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多殼層空心結構普適合成方法—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開創多殼層空心結構普適合成方法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丹課題組開創了多殼層空心結構的普適合成方法——「次序模板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並被選為該期雜誌的內封底。

王丹及其合作者在以往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次序模板法」,通過對Co/Mn離子摩爾比的調變,調控吸附了金屬離子的碳球在煅燒過程中的晶化速率,實現了對複合金屬氧化物多殼層空心球殼層數的控制,成功製備了七殼層的空心球。

鹼性二次電池具有高的功率密度與能量密度,能夠發生快速可逆的表面氧化還原反應,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力系統中。過渡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由於具有大比表面積、高法拉第電容,作為電極材料獲得了科研人員的特別關注。但是,納米顆粒容易團聚,會導致電化學活性表面積的降低,從而增加固相擴散的電阻。多殼層空心球的獨特結構有助於攻克這一難題。

得益於複合金屬氧化物的協同作用,以及多殼層空心球的大比表面積和孔體積等結構特徵,該七殼層空心球用作電極材料能夠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並有利於電解質的傳輸,表現出優異的電荷存儲性能和卓越的穩定性。

在三電極系統中,七殼層空心球的比容量達到了創紀錄的236.39 mAh g-1(電流密度1Ag-1),循環2000次後仍能保持96.07%的容量;在鹼性二次電池系統中,七殼層空心球的比容量高達106.85 mAh g-1(電流密度0.5 A g-1),循環3000次後仍能保持84.17%的容量。該成果為多殼層空心結構的可控合成,以及高效能源材料的研發開闢了新路徑。

(沈春蕾)

《中國科學報》 (2017-10-23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開創多殼層空心結構普適合成方法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丹課題組開創了多殼層空心結構的普適合成方法——「次序模板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
  • 氧化鋁空心球的製備方法和製備機理
    探索特殊結構材料的製備成為了近年來研究的一個熱點,空心球材料內部具有空腔結構,殼層厚度為納米級別或者微納米級別。與其他塊狀材料相比,殼層厚度在納米級至微米級別的空心球材料具有高比面積,低密度等優點,並且,這種空心球材料的殼層可以根據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獲得特殊的性能。
  • Angew:多殼層SnS2/SnO2空心異質結高效光還原CO2
    原則上,可以通過對納米材料的微/納米結構精確設計,利用中空多殼層結構(HoMS)優異的光吸收、電荷傳輸和質量擴散等特性,實現高效的光催化CO2還原性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丹教授課題組通過一種簡便的方法來控制HoMS納米粒子的暴露面,以研究HoMS的性質與晶體結構之間的關係。
  • 模仿「藍藻的觸角」,多殼層材料多級吸光、高效用光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王丹研究員團隊、南京郵電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及合作者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他們對中空多殼層結構(Hollow Multi-shelled Structures, 以下簡稱HoMSs)材料的內外殼層組成進行調控
  • 王丹|中空多殼層結構材料
    中空多殼層結構(hollow multishelledstructure, HoMS)以納米顆粒為基本構築單元, 由外至內次序排列的多孔殼層將HoMS 物理分割為多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既易於調控物質的傳輸, 又可根據需求賦予每個空間相對獨立的特性, 是一種極具競爭力的新型功能材料。
  • Small Structures:小結構成大事-中空多殼層結構的性能調控
    中空多殼層結構(HollowMultishelled Structure,以下簡稱HoMS)材料是一類具有多個(≥2)殼層和被殼層分隔開的閉合空腔(空腔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可通過殼層相互連通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
  • 莫來石空心球的顯微結構及其性能
    摘要:本文以粉煤灰漂珠和工業氫氧化鋁為原料,採用固相法原位合成了具有輕質高強性能的莫來石空心球。研究了粉煤灰漂珠和氫氧化鋁配方組成對樣品的體積密度和抗壓強度的影響。採用X射線衍射儀(XRD)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輕質高強特性的莫來石空心球的晶相和顯微結構進行了表徵,並闡述了莫來石空心球的形成機理。
  • 長春應化所等研發出高效率綠光發光二極體—新聞—科學網
    準二維鈣鈦礦的特殊結構賦予其優越的發光潛能。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年下來,我成了「千元戶」,高興得不得了!祝《中國科學報》,報中國科學,也報古今中外科學,多報中華傳統科學的復興!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冷凍電子顯微鏡 圖片來源: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一項革命性的蛋白質三維形狀測定技術正在蓬勃發展。
  • 科學家提出螢光探針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與研究員樸海龍團隊合作,基於概念密度泛函理論中的局域親電性指數,提出了一種穀胱甘肽硫轉移酶(GST)檢測螢光探針的分子結構半定量設計方法之前報導的GST螢光探針多採用2,4—二硝基苯磺醯基作為識別和反應基團,該基團雖能保證極高的靈敏度,但同時會帶來嚴重的背景噪音。這是由該基團對GSH可觀的非酶促化學反應活性導致的。為了得到高性能的實用型GST螢光探針,需要降低識別基團的背景反應噪音。然而,靈敏度與背景噪音往往是相互制衡的一對因素,因此,對反應活性的微調是找準平衡點的關鍵。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並揭示了複雜結構的形成機理。這類有序的納米級結構常表現出尖刺、網狀、扭曲和分形多種形態,並構成了軟質組織中的超強物理性能結構,然而這類分層組織粒子是如何構建的一直困擾著人類。 蘭州大學口腔醫學院副教授馬宇與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基於金—半胱氨酸的有機—無機體系,以自組裝方法製備了多級複雜結構並具有強烈手性發光的手性粒子。
  • 青島大學研發可用於生物傳感的中空多殼層(HoMS)材料
    近日,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夏延致教授和隋坤豔教授發展了一種全聚合物中空多殼層(p-HoMS)材料的合成策略。中空多殼層(HoMS)材料是近十年來新興的一種具有層層嵌套結構(亦稱為俄羅斯套娃結構)的多級微納材料。由於具有大的比表面積、多個界面層和各自獨立又相互連通的空腔等優異的特性,因此HoMS在生物、醫學、催化、傳感、能源、電磁屏蔽等眾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HoMS材料主要基於模板法製備,然後通過刻蝕或高溫煅燒等後處理手段去除模板,已廣泛應用於各種無機HoMS的製備。
  • 一種新型元DNA結構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院士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Hao Yan(顏顥)教授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這些元DNA結構可通過自組裝形成微米尺度的靜態與動態結構。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文力提到,鮣魚本身的形狀和遊動能力不足以使其在自然界中取得生存優勢,於是它將自己頭部的第一背鰭進化成吸盤,這樣就可以搭載其他海洋生物的便車,從而實現捕食和繁衍。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黃昊飛、特聘教授王鳴等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pCoxIV複合物結構
  • 大難題告破,蛋白質3D結構可用AI解析—新聞—科學網
    「結構即功能」是分子生物學的定理,若能根據根據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推出其結構,有助於人們加速了解細胞的組成和運作規律,一些新藥物的研發也能更快推進。 長久以來,人們需要藉助實驗確定完整的蛋白質結構,比如X射線晶體學和冷凍電鏡,這些方法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目前人類已發現的2億蛋白質中,只有不到20萬的結構被解析。
  • 空心球墨鑄鐵曲軸的輕型結構潛力
    曲軸的結構設計對於其負荷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其使用壽命取決於交變彎矩、扭轉強度、扭轉振動特性和抗磨損強度。與鍛鋼曲軸相比,鑄造曲軸具備多方面的優勢:鑄造曲軸的成本更低,而且相比鍛鋼曲軸可減重10%,同時鑄造方式可提供更多的造型設計自由度,能夠採用空心鑄造等輕型結構型式。與實心鑄造的4缸機曲軸相比,最多可減重12%,質量減輕1.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