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EGFR敏感突變和ALK陽性NSCLC診療指南
2015-01-09 來源:檢驗世界網
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 1 位,其中 80%-85% 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 患者的 5 年生存率約為 15%,約 70% 的 NSCLC 患者確診時即為晚期。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成為 NSCLC 的研究熱點,尤其是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間變淋巴瘤激酶(ALK)為靶藥物的發現,在 NSCLC個體化治療的發展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在NSCLC患者中檢測EGFR、ALK基因狀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美國、歐盟的權威學術機構都已制訂出各自的檢測和治療指南。為了提高我國在該領域診斷和治療的規範化水平,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們制訂了《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從EGFR基因突變檢測、EGFR突變陽性NSCLC患者治療、ALK融合基因檢測、ALK融合基因陽性NSCLC患者治療四方面進行系統介紹,旨在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規範化診治水平。
指南全文>>《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
EGFR
EGFR 是一種跨膜受體,與細胞增殖、轉移和凋亡等種信號傳導通路有關。EGFR 突變主要包括 4 種類型:外顯子 19 缺失突變、外顯子 21 點突變、外顯子 18 點突變和外顯子 20 插入突變。
最常見的 EGFR 突變為外顯19缺失突變和外顯子 21 點突變,均為 EGFR小分子藥EGFR-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別,TKI) 的敏感性突變,外顯子 20 的突變與 EGFR-TKI 獲得性耐藥有關。肺腺癌患者 EGFR 基因敏感突變陽性率在亞裔人群和我國均為 50% 左右。
ALK
ALK 最早作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 的一個亞型被發現,並因此得名。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 NSCLC 患者已經被定義為 NSCLC 的另一種特殊疾病亞型,獨立於 EGFR 和 K-ras 等基因的突變而獨立存在。國外研究顯示,在NSCLC患者中,ALK融合基因陽性的發生率約為 5%。中國 NSCLC 患者 ALK 的陽性率約為 3%-11%。
EGFR和ALK靶向藥物
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明,EGFR-TKI和ALK抑制劑能分別使EGFR基因敏感突變和 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 NSCLC 患者顯著獲益。EGFR-TKI藥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和ALK抑制劑克唑替尼相繼於2005年2月25日、2007年3月17日、2011年6月7曰和 2013年1月22曰被中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准上市,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帶來新的契機。
在 NSCLC 患者中檢測 EGFR 和 ALK 基因狀態具有重要的臨宋意義,美國、歐盟的權威學術機構均已制訂出各自的檢測和治療指南。為了提高我國在該領域診斷和治療的規範化水平,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自 2013 年起組織專家們制訂了中國 EGFR 基因突變和 ALK 融合基因陽性 NSCLC 診斷治療指南,本指南為更新的 2014 年版。
EGFR基因突變檢測
目標人群:推薦所有病理診斷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和具有腺癌分化的 NSCLC 患者進行 EGFR 基因突變檢測,建議對於小活檢標本診斷的或不吸菸的鱗癌患者也進行檢測。
標本類型:手術切除和活檢的組織標本是最常見的用於 EGFR 基因突變檢測的標本類型,建議優先選擇組織標本進行檢測,規範處理的組織標本可以滿足檢測要求。原發灶和轉移灶的組織標本均可用於 EGFR 基因突變檢測,細胞學標本也可以用於檢測。
EGFR 基因敏感突變晚期 NSCLC 患者的治療
一線治療:推薦 EGFR 基因敏感突變患者一線進行 EGFR-TKI 類藥物治療。
二線治療:推薦之前未使用 EGFR-TKI 類藥物治療的 EGFR 基因敏感突變患者二線進行 EGFR-TKI 類藥物治療。
維持治療:EGFR 基因敏感突變一線化療獲益的患者可進行 EGFR-TKI 類藥物維持治療。
EGFR 基因敏感突變包括:19del,21(L858R,L861),18(G719X,G719)。
ALK 融合基因檢測
目標人群:推薦所有病理診斷為肺腺癌、含有腺癌成分和具有腺癌分化的 NSCLC 患者進行 ALK 融合基因檢測。
標本類型:腫瘤原發或轉移部位的組織或細胞學標本均可進行 ALK 融合基因檢測。
ALK 融合基因陽性 NSCLC 患者的治療
推薦:ALK 融合基因陽性的晚期 NSCLC 患者可進行克唑替尼治療。
EGFR 和 ALK 這兩個靶點的發現和相關藥物的發展,使 NSCLC 的治療進入了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治療時代,針對這些靶點的檢測和治療意義重大。隨著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斷出現,專家委員會將定期更新本指南。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