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獸研證實非瘟疫苗創製成功 但距離正式上市還有多遠?‖正業生物...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到底意味著什麼?‖正業生物特約·周一見

《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王之嫻

3月1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雜誌社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最新進展!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的原創文章,介紹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的一篇題為」A seven-gene-delete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n pigs」的研究成果論文,該論文報導了一株人工缺失七個基因的非洲豬瘟弱毒活疫苗對家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

消息一出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和討論,以及被多家媒體轉載。但比起去年單純的歡欣鼓舞,今年人們聽到非瘟疫苗的信息則更多了理智和質疑。似乎每次聽到關於非洲豬瘟疫苗的進展都像是「狼來了」,真正的上市依然遙遙無期,非洲豬瘟疫苗是否的確已經創製成功?是否又是媒體炒作誇大?這個消息到底靠不靠譜?成為了人們面對消息最深的疑慮。

對此,3月1日下午,還有媒體「闢謠」認為本次公布的信息是「炒冷飯」和「烏龍事件」。

但實際上,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並不是謠言。3月1日,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即在哈獸研網站發布消息「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公開宣布了這一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消息的真實性。

筆者閱讀論文後發現,關於疫苗創製成功的消息與論文原文表達的意思基本一致,本身並沒有問題,所謂的「謠言」更多的是體現在群眾對信息的理解差異上。

比如很多人認為文中提到的「七基因」缺失疫苗是又對毒株進行了改進,但有專家指出其與去年申請專利的「雙基因」缺失疫苗只是說法不同,不過大眾並非專業人士,所以產生了誤解;還有人認為文章提到的「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是找到了適合非洲豬瘟病毒培養的細胞系,但是實際上文中說的是在SPF豬原代骨髓細胞中高效培養,依然是使用原代細胞。

而最具爭議的,則是所謂的「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到底是真的成功還是過度解讀,這一步到底走了多遠?「創製成功」到底離真正的疫苗上市還有多久?對此,筆者認為從論文公開的信息來看,可以認為關於此疫苗在實驗室階段的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成功」的結果,但離真正上市還為時尚早。

非洲豬瘟創製成功到底是什麼程度上成功?

由於哈獸研今天上午已經在官網發布了「創製成功」的消息,因此該消息在信息來源上顯然為真。那麼問題就聚焦到,「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的一步」到底意味著什麼?是怎麼個「成功」法?這一步到底邁到哪裡了呢?

其實仔細閱讀論文原文就不難發現,本論文是向大家展示了整個疫苗從毒株的篩選,到有效性、安全性驗證的一個詳細的過程。也就是說,對實驗室研究階段交了一份總結性答卷。

根據論文中的信息:

一、,研究首先從對6種不同的備選基因缺失的疫苗毒株中篩選出了2株安全有效的毒株HLJ/18-7GD和HLJ/18-6GD

先做了安全性的評價,6種中篩得3種在SPF豬上不致死也無發熱的毒株(HLJ/18-6GD,HLJ/18-9GL&UK-del,和HLJ/18-7GD)。然後使用這三種毒株在SPF豬上做了保護力實驗,選出了2株可以對強毒產生有效保護的毒株(HLJ/18-7GD和HLJ/18-6GD)。

二、然後再根據我國對弱毒疫苗開發的要求,評價這2株種毒是否會返強。

分別使用這2種毒株在SPF豬中高劑量(107TCID50)肌注。在注射後不同時間段採取血液、淋巴結、脾臟樣本檢測病毒DNA,得到了在任何樣本中均無病毒DNA檢出的HLJ/18-7GD毒株。隨後還進一步驗證,將注射後DNA檢測陽性的HLJ/18-6GD免疫樣本血液在豬中再做傳代,發現其體現出更高的複製性和致病性。但將HLJ/18-7GD注射的豬只血液(DNA檢測陰性)再在豬上傳代,發現依然無DNA檢出。進一步,又使用更高劑量(107.7TCID50)的HLJ/18-7GD注射豬只,僅發現在少部分淋巴結中有DNA檢出。該陽性淋巴結勻漿注射的豬只,僅1頭豬的淋巴結中發現DNA陽性。證明HLJ/18-7GD毒株只會在較短的時間階段在豬只特定淋巴結中存在,且不會在其它組織中存在,因此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HLJ/18-6GD可能返強,但HLJ/18-7GD很大程度上不會轉變為致病性毒株。

三、得到HLJ/18-7GD株,開始研究其在商品豬上的免疫保護效果。

使用105TCID50劑量的疫苗注射1次,強毒攻毒後3周豬只不死亡,但在1/5豬只的血液、淋巴結、扁桃體發現病毒DNA。提示在商品豬中也可以像在SPF豬中一樣產生免疫保護。

增加免疫次數。免疫2次後攻毒(包括口服攻毒)的實驗,所有的豬只都存活了下來,僅有1頭豬只淋巴結中檢測到非常少量的病毒DNA。證明免疫2次可以產生堅強的保護。

增加免疫劑量延長免疫時長。HLJ/18-7GD的保護時長與劑量有關,使用105TCID50的HLJ/18-7GD毒株疫苗免疫2次,80天後攻毒,有80%的存活,且由於免疫後相隔較長時間攻毒無法清除病毒。但使用更高劑量106TCID50免疫1次,10周後攻毒,可發現所有的豬只都健康存活,且僅有2頭豬的淋巴結中有低量的病毒DNA檢出。因此建議免疫2次106TCID50可以保護豬只的整個生活周期。

四、HLJ/18-7GD毒株疫苗在母豬上的安全性實驗。

證明使用106TCID50劑量HLJ/18-7GD毒株免疫不同妊娠階段的母豬,母豬可以順利產仔(達到預期值)。

五、HLJ/18-7GD毒株疫苗大規模生產的可行性

在討論環節中,文章提到了HLJ/18-7GD疫苗毒株的培養。需要在原代細胞上培養是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大規模生產的重要限制性因素,而論文中談到HLJ/18-7GD可以在豬骨髓細胞(PBM)中很好地生長,1隻SPF仔豬的骨髓細胞,可以產出20萬頭份的疫苗(106TCID50/頭份),以及,HLJ/18-7GD在PBM中連續傳遞6代依然可以保留免疫原性。因此使用原代PBM細胞作為大規模生產HLJ/18-7GD是可行且划算的。

最後論文總結得出,HLJ/18-7GD毒株對豬而言是充分(fully)致弱的、返強的風險較低,對強毒可以產生堅強的免疫保護。論文談到「HLJ/18-7GD已經完整地證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隨後希望該疫苗可以在防控非洲豬瘟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篇讀完,可見至少該項研究已經走完了開發階段的完整流程,筆者認為這就是官方說「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所想要表達的「程度」,即,在實驗室階段的結果是成功的――發現HLJ/18-7GD毒株作為疫苗的潛力,建議劑量下(106TCID50)安全又有效,產業化也是有希望的。

那實驗室的結果和真正在臨床應用上會有怎樣的差異,一碼歸一碼,另當別論。

從公眾的視角來看,官方公布的這個階段的「成功」離我們大家心裡所想像的那個「成功」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心裡想的是,能夠真正應用到養豬生產中來,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也難怪大家會對消息產生懷疑。

另外,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在去年10月就已經宣布過實驗室階段基本完成,突破了規模化生產的瓶頸,中間試製產品已經基本完成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

成功創製,不等於成功上市

那麼顯然「創製成功」還不等於真正能夠成功上市拿來用。以上實驗室數據只是在每組不超過6頭豬上進行的驗證,接下來,更關鍵的是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臨床實驗。當前許多觀點認為,臨床上樣本龐大,情況也非常複雜,實驗室很難模擬,因此對非洲豬瘟疫苗持慎重的態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量的臨床實驗成功後,才能開始提出新獸藥的註冊申請,進行技術評審,然後經過覆核檢驗,作為人工改造的弱毒,還需要取得轉基因安全證書,才能成為我們手裡使用的疫苗。總體計算下來,如果一切順利,快馬加鞭,時間可能也需要一年多。

因此大家要在2020年保護好自己的豬,賺到更多的收益,還是要扎紮實實地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對於非瘟疫苗相關進展公開信息,也應該持客觀態度對其進行理解和解讀。

來源: 新牧網

相關焦點

  • 哈獸研所研製出國內首例「豬圓環病毒疫苗」
    日前,從哈獸研所傳出喜訊,由該所劉長明研究員研發的「豬圓環病毒2型(PCV2)滅活疫苗(LG株)」,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終於獲得成功,通過了農業部獸藥評審中心評審,獲得二類新獸藥證書。該疫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美國成功研製出非洲豬瘟疫苗了?中國的疫苗什麼時候能面市?
    參與非瘟疫苗最新研究的Douglas Gladue表示:「我們認為這個疫苗是有可能商業化的。」據悉,他們研製的這款疫苗在初期實驗非常成功。小規模驗證表明保護率100%,免疫豬也沒有向未免疫豬傳播病毒。第1個成果出現在今年5月24日,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宣布分離了我國第一株非洲豬瘟病毒,創製了非洲豬瘟候選疫苗。
  • 非瘟疫苗研發麵臨三大難題,當前除了生物安全防控別無他法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史凱 「在當前非瘟疫苗研究困難、沒有疫苗可防、沒有藥物可治的情況下,除了生物安全防控以外,沒有別的好辦法。養殖場還需從自身的生物安全管理出發,清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把豬隔離起來。」5月10日,在泰州醫藥高新區舉行的「媒體開放日」採訪期間,華威特(江蘇)生物製藥有限公司生產執行總經理蘇瑋瑋對經濟觀察網記者稱。
  • 苑東生物——「3+5」評價指標體系加速企業上市進程
    上交所官網顯示,上交所受理的成都苑東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苑東生物」)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即將於6月10日上會。苑東生物最新招股書顯示,苑東生物是一家以研發創新為驅動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化學原料藥和化學藥製劑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為主營業務,已具備註射液、凍乾粉針劑、片劑、膠囊劑等多種劑型和化學原料藥的生產能力,並已布局生物藥領域。
  • 上市公司創新藥8月報告:第一梯隊在研品種近百個 主攻腫瘤藥
    其中,上市藥企和一批創新藥公司成為我國新藥創製的主力軍,不同梯隊上市公司布局創新藥的策略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創新藥概述「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8月底的565個成分樣本,來自於87家上市藥企(包括在國內、香港和美國上市的公司)和196家非上市藥企的創新藥。其中,87家上市藥企貢獻了311個,佔比超過五成。
  • 2018年度重大新藥創製專項課題開始申報
    考核指標:建立2-3種轉基因細胞等細胞活性測定替代新方法並應用於細胞因子、免疫檢查點人源化單抗和雙特異性抗體的評價;建立2-3個用於人源抗體成藥評價的人源化嵌合小鼠模型;建立2-3個治療性細胞產品藥學及安全性評價方法以及藥效學評價模型,並形成規範的產品質量評價標準;建立新型疫苗質量標準3-5種;建立2-3種已上市疫苗對變異株效力的再評價體系;主持1-2項生物技術藥評價用國際標準品的研製
  • 全球首個治療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藥物艾坦正式上市
    ——艾坦(阿帕替尼)正式在中國上市,這標誌著中國胃癌治療水平發展的新高度。經臨床研究證實,顯著延長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同時,阿帕替尼也是全球第一個被證實在晚期胃癌標準化療失敗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艾坦不僅為晚期胃癌患者帶來了希望,同時,它還是由江蘇恆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家1.1類新藥。
  • 埃隆·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離成功的距離還有多遠?
    埃隆·馬斯克是個商業奇才,以火星交通旅行計劃、特斯拉、「星鏈計劃」和載人飛船成功,成了世界級「網紅」。6月4日,SpaceX又將60顆星鏈衛星順利升空、使「星鏈計劃」的衛星數量達到482顆。而且這次又是60顆衛星成功發射,距離組網目標又近了一步。從幾個緯度來分折一下「星鏈計劃」顛覆5G、取代6G的可能性及實現目標的距離有多遠。首先,從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背景來看:其類型雖為民營企業,、但有著強大和深厚的政府背景,執行的是美國政府太空探索、空間通信的戰略任務,體現的是國家意志。
  • 2020世界愛滋病日即將到來,距離完全治癒它還有多遠?
    「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是全世界目前為止僅有的兩位已實現「功能性治癒」的愛滋病患者,目前還有第3位「聖保羅病人」也正處於觀察階段,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愛滋病患者治癒的希望。△圖片來自視覺中國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新藥在抗病毒的基礎上關注到這些問題,默沙東剛剛獲批在國內上市的新型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NNRTIs)多拉韋林(Doravirine)就在三期試驗數據中就顯示出其對患者體重、血脂控制的顯著臨床獲益,這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在血脂上有臨床獲益的新型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
  • 中國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9日發布消息稱,齊魯製藥有限公司研製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安可達)上市註冊申請近日獲批。該藥是中國獲批的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主要用於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
  • 陳凱先院士:從仿製藥到創新藥,中國距離醫藥強國還有多遠?
    剛剛過去的2020正是「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08年啟動)的收官之年,在專項實施的12年內,我國醫藥產業取得了累累碩果,誕生了60多個I類新藥,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生物製藥落後的局面。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重大新藥創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副總師陳凱先近日在BTK抑制劑新藥奧布替尼上市發布會上對其進行了系統性匯報。
  • 信達生物宣布蘇立信®(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在中國獲批新適應症...
    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這是蘇立信®獲批的第4個適應症。 完整的臨床前比對試驗結果顯示,蘇立信®與原研藥在體外生物學活性(對靶抗原TNF-α的結合活性及中和活性)、理化性質和藥物代謝動力學特徵等方面均與原研藥相似;藥理毒理研究也證實了蘇立信®與原研藥相似。
  • 光控證實華大基因上市 光大集體重組暫無整體計劃
    來源:鳳凰財經  據《明報》8月28日報導,被資本市場視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近期傳出上市消息,作為華大基因投資股東之一的光大控股(0165)昨天證實了這個傳聞。光控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陳爽在業績會上透露,華大基因正在籌備上市中,主要由三家國際投行做準備;此外,光大集團重組正在推進,作為子公司,光控第一步售回持有的3.39%光大銀行[-1.87% 資金 研報](6818)股份予母公司。  華大基因憑一站式的基因測序技術,在全球生物界聞名,並擁有中國最大規模、測序基地分布最廣的3730 DNA 測序平臺。
  • 螞蟻集團A+H上市正式啟動,小鵬汽車成功上市
    2018年的蔚來、7月末的理想後,第三家成功在美上市的「造車新勢力」。成立三年多,德琪醫藥至今有6款在研創新藥,12款臨床及臨床前創新藥物的產品管線,主要在亞太地區進行商業化進程,公司目前專注於團隊經驗最豐富及臨床往績最良好的血液及腫瘤治療領域。
  • 上市及臨床在研非甾體類AR拮抗劑
    AR拮抗劑或稱抗雄激素藥物,是通過抑制AR,阻斷雄激素髮揮相應生物活性,達到治療效果。體外實驗證實,AR拮抗劑能抑制前列腺細胞增殖,並促進其凋亡。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在應用AR拮抗劑進行治療後,前列腺特異抗原水平降低,整體表現為前列腺體積減小、症狀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患者生存時間延長等。AR拮抗劑與前列腺癌細胞內的雄激素受體結合,影響睪酮及雙氫睪酮對受體的激活作用。
  • 信達生物宣布達攸同?(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獲批新適應症,治療成人...
    原研藥貝伐珠單抗注射液自上市以來,全球已批准其用於治療包括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膠質母細胞瘤、腎細胞癌、宮頸癌、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等多個實體瘤,在國內獲批的適應症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和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其顯著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原研藥的治療費用仍然超出了很多普通患者的承受能力,在中國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 3D列印器官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而用3D生物印表機列印出可與人體相容的體內植入物,甚至用細胞作為「墨汁」列印出器官和組織的技術也正不斷取得突破,3D生物列印時代距離我們已經觸手可及。  3D列印組織模型  助醫生「精準手術」  去年年底,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突然接到了一名來自深圳的小病人小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