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洞一直被譽為飛行器的搖籃,通過管道設備產生氣流,採用人工方式產生並控制氣流,模擬氣體流動情況,將固定好的模型或實物在完全封閉的管道空間內進行反覆吹風。從測控儀器和設備取得實驗數據,可以了解其性能並加以改進,是研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經歷過這種試驗後,飛行器才能進行下一步研發。
不僅是航天航空領域,在交通運輸、房屋建築、風能利用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殲-10、殲-20和「神舟」系列飛船,再到磁懸浮列車;從摩天大樓到跨海大橋,都進行過此類試驗。
目前我國擁有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其中自主研製的JF12是世界先進的激波風洞。以獨創的反向爆轟驅動方法為核心,克服自由活塞驅動技術的弱點,可模擬5到9倍聲速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風速最高可達9馬赫。在這個速度下,從北京到紐約僅需要兩小時,被國外稱為「中國巨龍」。
而在當初研發殲-8的時候,風洞根本達不到要求。為拿到確切數據,總設計師顧誦芬在殲-8尾部粘上毛線,坐在另一架戰機上觀察毛線運動狀態,以此推測殲-8的空氣動力學特徵。這種以身犯險的精神令人動容,但也讓我們明白風洞技術的不可或缺,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JF12研發成功,到現在,最新一代的FL62也完成測試。
據媒體報導稱,FL62容積達到1.7萬平方米,實現由暫衝式向連續性的轉變,其數據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擁有五代機,六代機的研發成為各國角逐的領域,但由於技術難度高,真正具備研發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FL62的出現可以說是搶佔先機,不過想要實現彎道超車,其質量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