受分配的人永遠都不知道其中有一個人拿到的更少,他們還是做出了同樣的反應,也就是說孩子們並不是擔心接收方的感受,而是反對製造不平等,就算在沒有一個接受方知情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他們在展示大方(分配者將所有糖果給接受方)和自私(分配者自己留著所有的糖果)時,同樣也會拒絕不平等分配。這表明這種拒絕行為確切來說就是對不平等的厭惡,並不是對自私的懲罰。

「對不平等的渴望」

基於這些研究,也許有人會認為在現實世界的群體裡分配資源時,人們會在群體的所有階層裡平等地分配資源。但事實並非如此。

諾頓和艾瑞利最近一項研究獲得了媒體極大的關注,這項研究顯示人們低估了我們社會中不平等的程度,並且跟現實相比,自認為生活在更加平等的社會裡。

作者們稱他們的研究測試了「關於財富分配不均最佳程度的不同意見」,並且發表了調查報告「驚人的一致:所有群體——甚至包括那些通常與財富分配不相關的共和黨人和富人等群體——都渴望一個比現在更加平等的財富分配體制。」艾瑞利有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美國人希望生活在一個更加平等的國家(只是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這些總結都非常準確:與現狀相比,這些研究的參與者確實都更希望更多的平等。但研究結果也表明他們並不是特別擔心大規模的不平等。恰恰相反,受試者聲稱,在完美的社會裡,最富有的20%群體中,個人擁有的財富應該是底層20%中的個體的三倍還多。

當他們不得不在財富平等和不平等分配之間做出選擇,被告知他們將被隨機分配到某一個財富階層,從最富有到最貧窮不定,超過半數的受試者明確拒絕了財富平均分配,更傾向於不平等。因此,該數據表明在實際的財富分配中,人們偏向於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

對不平等的這種偏向在其他16個國家也是一樣,涵蓋了政治光譜中的左翼和右翼以及青少年群體。就像諾頓說的那樣:「人們顯示出了對不平等的渴望——不能太平等,但也不能太不平等。

其實,這些數據有可能低估了人們對不平等分配的傾向。諾頓和艾瑞利在研究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若將美國民眾劃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別應該獲得總體百分之多少的財富。按照受訪者給出的答案,最窮與最富的人群之間,其擁有的財富理想比例是1:4左右。然而,接下來一項研究把問題做了下改變,改成「每個等級的人平均應該分配多少財富」,結果顯示,這一比例上升到了1:50。當研究人員向參與者解釋了這兩個問題之間的關聯後,大多數人認為更高的這個比例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感知。

對公平(fairness)的偏向

世界中人們對不平等的偏向,與實驗研究中發現的對平等的強烈偏好,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如何解釋?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實驗研究實際上未提供證據表明對不平等的厭惡導致了人們對平均分配的偏向。相反,這些研究發現正好同對平等(equality)和公平(fairness)的偏向相一致——因為這些研究的設計就是這樣,因此平等的結果也就是公平的結果。

這是因為,就一些考量因素,比如需求和美德,受試者們無法區分開來。因此,不管受試者是否對公平或平等敏感,他們都傾向於平等地分配物品。許多詳細區分公平和平等的實驗都證實了這一觀點。這些實驗發現,人們在公平和平等之中選擇了前者。

想像一下這種情景:在其他條件等同的情況下,兩個人中其中一個得到了10美元而另一個人什麼都沒有。這顯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公平嗎?如果分配是隨機的,那當然是公平的。並且成年人認為,在分配許多不同的資源時通過拋硬幣和抽籤等不偏不倚的方式都是公平的。

小孩也有類似的觀點。在上面所描述的給清理房間的小朋友分配橡皮擦的研究中,如果他們有一個公平的旋轉亮片來隨機選擇誰將獲得額外的橡皮擦,那他們很樂於製造不平等。一個人得到兩塊橡皮擦而另一個人只有一塊(在這一點上說,或者一個人10塊而另一個人一塊也沒有)的情況可能完全是公平且可接受的,儘管這顯然不平等。

那麼就由此可得出結論,如果現實世界的人在努力、能力和道德等方面有所不同,有一個公平的系統將這些都納入考量,那麼對公平的偏向也就表明人們在現實社會中更偏向不平等的結果。

湯姆·泰勒利用另一項研究解釋了為什麼面對經濟上的不平等時公眾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憤怒。他認為美國人認為該國的市場體系是劃分財富的公平手段,據此他們強烈相信,社會階層之間是可以流動的。那麼由此看來,通過人們對於財富劃分不公而非不平等的看法就能更好地預測他們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相對性理論

人們在社會中傾向於不平等分配財富也可能有其他動機。這種考量與理論上對公平的渴望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反映出了想要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渴望。有趣的是,這些期望並不總是為了增加個人的絕對數量,往往是為了與其他人相比提升個人的排名。

比如說,針對收入和幸福感的研究顯示,一旦達到基本的財富水平,相對財富對總體的幸福感更加重要。同樣地,社會心理學大量研究發現人們一直把自己與其他人相比較。知道自己的收入比鄰居高得多(或低得多)對幸福感有著重大影響。正如戈爾·維達爾說的那樣:「每次有朋友取得成功,我都會難過一陣。」

獲取「相對優勢」的這種動機會激發不平等分配的欲望。的確,為了取得相對優勢帶來的光環,人們甚至願意自己支付費用來降低其他人的收入。

甚至小孩子都顯示出了這種尋求相對優勢的行為。5歲的孩子常常會拒絕自己接受兩枚獎牌、同時分配給另外一個孩子兩枚獎牌的做法,寧願選擇自己拿一枚獎牌,不過前提是另一個孩子一個獎牌都得不到。相對優勢所帶來的不平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甚至凌駕於對公平和絕對增益的渴望之上。

偏向不平等的另外一個動機或許是因為人們認為不平等對提升刻苦耐勞精神和推動社會階層移動來說必不可少。比如說,諾頓認為人們偏向於不平等是因為他們把這當成了一個動力,使得人們更加努力和出色地工作,因為他們知道這麼做可以改善他們自己和兒女的生活狀況。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容忍社會不平等?
    |引言|在當代中國研究領域,經濟不平等是一個熱點,而大眾對不平等的態度更是一個容易激起情緒化討論的題目,然而求義須先求實,社會學者首先要正視經驗材料、條分縷析,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民眾對不平等的認識。基於這些證據,懷默霆認為不平等在當時的中國尚未普遍激起民怨,也不會導致所謂社會火山的爆發。吳曉剛(2009)分析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調查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雖然人們普遍感知到收入不平等,但卻對機會結構感到相當樂觀。例如,75%的大陸受訪者認為工農後代與其他人有同樣多的機會成為有錢、有地位的人,76%的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充滿了機會。1.
  • 社會觀察 | 新的「蓋茨比曲線」? 現代城市中的不平等現象調查
    除此之外,這樣的不平等現象也顯著存在於對幸福及壓力的感受程度以及對未來的樂觀程度上。窮人更容易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也更有可能有感受到壓力和焦慮。比起更容易相信美國夢的富人,窮人更容易在對未來喪失信心。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這些不平等現象之間存在何種聯繫?在多種觀點裡,最廣為人知的是由Alan Kreuger提出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該種觀點解釋了收入不平等之間和代際流動之間的聯繫。
  • 為什麼人和動物是不平等的
    為什麼人和動物是不平等的 2010-06-24 09:23:34   來源: 成都全搜索   編輯: 李立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並不會帶來更均衡的專業性別結構
    想像你分別走進美國和阿爾及利亞一所大學的數學課堂,你會在哪裡看到更多女生?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上周發表於學術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給出了一個反直覺的結論:一個國家在性別平等方面做得越好,專業的性別結構越失衡。這項研究由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發起。
  • 《2013年世界社會發展報告》關注不平等現象
    楊文豔:首先不平等包括全球性的不平等,還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平等,這是兩個角度。不平等現象有好幾個方面,比方說經濟方面的不平等,收入財產,還有就是非經濟方面,關係到人民的福祉水平,比如說健康和教育情況。首先從經濟狀況來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在縮小,但是國家內部的經濟不平等反而加劇了,大部分的國家都是不平等現象變得更嚴重了。
  • 美專家:美國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現象愈演愈烈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月13日下午,美國專家詹姆斯·斯通受邀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講座並與聽眾互動交流。
  • 在什麼樣的社會裡,人們更可能持有偏見?
    但是,當每個人都被認為是潛在平等的,並且由國家信條保障了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的機會時,就會出現一種非常不同的心理狀態。即使是最底層的群體成員也被鼓勵去努力奮鬥,並站出來要求他們的權利。於是就出現了「精英的流動」。通過努力和好運氣,出身較低的人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社會階層,有時甚至能夠取代之前的特權階級。這種垂直流動給社會成員帶來了激勵與恐慌。
  • 英國財經作家:美國的不平等為何高於歐洲
    2020年,新冠疫情不僅加劇了美國不同階層的財富不平等,「弗洛伊德事件」還暴露出美國社會中深層次的種族不平等。GDP總量位列全球首位,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美國再次來到一個十字路口。英國財經作家阿德裡安伍爾德裡奇(Adrian Wooldridge) 資料圖不平等狀況加劇成為一個全球現象,美國究竟有何不同?
  • 北美觀察丨疫情改變美國:不平等會殺人
    病毒不會歧視 但社會可以截至美西時間12月29日13時31分,據Worldometers實時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34.5萬。如果看疫情數據,「不平等會殺人」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席捲美國的疫情,給不同群體帶來的衝擊也是不同的,這已經被一年來的大量數據和事實所驗證。
  • 被遺忘的美國夢:誰的多元化與誰的不平等?
    撰文 | 《經濟觀察報·書評》陳亞南在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社會科學家一板一眼地研究求職與面試的全過程,甚至還要把自己放進面試官團隊去親自體驗。做慣了面試官的人也許更看重自己直覺判斷;而經驗豐富的老手或許很少再通過盲投簡歷來求職。
  • 問道基尼:如何衡量不平等
    對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的研究無疑產生了很多疑問和爭議。一個社會中的收入不平等究竟 「應該」 是什麼樣的?科維爾說,財富在人群最富裕階層中的集中會使人聯想到商業壟斷。「當產出的一大部分被少數幾個企業控制,人們就會有些焦慮不安。」經濟學家們針對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的成因和影響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問題。高度的分配不平等有哪些影響,有沒有可能將貧窮的影響和分配不平等的影響區分開來呢?
  • 貨幣政策的傳導與不平等的社會效應
    2)第二種分配效應源自分隔的金融市場,在金融市場頻繁交易的參與者受到較其它參與者更大的影響,緊縮貨幣政策向非金融市場參與者傾斜,這時往往收入和消費不平等會下降,擴張性的政策則同樣會加劇不平等,因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收入和消費平均比非參與者要高,而擴張性政策則更利好股市。
  • 美國不平等:經濟極化 中產階級日益萎縮
    美國民眾現在看到的川普與那些把美國中產階級逼入困境的華爾街「兇手們」相比,並無二致。  換句話說,讓美國回歸到一個世紀前「咆哮的20年代」的不平等問題,曾是川普用來攻擊政治對手的武器,現在卻正在葬送自己。  美國不平等:一個世紀的輪迴  在美國大選鬧劇背後,是日趨嚴重的不平等造成的政治和社會分裂。
  • 跨越不平等陷阱|不平等是宿命嗎?
    無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過高的不平等都不利於其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不平等程度整體都是攀升,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平等程度持續惡化,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程度也不斷上升。那麼,是否有可能逆轉不平等上升的趨勢?
  • 人生而平等。文明社會裡的人們,為什麼認同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上帝創造一切,上帝創造人,在宗教氣氛濃鬱的西方社會,一度是普遍的共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部分顛覆了以上信條。因為,生物的繁衍和演變的最大動因,是它們求生存的本能,只有越跑越快的羚羊,才能逃避被獅子吞噬的命運。
  • 美國疫情蔓延凸顯種族不平等問題(深度觀察)
    核心閱讀根據美國各地公布的新冠肺炎疫情統計數據,美國不同族裔之間存在一道「健康鴻溝」,少數族裔群體呈現出更高的感染率和病亡率,與其人口佔比並不相稱。專家指出,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源是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種族不平等問題。
  • 中國社會習俗的不平等現象
    最近,在中國的城市地區,人們開始廣泛關注送禮問題。去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嚴厲懲治了不必要的公務宴請。這種不適宜的消費通常是行賄的重要途徑。然而,這種宴請的風俗在中國的農村以及小城鎮是一個更加令人苦惱的問題。如果政府官員的大吃大喝是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表現,這卻不是引起不平等現象的主要原因。
  • 這個世界平等嗎?平等的世界你喜歡嗎?差距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這個世界不平等。 這時候你肯定會有疑問,我為什麼說這個世界不平等?要想知道我為什麼敢這麼肯定這個世界不平等,那就要先從平等的定義說起了,平等的定義是什麼?簡單點說,那就沒有差距。第二個問題的題目是:平等的世界你真的喜歡嗎?這個問題我想讓你自己回答。請你認真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不喜歡平等的世界請你認真看下去,如果喜歡請自便。
  • 過去1萬年的社會不平等,印刻在Y染色體上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男性的後代基因組印記的變化情況,而不僅僅是通過男女性後代數量的差異,來理解整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國中,男性後代數量的不平等現象非常明顯。雖然統治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他們的強勢崛起在歐亞大陸人群的基因組中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記。
  • 為什麼人們更喜歡整數?
    你更喜歡90%的產品折扣,還是91.27%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比起不規則的數字,我們的大腦更喜歡漂亮的整數,即使不規則的選擇總體上意味著更大的折扣。研究表明,當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不以零結尾的不規則數字時,我們的大腦通常會賦予它們消極的含義,因為它們無法與我們本能中想像的,比較理想的四捨五入的整數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