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容忍社會不平等?

2020-11-29 騰訊網

[摘要]中國的不平等不斷加劇,而經濟增長卻面臨著放緩的可能性,這些客觀條件對中國民意變化的影響也許不容忽視。

|引言|

在當代中國研究領域,經濟不平等是一個熱點,而大眾對不平等的態度更是一個容易激起情緒化討論的題目,然而求義須先求實,社會學者首先要正視經驗材料、條分縷析,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民眾對不平等的認識。

《社會火山迷思:當代中國人對不平等和分配不公的感知》,懷默霆著

剛剛榮休的哈佛社會學家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於2010年發表專著《社會火山迷思:當代中國人對不平等和分配不公的感知》(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In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他基於2004年的社會調查數據得出一個重要發現:儘管大部分受訪者(約72%)認為收入差距在全國範圍內過大或相當大,他們卻對不平等持相對寬容的態度——僅有30%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進行重新分配來滿足需求。

也就是說,在2004年的中國民眾眼中,分配不均大於分配不公。基於這些證據,懷默霆認為不平等在當時的中國尚未普遍激起民怨,也不會導致所謂社會火山的爆發。

吳曉剛(2009)分析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調查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雖然人們普遍感知到收入不平等,但卻對機會結構感到相當樂觀。例如,75%的大陸受訪者認為工農後代與其他人有同樣多的機會成為有錢、有地位的人,76%的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充滿了機會。

1.

|看在發展的「面子」上?|

在本世紀初貧富分化不斷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國民眾對經濟不平等所表現出來的相對寬容?謝宇、ArlandThornton、王廣州和賴慶於2012年發表在《社會科學研究》(SocialScienceResearch)上的文章揭示,答案與另一個重要的時代觀念——發展——有關。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經濟發展被明確陳述為「一個中心」;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中國的經濟改革否定了先前的平均主義教條,「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成為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官方宣傳立場,在這一話語中,不平等被建構成經濟發展的策略,必將伴隨著發展而出現。

無論這一論斷是否為「真理」,在改革初期,它有著被廣泛認同的社會基礎——在飽受貧困痛苦的普通老百姓看來,匱乏與不平等兩害相權,心理天平很容易倒向後者。

而事實上,改革時代的中國也的確進入了一個持久的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齊頭並進的局面。可以推想,三十年的歷史經驗配合上國家宣傳的建構,已牢牢地把人們對不平等的認識綁定在發展這一核心觀念上。基於這樣的事實和邏輯,文章提出了「社會投射(societalprojection)」假說,即中國民眾對於一個社會的經濟不平等的認識受制於他們眼中不平等與發展之間的關係。

事實究竟如何?為檢驗這一假說,文章作者分析了2006年來自中國六個省、共計4583名受訪人的社會調查數據。

由於發展和不平等的關係是官方話語的一部分,為了避免人們出於政治正確而給出敷衍的答案,文章設計了一個測驗,在調查中,每一個受訪者都被要求給五個國家(中國、日本、巴西、美國、巴基斯坦)的發展程度和經濟不平等程度分別打分,如此,就能比較客觀地考察發展和不平等在每一個人心目中的相關關係。

文章發現,受訪者的發展評分與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表明各國社會的發展確是為中國民眾所關注和了解的;與此同時,受訪者的不平等評分卻與各國基尼係數這一客觀標準相去甚遠,可見中國民眾對各國不平等的狀況並不了解。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是客觀知識,他們是依據什麼來給各國的不平等打分的呢?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不平等評分並不隨著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城鄉居處、家庭收入、甚至教育程度的改變而改變,唯一影響不平等評分的個人因素只有發展評分——總的來說,受訪者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評估越高,則認為該國的不平等程度也越高。

至此,「社會投射」假說得到了可靠的數據支持。這一發現雖未直接證明同一時期(2004-2006年前後)中國人對不平等的容忍乃是看在發展的「面子」上,卻也為這一猜想提供了合理性的前提。十年之後的今天,中國的不平等不斷加劇,而經濟增長卻面臨著放緩的可能性,這些客觀條件對中國民意變化的影響也許不容忽視。

2.

|「社會投射」的異質性|

當然,社會的本質在於異質性,使用平均方法識別的主流現象不一定是唯一真實。倘若說所有中國人都相信發展會伴隨著不平等加劇,則顯然失之偏頗——畢竟社會政治態度的典型分布多是兩極或多極化的。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條明確陳述社會形態越進步(儘管是非線性發展),經濟分配越平等,直至物質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而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也認為發展帶來的將是更加平等的社會。

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左翼」和當代西方「左派」可謂殊途同歸。不難想像,剛從革命時代走來、又受歐風美雨吹打的中國民眾,對於兩種思想都不乏同情者,而兩者均指向發展與不平等的負相關。

繼續審視數據——通觀整個樣本,發展排序和不平等排序完全相同的佔19%,完全相反的佔7%,高出其他所有情況,可見雖然正相關是主流,負相關也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另外一極。

以佔總數七成的最常見的兩種發展排序為例,選擇「美國、日本、中國、巴西、巴基斯坦」的受訪者中有31%給出了完全相同的不平等排序,10%給出了完全相反的不平等排序,高於其他所有118種可能性,呈現明確的雙眾數分布;發展排序選擇「美國、日本、巴西、中國、巴基斯坦」的完全正、負相關比例分別為24%和13%,同樣構成雙眾數分布。

當然,這一發現並不與「社會投射」假說相矛盾,而是刻畫了另一種雖然「小眾」、卻不容忽視的投射方向。

3.

|認知簡化≠大腦簡單|

對一個國家的不平等缺乏了解,於是使用對該國發展程度的知識對其加以正向或負向的投射,在認知上是一個簡化過程。那麼,執行簡化認知的大腦是否簡單呢?答案是否定的。

政治心理學一個反覆被證明的結論就是頭腦複雜的精英——無論立場左右——比大眾持有更加穩定的政治態度。

因為精英人群政治態度的形成更多的是基於「理論」的演繹,也就是說,精英人群能夠基於一個穩定的政治認同,對各種議題發表立場一致、理論自洽的意見和評估,其中就包含一些「無知識有見解」的情況,這樣的認知簡化雖有教條主義之虞,卻屬於系統性的思考習慣,因而更多的見諸擅長理論思辯的精英人群。

發展與不平等的強相關(無論正負)就是這種先於經驗的立場或理論,那麼什麼樣的人群會作出強投射呢?

文章發現,受訪者越是了解各國的發展程度,就越傾向於作出堅定的正向或負向投射。這就是說,一個人越是關注並了解世界發展狀況,他/她對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就越堅定,這些持堅定態度者,大部分認為社會越發展越不平等,也有一些認為越發展越平等。

具體方向如何,取決於文章無法窮盡的主客觀因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發展這一核心觀念,正在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精英——中建構著明確的政治態度,並進而影響著他們對經濟不平等的認識。

|延伸討論|

其實本文的道理不僅限於發展和不平等。一個時代或地域總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構建著人們的社會態度,就像「革命」曾經賦予國人種種言行合法性一樣,「發展」在改革時代的中國是不容置疑的「硬道理」。

在當今中國,這一「硬道理」不但建構著公共領域,而且對私人領域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兩位作者ArlandThornton和賴慶(2015)對此另有文章專門討論,而ArlandThornton(2005)的專著《橫斷面讀歷史:發展範式對家庭生活的持久影響及其謬誤》(ReadingHistorySideways:TheFallacyandEnduringImpactofDevelopmentalParadigmonFamilyLife)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深入探究了發展話語對家庭的建構。

(文/賴慶)

文章轉自「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騰訊合作自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為什麼人們更喜歡不平等的社會?
    據界面新聞11日援引英國《衛報》報導,三位耶魯科學家在一篇引人深思的新論文中提出,真正讓我們煩心的不是生活中的不平等,而是不公平。當人們堅信社會階層可以流動,對不平等的寬容也會更大。 諾頓和艾瑞利最近一項研究獲得了媒體極大的關注,這項研究顯示人們低估了我們社會中不平等的程度,並且跟現實相比,自認為生活在更加平等的社會裡。 作者們稱他們的研究測試了「關於財富分配不均最佳程度的不同意見」,並且發表了調查報告「驚人的一致:所有群體——甚至包括那些通常與財富分配不相關的共和黨人和富人等群體——都渴望一個比現在更加平等的財富分配體制。」
  • 《2013年世界社會發展報告》關注不平等現象
    這兩個數字展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和一個國家內部在經濟、社會上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現象正是聯合國經社事務部雙年度旗艦出版物《世界社會發展報告》2013年版的關注重點。聯合國電臺記者黃莉玲就報告的主要內容採訪了經社事務部社會政策發展司社會發展處處長楊文豔。記者:這個世界毫無疑問是不平等,但不平等的狀況到底是怎樣的,報告是怎樣去分析和描述的?
  • 為什麼人和動物是不平等的
    為什麼人和動物是不平等的 2010-06-24 09:23:34   來源: 成都全搜索   編輯: 李立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跨越不平等陷阱|不平等是宿命嗎?
    無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過高的不平等都不利於其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不平等程度整體都是攀升,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不平等程度持續惡化,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程度也不斷上升。那麼,是否有可能逆轉不平等上升的趨勢?
  • 貨幣政策的傳導與不平等的社會效應
    2)第二種分配效應源自分隔的金融市場,在金融市場頻繁交易的參與者受到較其它參與者更大的影響,緊縮貨幣政策向非金融市場參與者傾斜,這時往往收入和消費不平等會下降,擴張性的政策則同樣會加劇不平等,因為金融市場參與者收入和消費平均比非參與者要高,而擴張性政策則更利好股市。
  • 《易經》為什麼要別「尊卑」!平等是什麼?男女應該平等嗎?
    中國傳統文化,被現代人所詬病的一個很大因素,就是「尊卑」的問題,即便這個事實從未消失過,一直存在,但是必須在口頭上,要保持現代人平等之先進性。就好似一頭鴕鳥,腦袋扎在自由平等的沙土中,這個幾千年的尊卑價值觀,就不存在了一樣。
  • 中國社會習俗的不平等現象
    這種不適宜的消費通常是行賄的重要途徑。然而,這種宴請的風俗在中國的農村以及小城鎮是一個更加令人苦惱的問題。如果政府官員的大吃大喝是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表現,這卻不是引起不平等現象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婚禮(就如上面所描述的那樣),葬禮以及一些重要的生日時人們贈送禮物的習慣更加重了不平等現象。數百年來,在重要的場合相互交換禮物已經成為中國鄉村生活的一部分。
  • 社會觀察 | 新的「蓋茨比曲線」? 現代城市中的不平等現象調查
    那麼,收入不平等和其他層面的社會不平等現象有聯繫嗎?我們以城市和周邊環境為樣本,分析了來自蓋洛普諮詢公司(Gallup)和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的數據,特別是來自大都市統計處(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MSA)的數據,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
  • 人為什麼要懂點哲學?
    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直接造就了中國人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愛好和平的優秀品質。「有人說我不知道這些高大上的學問,我只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和我有什麼關係?」非也!哲學是百科之源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哲學的影響,細究起來,再偉大的科學都和自己有關,人是不可能脫離哲學的影響單獨存在,只是你不曾發現它,關注它。1.懂點哲學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改變世界。
  • 過去1萬年的社會不平等,印刻在Y染色體上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男性的後代基因組印記的變化情況,而不僅僅是通過男女性後代數量的差異,來理解整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國中,男性後代數量的不平等現象非常明顯。雖然統治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他們的強勢崛起在歐亞大陸人群的基因組中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記。
  • 美國不平等:經濟極化 中產階級日益萎縮
    換句話說,讓美國回歸到一個世紀前「咆哮的20年代」的不平等問題,曾是川普用來攻擊政治對手的武器,現在卻正在葬送自己。  美國不平等:一個世紀的輪迴  在美國大選鬧劇背後,是日趨嚴重的不平等造成的政治和社會分裂。
  • 李光耀指中國人不能以平等心態看待周邊國家
    兩個月之前,由於在美國發表亞太地區地緣政治見解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又對中國政體結構發表看法,李先生29日在《通商中國》組織發表演說後指出,新加坡可以強調官、民平等,但是在中國卻很難,因為中國傳統政治體制形成各省份都有各自「皇帝」的現象。
  • 美專家:美國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現象愈演愈烈
    (社會主義學院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國日報網4月14日電(孫曉宇)4月13日下午,前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詹姆斯·斯通(James M.Stone)在北京表示,美國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現象愈演愈烈,且發展不平衡問題愈發突出。
  • 對話價值觀(6)·(平等篇):發展成果 全民共享
    他們認為,保持適當的收入差距,有助於形成職業正向激勵,有利於促進社會良序發展,「若一味講平等,豈不是回到了過去的大鍋飯時代?」   平等,是人類社會長期追求的理想狀態,從衣食住行的經濟平等,到選舉、教育等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平等,人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著平等。然而,目標是遠大的,現實卻是曲折的。
  • 人生而平等。文明社會裡的人們,為什麼認同適者生存、弱肉強食?
    上帝創造一切,上帝創造人,在宗教氣氛濃鬱的西方社會,一度是普遍的共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部分顛覆了以上信條。因為,生物的繁衍和演變的最大動因,是它們求生存的本能,只有越跑越快的羚羊,才能逃避被獅子吞噬的命運。
  • letme為什麼叫眾生平等上單 讓帝眾生平等是什麼意思
    鬥玩網(d.chinaz.com)原創:RNG的上單選手letme在2018MSI季中冠軍賽過後就有了一個稱呼叫眾生平等型上單,那麼letme為什麼叫眾生平等上單?讓帝眾生平等是什麼意思?一起來看看吧。
  • 機遇不平等:概念、機制與啟示
    機遇不平等則是因社會環境不一樣造成的個體社會結果差異。機遇不平等產生的社會影響包括:改變個體先天或後天因素與社會結果之間的關係,改變既定的社會分層結構,影響長期的代際流動格局。  一、機遇不平等的概念  任何一個人類社會(包括採集狩獵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社會不平等。為什麼一些人比其他人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對不平等和不平等形成原因的討論一直是社會學領域經久不衰的話題。
  • 經濟發展特徵、住房不平等與生活機會
    原創魏萬青、高偉 來源 :社會學研究雜誌魏萬青、高偉,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摘要既有研究大多強調住房不平等是職業不平等的結果,而住房不平等並未成為社會不平等研究的核心問題。
  • 問道基尼:如何衡量不平等
    這條曲線展現了社會中收入或財富的分配情況,x軸代表從收入最低到收入最高的人口構成,y 軸代表人群收入或擁有財富的累計百分比。所以點(0.5, 0.2)表示收入最低的50%的人口擁有總收入的20%。收入絕對平等的社會具有的洛倫茲曲線是函數 y = x 所表示的直線。如何計算基尼係數:基尼係數展示了一個社會中收入或財富分配的平等程度。
  • 真正維繫人類社會的是什麼?
    而那些所謂的宗教信仰,卻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所以中國人燒香拜佛,都是花點錢,買平安,買吉利,所以各種保平安吉利的飾物才充斥廟宇。在那個物資短缺的時代,你遇到如此多的美味佳餚,你自然是先過過嘴癮再說吧。要死也要做個飽死鬼,不做餓死鬼。所以中國人對吃是最挑剔,最追求品類的。其實面子問題也是因為這一點,由於平時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地裡幹活,沒有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