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基因分析顯示:乳齒象曾北遷「避暑」

2020-11-25 新華網客戶端

        加拿大科學家團隊對現已滅絕的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一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該研究結果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有助於研究人員理解現今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潛在生態響應。

       美洲乳齒象,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樹而潮溼的地帶,從中美洲亞熱帶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極緯度地區都發現過它們的殘骸。在過去80萬年裡的冰期和間冰期循環,讓北美洲約50%的宜居土地上的冰蓋發生了周期性擴張。不過,乳齒象對這些變動的響應一直有待了解。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科學家埃米爾·卡平思金及其同事,此次研究了北美洲各機構保存的美洲乳齒象化石骨骼和牙齒樣本,並對33個樣本進行了完整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團隊的分析中還包括另外2個已發表的基因組)。研究人員鑑定出了5個不同的乳齒象種群(或稱分支),其中2個種群源自白令陸橋(歷史上連接俄羅斯與美洲的地區)的東部。他們在白令陸橋東部種群的樣本中未檢測到年代上的重疊,說明這兩個分支可能是分別擴張到該區域的。這與間冰期正好發生重疊,那時的溫暖氣候開始支持森林和溼地的出現。

       研究團隊還發現,大陸冰蓋北部分支比南部分支的遺傳多樣性要低。他們認為,如今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發生的類似種群向北擴張,可能也只包含了同一物種的部分亞種。如果遺傳多樣性更高的南部種群最終消失,北方種群可能會因此變得脆弱。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新華網4古基因分析顯示:乳齒象曾北遷「避暑」加拿大科學家團隊對現已滅絕的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一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
  • 地球曾進入「間冰期」,乳齒象被迫遷移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在近期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團隊對發現於美洲的乳齒象化石進行了線粒體基因組的檢測分析,結果顯示,它們在250萬年前地球的「間冰期」期間,曾經一路北遷,只為了「避暑」。
  • 美洲乳齒象曾在間冰期向北移動 | 《自然-通訊》論文
    對35頭美洲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分析顯示,為了應對更新世(250萬至1.17萬年前)的間冰期暖期,這種現已滅絕的物種曾不斷向北美洲遙遠的北緯遷徙。不過,乳齒象對這些變動的響應一直有待了解。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Emil Karpinski和同事研究了北美洲各機構保存的美洲乳齒象化石骨骼和牙齒樣本,並對33個樣本進行了完整線粒體基因組測序(作者的分析中還包括另外2個已發表的基因組)。作者鑑定出了5個不同的乳齒象種群(或稱分支),其中2個種群源自白令陸橋(歷史上連接俄羅斯與美洲的地區)的東部。
  • 科學家繪製基因圖譜揭秘大象「雜交史」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等國的研究人員聯合展開,他們對現存和已滅絕的象類的14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其中已滅絕的有美洲乳齒象、古稜齒象、哥倫比亞猛獁象和真猛獁象,現存的有亞洲象、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這項26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研究顯示,古稜齒象混合了古非洲象、真猛獁象和非洲森林象的基因。
  • 《命令與徵服4》單位介紹:GDI乳齒象
    GDI將Mk.II機甲的技術與凱恩從塔西陀中獲得的新科技相結合,在2069年正式引進了下一代攻擊機甲——乳齒象。當第一臺乳齒象駛下翻修一新的聖佩德羅軍工廠時,老英雄尼克「哈沃克」帕克上校評論道:「小屁鴿官僚,時候到了!」
  • 古DNA證據顯示:熱帶印度野牛、犀牛曾活躍在青藏高原
    在這裡,比較基因組學專家發現了大量的野生動物遺存。「與同時期黃河中下遊動物遺存以家養動物為主不同,青藏高原東北部動物遺存以野生動物為主,顯示狩獵活動在該地區動物資源利用方式的主導地位一直持續至約4000年前。但到底是什麼原因,長期起來我們並不清楚。」說起此番研究背景,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曉明介紹說,其中,大型牛科和犀科動物在這些野生動物遺存中佔有重要的比例。
  • 騰衝兩熱泉泉古菌多樣性及系統發育的初步分析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GA 30602, USA)摘  要: 通過構建16S rRNA 基因片段的克隆文庫對騰衝熱海兩溫泉中泉古菌的多樣性和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 基因分析顯示早期哺乳動物具有夜行能力
    新華社舊金山4月24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說,他們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最早的哺乳動物祖先具有敏銳的夜視能力,通過晝伏夜出避開白天覓食的爬行動物。   現有化石記錄顯示,早期哺乳動物聽覺、嗅覺出色,這些特性在現存哺乳動物中依然保持著,因此科學界認為早期哺乳動物也具有夜行能力。而基於基因分析的結論證實了這一假設。   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曾擁有共同的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研究人員推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最早的共同祖先並不具備良好的夜視能力,而是習慣白天活動。
  • 古近紀分析表明 乳齒象曾向北遷徙以「躲避熱量」
    一組加拿大科學家詳細分析了已經滅絕的美國乳齒象的線粒體基因組。結果表明,該物種在更新世間冰期(250萬-11700年前)的溫暖期遷移到了北美洲的遠北緯度。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1日的英國期刊《自然通訊》上,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物種對氣候變化的潛在生態反應。
  • 2016年夏天避暑好去處 合肥人最值得去的十個避暑天堂(圖)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如此炎熱的夏季大家都想去一個涼爽至極的地方避暑。那麼,合肥周邊有哪些避暑勝地?來看看合肥人最值得去的十個避暑天堂,總有一個你喜歡的。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基因組學、宏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為預測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氣候和其他環境變化的響應及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Science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amien A.
  • 避暑山莊原來是「侏羅紀公園」……
    今天(12月6日)上午,中美澳科學家宣布,他們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區的恐龍足跡研究,令人稱奇的是,絕大部分足跡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個世界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見的將古生物遺蹟化石與人文歷史相結合的案例。
  • 研究:新一代測序技術開闢古基因研究新競技場
    黃金時代   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可以探索古DNA,它們逐漸把這一技術推廣應用至許多新問題上。這些後來者「可以做一些我以前從未夢想會做的事情」,比如檢測百萬人基因組項目。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進化遺傳學家Hendrik Poinar說:「我們正處於古DNA分析的黃金時代。」
  • 貴州10大避暑旅遊好景點,值得大家收藏
    貴州的氣候溫暖溼潤,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6月的貴州氣溫在20度~26度之間,十分適合遊覽,因此,6月來貴州避暑和遊玩的人比較多。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6月份來貴州最好賞景避暑的10個景點:一、 赤水竹海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城東四十餘公裡,赤桐公路旁側,是中國最大的竹海景區,擁有千百萬各類竹子。
  • 最新研究顯示:地球古磁場40億年前形成
    極光是由地球磁場和太陽風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圖片來源:NASA   最新研究顯示,地球至少在40億年前便形成了磁場,比此前認為的早了5億多年。   這項7月31日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在理解地球何時以及如何開始演化形成現代形式上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古磁場通過阻止強勁的太陽風暴去除大氣層,使這個有著5億年歷史的星球更加適宜於生命居住。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
  • 這八個地方為啥能夠成為安徽避暑旅遊目的地,絕對的內幕!
    這八個地方為啥能夠成為安徽避暑旅遊目的地,絕對的內幕! 核心提示:最近朋友圈裡突然出現氣象專家選出的避暑旅遊目的地,據說是從避暑氣候資源、生態環境、旅遊資源及配套、安全保障以及其他特色五個維度出發,最終以下八個景區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