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時入眠佳 "五更"起床妙 中國古人如此懂睡

2020-11-24 人民網

今天(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為「美好睡眠,放飛夢想」,希望能藉此喚起整個社會對睡眠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

在中國古代,如何睡覺以及如何睡個好覺等都有相當多的講究。古人認為,睡覺不僅是休息,還是一種養生;不僅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學問。

亥時入眠最佳

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已總結出一套「睡覺原理」,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有較大篇幅對健康的睡法和睡覺作了詳細敘述。

古人嚴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從具體入睡時間來看,亥時被認為最佳。亥時自漢代被稱為「人定」時分,人定即人靜,也即21時-23時之間,東漢末年的《孔雀東南飛》就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之語。

傳統中醫認為亥時三焦經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 具有主持諸氣、通調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此時睡覺,百脈可以得到休息,對身體十分有益。

如今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快,要在晚上21點就睡覺,難度恐怕相當大,但再晚也不能晚過23點。因為23點為子時,此時膽經旺。中醫理論認為,「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於膽。」膽又為少陽,「少陽不升,天下不明」。即此時不睡覺,第二天就沒得少陽之氣升起,人就沒有精神。

「五更」起床最妙

古人崇尚早起,一般早上4點左右就起床,即便帝王之家亦如此。據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寢,五鼓而起」。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起床時間更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

《曾國藩家書》曰: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早晨4點)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

蘇東坡被認為是一位會睡覺的高人,他從不睡懶覺,每天「五更初起」。但他起來後並不是立即投入工作和學習,而是梳頭洗臉一番,穿戴整齊後,再找一張乾淨的榻閉眼躺一會兒,稱作「假寐」,即 「再眯一會兒」,無異於睡個回籠覺。蘇東坡樂於假寐,並深得其妙,稱「數刻之味,其美無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對睡姿、朝向也頗講究

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睡覺時的睡姿也很在意,認為睡覺姿勢不好不利於健康。

人類睡覺的姿勢主要有仰臥、俯臥、側臥三種,這三種姿勢哪種好?古人有個七字評價:「側龍臥虎仰癱屍」。最講究睡覺的宋代人還總結出一套理論,如南宋著名理學家蔡元定曾推出22字《睡訣》:「睡側而屈,覺正而伸,勿想雜念。早晚以時,先睡心,後睡眼。」

古人一般認為側臥最好,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裡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這個觀點也為中國道家所崇尚,《道藏.混元經》持有類似的觀點:「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側曲。」

在尋找到最佳睡姿的同時,古人還在睡覺的朝向上進行了探索。古人認為,以東為上,西次之;南亦可,北不宜。有的養生家乾脆認為,睡覺的朝向宜「寢恆東首」,即睡覺固定頭朝東,腳朝西。其理由是,東方主春,主升發之氣,四季頭朝東睡覺最適合,「謂順生氣而臥也。」

但現代有的科學家認為,南北向與地球磁場方向一致,睡眠效果更好,這和古人「南北向」睡覺不宜一說相悖。

春夏秋冬該如何睡覺?

《黃帝內經.素問篇》其中的《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上床睡覺的時間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時而動:春夏兩季,應「夜臥早起」,秋季則要「早臥早起」,冬季宜「早臥晚起」。

春夏,陽氣往外面發洩,外界溫度比較高,體內陽氣相對空虛,應順應大自然的節律,陽氣要盡情往外面發洩,所以晚睡早起。而冬季陽氣開始收藏,動物冬眠了,人也要靜下來,少到戶外活動,宜早睡晚起。

眼下當值春季,萬物復甦,人體也要順應自然,相應延長活動時間。相對秋冬作息,晚上可稍晚一些睡覺,但最晚不超過23時,每天至少保證6小時至7小時睡眠。不睡懶覺,因睡懶覺不利於肝氣升發,人反而容易春困,引起疲倦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參考資料:倪方六《古人睡眠有哪些講究》等)

(責編:歐興榮、陳苑)

相關焦點

  • 古時候的時辰和五更,分別對應的是現在的什麼時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是以幹支來計時的。具體點說,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地支配一個月,一共是十二地支配十二個月。同時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也分別與每個地支相對應。和我們現在計時的時間對比,其分別對應的是:子時,23:00到01:00,又稱夜半。子為鼠,陽氣初生而好動。丑時,1:00到3:00,又稱雞鳴。公雞會發出第一次啼叫。
  • 古代五更是幾點
    古代五更是幾點  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受科技水平和計時手段的限制,古人將夜裡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 ,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代把晚上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到7時為卯時,上午7時到9時為辰時,9時到11時巳時,11時到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到3時為未時,晚上7時到9時戌時,9時到11時為亥時。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的作息時間與養生
    「睡」,是歷來崇尚養生者常提及的養生之法。本文結合「睡」、「眠」兩字的造字結構,古代的時間劃分,談談古人的作息時間與養生,供大家參考。1睡眠漢字中,睡、眠兩字意思有所區別。睡,篆文中左邊為「目」,表示眼皮。右邊是「垂」,意為下垂。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古時夜間一共分為五更天,每一更兩個小時。晚上7-9點為一更天;晚上9-11點為二更天;晚上11點-凌晨1點為三更天;凌晨1-3點為四更天;凌晨3-5點為五更天。古時沒有凌晨六更的打更,因為古人習慣早睡早起,古代皇帝也在五更天開始準備上朝,農村的人們基本五更天一過就開始起床做家務了。
  • 亥時是幾點,亥時為幾點
    那你知道亥時是幾點嗎?亥時是晚上21:00到23:00,正是夜闌人靜之夕,故又稱人定;亥時又稱彥夜王實甫《西廂記》:「誰著你彥夜入人家,非奸做賊拿。」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中國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今的兩小時。相傳是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
  • 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
    原標題: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看戲曲節目、歷史小說、古裝電影,常常會有「午時三刻開刀問斬」的話語出現。古人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午時三刻」有什麼說法呢?
  • 亥時是幾點?如何安度亥時養生臨界點?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曆法的一大傑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 古人為何天不亮就要起床?聊聊古人晚上睡覺的歷史冷知識
    看了如此多的穿越劇,想必也被很多古代的習慣所吸引,你最喜歡哪個朝代呢?今天咱們來聊聊古代人們的生活日常,看看是否和你想像的一樣呢?一.古代的床是什麼樣的?古人白天休息用的是蓆子,現在說的酒席、宴席什麼的就來自於「席」,我們經常聽到「席地而坐」這個詞,這佐證了古代人們白天躺臥都是在地下,北方一般是草蓆,南方是竹蓆,後來咱們這種習慣傳到了日本,就有了榻榻米,但是在中國,由於人們覺得直接在地下不太好,就對它進行了改良,那就是比床稍微低一點的「榻」,古代的榻一般放在客廳,咱們現在白天累了就睡在沙發上,而古代白天是在榻上休息的。
  • 冬天晚上幾點睡覺,早晨幾點起床比較好?
    夏天早起很多人是沒有問題的,天熱睡不著,早睡是問題。冬天天冷,早睡容易些,因為天冷,早起起不來,被窩裡多暖和啊!也有說冬天屬於閉藏的季節,應該晚起,不應該早起。面對這個問題,你是否也想了解下「冬天晚上幾點睡覺,早晨幾點起床比較好?」那我們就需要詳細的梳理下,把這個問題弄明白了。
  • 古人忠告「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啥意思?如今很多人都睡錯了
    可嘆白居易不愧是一代詩魔,居然連睡覺,也能寫成如此華麗唯美的詩篇,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對於行色匆匆的我們來說,睡覺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閒來無事的時候,恨不得一整天都待在床上,享受著陽光照在臉上的那份愜意。殊不知,古人對於睡覺這件事可是相當的重視,不僅關乎於養生續命,更上升到人生的哲理當中。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一句"人睡三覺,命比紙薄"的警句。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我們會經常聽到有老人說各種俗語,農村老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生活經驗,蘊藏著古人非凡的智慧。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
  • 考完試睡他個三天三夜?生物鐘:不允許,六點了,該起床了
    考完試睡他個三天三夜,整個高三一年,除了放寒假的時候,所有的考生基本都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不管是走讀的還是住校的,基本都是六點鐘起床,晚上九點多下晚自習,回到宿舍裡還要再寫一會卷子,想睡個好覺那是不可能的,抓緊一切時間複習才是王道。對考生們來說,高三最奢侈的事情,就是睡覺了。不是不能睡,而是不敢睡,睡覺都有一種罪惡感。
  • 那些晚上十點睡、五六點就起床的人,生活規律,如今怎麼樣了?
    那些晚上十點睡、五六點就起床的人,生活規律,如今怎麼樣了?世界上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很早就睡了,也很早起床。每天大概十點左右就上床睡覺了,早上五六點就起床了。當然,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學習效率都是非常高的,得益於他們早睡早起。
  • 記住了,亥時這樣做,三焦通百脈!
    傳統中醫認為,亥時(21時-23時)入睡最好。亥時稱為「人定」時分,人定即人靜,亥時三焦經當令。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通調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不通就會生病。 如果亥時熟睡,則百脈可休養生息,保持三焦的運作,對身體十分有益。但是對於現代人,晚上九點夜生活才剛剛開始,或在健身房揮汗運動,或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白白錯失養生時機。 大多數人都會在睡前玩手機,但你不知道在床上使用1個多小時的手機,其發出的藍光會減少人們生成褪黑激素總數大概22%。
  • 亥時與屬相「豬」的關聯
    亥時就是三焦經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豬。豬怎麼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於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麼都不管,吃飽了喝足了就躺在那兒哼哼,以此來養自己,所以豬是可以養肥的。從取象比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一類的。豬是沒有鬱悶情緒的,豬要鬱悶也長不胖。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全都通暢的象。
  • 亥時是幾點? 亥時如何養生!
    亥時又稱定昏、人定,這個時候天色已晚,人們需要入眠休息了,那麼,這亥時是幾點到幾點,亥時該如何養生?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亥時是幾點到幾點?還是是指21:00~23:00的這段時間,而這段時間是三焦經當令,這個時候養生要注意保持平靜,及時入睡。
  • 乾貨|中國古代就是這麼計時的!
    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日晷十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鐘樓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
  •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高分秘笈,中國天文曆法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高分秘笈,中國天文曆法 【注意】:古人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