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到底意味著什麼?‖正業生物特約·周一見
《農財寶典》新牧網記者 王之嫻
3月1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雜誌社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最新進展!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的原創文章,介紹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在線發表的一篇題為」A seven-gene-delete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n pigs」的研究成果論文,該論文報導了一株人工缺失七個基因的非洲豬瘟弱毒活疫苗對家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
消息一出引起了行業內外的廣泛和討論,以及被多家媒體轉載。但比起去年單純的歡欣鼓舞,今年人們聽到非瘟疫苗的信息則更多了理智和質疑。似乎每次聽到關於非洲豬瘟疫苗的進展都像是「狼來了」,真正的上市依然遙遙無期,非洲豬瘟疫苗是否的確已經創製成功?是否又是媒體炒作誇大?這個消息到底靠不靠譜?成為了人們面對消息最深的疑慮。
對此,3月1日下午,還有媒體「闢謠」認為本次公布的信息是「炒冷飯」和「烏龍事件」。
但實際上,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並不是謠言。3月1日,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即在哈獸研網站發布消息「非洲豬瘟疫苗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公開宣布了這一成果,進一步證實了消息的真實性。
筆者閱讀論文後發現,關於疫苗創製成功的消息與論文原文表達的意思基本一致,本身並沒有問題,所謂的「謠言」更多的是體現在群眾對信息的理解差異上。
比如很多人認為文中提到的「七基因」缺失疫苗是又對毒株進行了改進,但有專家指出其與去年申請專利的「雙基因」缺失疫苗只是說法不同,不過大眾並非專業人士,所以產生了誤解;還有人認為文章提到的「具備大規模生產條件」是找到了適合非洲豬瘟病毒培養的細胞系,但是實際上文中說的是在SPF豬原代骨髓細胞中高效培養,依然是使用原代細胞。
而最具爭議的,則是所謂的「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到底是真的成功還是過度解讀,這一步到底走了多遠?「創製成功」到底離真正的疫苗上市還有多久?對此,筆者認為從論文公開的信息來看,可以認為關於此疫苗在實驗室階段的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上可以稱之為「成功」的結果,但離真正上市還為時尚早。
非洲豬瘟創製成功到底是什麼程度上成功?
由於哈獸研今天上午已經在官網發布了「創製成功」的消息,因此該消息在信息來源上顯然為真。那麼問題就聚焦到,「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的一步」到底意味著什麼?是怎麼個「成功」法?這一步到底邁到哪裡了呢?
其實仔細閱讀論文原文就不難發現,本論文是向大家展示了整個疫苗從毒株的篩選,到有效性、安全性驗證的一個詳細的過程。也就是說,對實驗室研究階段交了一份總結性答卷。
根據論文中的信息:
一、,研究首先從對6種不同的備選基因缺失的疫苗毒株中篩選出了2株安全有效的毒株HLJ/18-7GD和HLJ/18-6GD
先做了安全性的評價,6種中篩得3種在SPF豬上不致死也無發熱的毒株(HLJ/18-6GD,HLJ/18-9GL&UK-del,和HLJ/18-7GD)。然後使用這三種毒株在SPF豬上做了保護力實驗,選出了2株可以對強毒產生有效保護的毒株(HLJ/18-7GD和HLJ/18-6GD)。
二、然後再根據我國對弱毒疫苗開發的要求,評價這2株種毒是否會返強。
分別使用這2種毒株在SPF豬中高劑量(107TCID50)肌注。在注射後不同時間段採取血液、淋巴結、脾臟樣本檢測病毒DNA,得到了在任何樣本中均無病毒DNA檢出的HLJ/18-7GD毒株。隨後還進一步驗證,將注射後DNA檢測陽性的HLJ/18-6GD免疫樣本血液在豬中再做傳代,發現其體現出更高的複製性和致病性。但將HLJ/18-7GD注射的豬只血液(DNA檢測陰性)再在豬上傳代,發現依然無DNA檢出。進一步,又使用更高劑量(107.7TCID50)的HLJ/18-7GD注射豬只,僅發現在少部分淋巴結中有DNA檢出。該陽性淋巴結勻漿注射的豬只,僅1頭豬的淋巴結中發現DNA陽性。證明HLJ/18-7GD毒株只會在較短的時間階段在豬只特定淋巴結中存在,且不會在其它組織中存在,因此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HLJ/18-6GD可能返強,但HLJ/18-7GD很大程度上不會轉變為致病性毒株。
三、得到HLJ/18-7GD株,開始研究其在商品豬上的免疫保護效果。
使用105TCID50劑量的疫苗注射1次,強毒攻毒後3周豬只不死亡,但在1/5豬只的血液、淋巴結、扁桃體發現病毒DNA。提示在商品豬中也可以像在SPF豬中一樣產生免疫保護。
增加免疫次數。免疫2次後攻毒(包括口服攻毒)的實驗,所有的豬只都存活了下來,僅有1頭豬只淋巴結中檢測到非常少量的病毒DNA。證明免疫2次可以產生堅強的保護。
增加免疫劑量延長免疫時長。HLJ/18-7GD的保護時長與劑量有關,使用105TCID50的HLJ/18-7GD毒株疫苗免疫2次,80天後攻毒,有80%的存活,且由於免疫後相隔較長時間攻毒無法清除病毒。但使用更高劑量106TCID50免疫1次,10周後攻毒,可發現所有的豬只都健康存活,且僅有2頭豬的淋巴結中有低量的病毒DNA檢出。因此建議免疫2次106TCID50可以保護豬只的整個生活周期。
四、HLJ/18-7GD毒株疫苗在母豬上的安全性實驗。
證明使用106TCID50劑量HLJ/18-7GD毒株免疫不同妊娠階段的母豬,母豬可以順利產仔(達到預期值)。
五、HLJ/18-7GD毒株疫苗大規模生產的可行性
在討論環節中,文章提到了HLJ/18-7GD疫苗毒株的培養。需要在原代細胞上培養是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大規模生產的重要限制性因素,而論文中談到HLJ/18-7GD可以在豬骨髓細胞(PBM)中很好地生長,1隻SPF仔豬的骨髓細胞,可以產出20萬頭份的疫苗(106TCID50/頭份),以及,HLJ/18-7GD在PBM中連續傳遞6代依然可以保留免疫原性。因此使用原代PBM細胞作為大規模生產HLJ/18-7GD是可行且划算的。
最後論文總結得出,HLJ/18-7GD毒株對豬而言是充分(fully)致弱的、返強的風險較低,對強毒可以產生堅強的免疫保護。論文談到「HLJ/18-7GD已經完整地證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隨後希望該疫苗可以在防控非洲豬瘟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篇讀完,可見至少該項研究已經走完了開發階段的完整流程,筆者認為這就是官方說「創製成功,向產業化應用邁出堅實一步」所想要表達的「程度」,即,在實驗室階段的結果是成功的――發現HLJ/18-7GD毒株作為疫苗的潛力,建議劑量下(106TCID50)安全又有效,產業化也是有希望的。
那實驗室的結果和真正在臨床應用上會有怎樣的差異,一碼歸一碼,另當別論。
從公眾的視角來看,官方公布的這個階段的「成功」離我們大家心裡所想像的那個「成功」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心裡想的是,能夠真正應用到養豬生產中來,才是真正的「成功」,所以也難怪大家會對消息產生懷疑。
另外,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在去年10月就已經宣布過實驗室階段基本完成,突破了規模化生產的瓶頸,中間試製產品已經基本完成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
成功創製,不等於成功上市
那麼顯然「創製成功」還不等於真正能夠成功上市拿來用。以上實驗室數據只是在每組不超過6頭豬上進行的驗證,接下來,更關鍵的是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臨床實驗。當前許多觀點認為,臨床上樣本龐大,情況也非常複雜,實驗室很難模擬,因此對非洲豬瘟疫苗持慎重的態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量的臨床實驗成功後,才能開始提出新獸藥的註冊申請,進行技術評審,然後經過覆核檢驗,作為人工改造的弱毒,還需要取得轉基因安全證書,才能成為我們手裡使用的疫苗。總體計算下來,如果一切順利,快馬加鞭,時間可能也需要一年多。
因此大家要在2020年保護好自己的豬,賺到更多的收益,還是要扎紮實實地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對於非瘟疫苗相關進展公開信息,也應該持客觀態度對其進行理解和解讀。
來源: 新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