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不平等不斷加劇,而經濟增長卻面臨著放緩的可能性,這些客觀條件對中國民意變化的影響也許不容忽視。
|引言|
在當代中國研究領域,經濟不平等是一個熱點,而大眾對不平等的態度更是一個容易激起情緒化討論的題目,然而求義須先求實,社會學者首先要正視經驗材料、條分縷析,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民眾對不平等的認識。
《社會火山迷思:當代中國人對不平等和分配不公的感知》,懷默霆著
剛剛榮休的哈佛社會學家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於2010年發表專著《社會火山迷思:當代中國人對不平等和分配不公的感知》(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In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他基於2004年的社會調查數據得出一個重要發現:儘管大部分受訪者(約72%)認為收入差距在全國範圍內過大或相當大,他們卻對不平等持相對寬容的態度——僅有30%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進行重新分配來滿足需求。
也就是說,在2004年的中國民眾眼中,分配不均大於分配不公。基於這些證據,懷默霆認為不平等在當時的中國尚未普遍激起民怨,也不會導致所謂社會火山的爆發。
吳曉剛(2009)分析了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調查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雖然人們普遍感知到收入不平等,但卻對機會結構感到相當樂觀。例如,75%的大陸受訪者認為工農後代與其他人有同樣多的機會成為有錢、有地位的人,76%的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充滿了機會。
1.
|看在發展的「面子」上?|
在本世紀初貧富分化不斷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國民眾對經濟不平等所表現出來的相對寬容?謝宇、ArlandThornton、王廣州和賴慶於2012年發表在《社會科學研究》(SocialScienceResearch)上的文章揭示,答案與另一個重要的時代觀念——發展——有關。
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經濟發展被明確陳述為「一個中心」;在收入分配問題上,中國的經濟改革否定了先前的平均主義教條,「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成為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官方宣傳立場,在這一話語中,不平等被建構成經濟發展的策略,必將伴隨著發展而出現。
無論這一論斷是否為「真理」,在改革初期,它有著被廣泛認同的社會基礎——在飽受貧困痛苦的普通老百姓看來,匱乏與不平等兩害相權,心理天平很容易倒向後者。
而事實上,改革時代的中國也的確進入了一個持久的經濟增長和收入不平等齊頭並進的局面。可以推想,三十年的歷史經驗配合上國家宣傳的建構,已牢牢地把人們對不平等的認識綁定在發展這一核心觀念上。基於這樣的事實和邏輯,文章提出了「社會投射(societalprojection)」假說,即中國民眾對於一個社會的經濟不平等的認識受制於他們眼中不平等與發展之間的關係。
事實究竟如何?為檢驗這一假說,文章作者分析了2006年來自中國六個省、共計4583名受訪人的社會調查數據。
由於發展和不平等的關係是官方話語的一部分,為了避免人們出於政治正確而給出敷衍的答案,文章設計了一個測驗,在調查中,每一個受訪者都被要求給五個國家(中國、日本、巴西、美國、巴基斯坦)的發展程度和經濟不平等程度分別打分,如此,就能比較客觀地考察發展和不平等在每一個人心目中的相關關係。
文章發現,受訪者的發展評分與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表明各國社會的發展確是為中國民眾所關注和了解的;與此同時,受訪者的不平等評分卻與各國基尼係數這一客觀標準相去甚遠,可見中國民眾對各國不平等的狀況並不了解。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是客觀知識,他們是依據什麼來給各國的不平等打分的呢?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不平等評分並不隨著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態、城鄉居處、家庭收入、甚至教育程度的改變而改變,唯一影響不平等評分的個人因素只有發展評分——總的來說,受訪者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評估越高,則認為該國的不平等程度也越高。
至此,「社會投射」假說得到了可靠的數據支持。這一發現雖未直接證明同一時期(2004-2006年前後)中國人對不平等的容忍乃是看在發展的「面子」上,卻也為這一猜想提供了合理性的前提。十年之後的今天,中國的不平等不斷加劇,而經濟增長卻面臨著放緩的可能性,這些客觀條件對中國民意變化的影響也許不容忽視。
2.
|「社會投射」的異質性|
當然,社會的本質在於異質性,使用平均方法識別的主流現象不一定是唯一真實。倘若說所有中國人都相信發展會伴隨著不平等加劇,則顯然失之偏頗——畢竟社會政治態度的典型分布多是兩極或多極化的。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條明確陳述社會形態越進步(儘管是非線性發展),經濟分配越平等,直至物質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而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思想也認為發展帶來的將是更加平等的社會。
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左翼」和當代西方「左派」可謂殊途同歸。不難想像,剛從革命時代走來、又受歐風美雨吹打的中國民眾,對於兩種思想都不乏同情者,而兩者均指向發展與不平等的負相關。
繼續審視數據——通觀整個樣本,發展排序和不平等排序完全相同的佔19%,完全相反的佔7%,高出其他所有情況,可見雖然正相關是主流,負相關也構成了不可忽視的另外一極。
以佔總數七成的最常見的兩種發展排序為例,選擇「美國、日本、中國、巴西、巴基斯坦」的受訪者中有31%給出了完全相同的不平等排序,10%給出了完全相反的不平等排序,高於其他所有118種可能性,呈現明確的雙眾數分布;發展排序選擇「美國、日本、巴西、中國、巴基斯坦」的完全正、負相關比例分別為24%和13%,同樣構成雙眾數分布。
當然,這一發現並不與「社會投射」假說相矛盾,而是刻畫了另一種雖然「小眾」、卻不容忽視的投射方向。
3.
|認知簡化≠大腦簡單|
對一個國家的不平等缺乏了解,於是使用對該國發展程度的知識對其加以正向或負向的投射,在認知上是一個簡化過程。那麼,執行簡化認知的大腦是否簡單呢?答案是否定的。
政治心理學一個反覆被證明的結論就是頭腦複雜的精英——無論立場左右——比大眾持有更加穩定的政治態度。
因為精英人群政治態度的形成更多的是基於「理論」的演繹,也就是說,精英人群能夠基於一個穩定的政治認同,對各種議題發表立場一致、理論自洽的意見和評估,其中就包含一些「無知識有見解」的情況,這樣的認知簡化雖有教條主義之虞,卻屬於系統性的思考習慣,因而更多的見諸擅長理論思辯的精英人群。
發展與不平等的強相關(無論正負)就是這種先於經驗的立場或理論,那麼什麼樣的人群會作出強投射呢?
文章發現,受訪者越是了解各國的發展程度,就越傾向於作出堅定的正向或負向投射。這就是說,一個人越是關注並了解世界發展狀況,他/她對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就越堅定,這些持堅定態度者,大部分認為社會越發展越不平等,也有一些認為越發展越平等。
具體方向如何,取決於文章無法窮盡的主客觀因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發展這一核心觀念,正在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精英——中建構著明確的政治態度,並進而影響著他們對經濟不平等的認識。
|延伸討論|
其實本文的道理不僅限於發展和不平等。一個時代或地域總有一些核心觀念在構建著人們的社會態度,就像「革命」曾經賦予國人種種言行合法性一樣,「發展」在改革時代的中國是不容置疑的「硬道理」。
在當今中國,這一「硬道理」不但建構著公共領域,而且對私人領域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兩位作者ArlandThornton和賴慶(2015)對此另有文章專門討論,而ArlandThornton(2005)的專著《橫斷面讀歷史:發展範式對家庭生活的持久影響及其謬誤》(ReadingHistorySideways:TheFallacyandEnduringImpactofDevelopmentalParadigmonFamilyLife)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深入探究了發展話語對家庭的建構。
(文/賴慶)
文章轉自「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騰訊合作自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