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是新編地方志的首創。舊志雖有「序」,但畢竟只是冠於專志之首的幾句提要。黃炎培主纂的《川沙縣誌》雖然首次在志書中用了概述,但該「概述」並非今天大家所刻意追求的概述,彼只是在各專志及大事記前增設的一個欄目,意匡舊志「因果不彰」、專志與專志之間「獨立欄界」的毛病,說概述又類小序。新志書的概述到底以什麼形式出現,應該寫哪些內容,運用什麼文體,自1981年以來方志界已提出了不少設想,隨之在新志編纂中也就有了不少的實踐;但系統地說起概述如何編寫,仍有許多疑點和不甚了了的地方。目前,新志概述存在的問題,最嚴重的莫過於兩點:一是概述與序、與專志內容互相重複;二是概述游離於專志之外,只是專志內容的拾遺補缺。病因何在?可能與我們孤立地就概述言概述不無關係;因之,對概述仍有換換角度進行討論的必要。
一、從志書的總體構成上探討概述
概述的作用是什麼?是彌補志書橫排門類後缺乏宏觀記述,以及事類之間缺乏互相聯繫的不足。然而,就整部志書看,起「宏觀」和「聯繫」作用的不僅限概述一項內容,還包括大類的綜述、專志志首的小序、正文的背景材料,以及各類統計總表。為此,單一地就概述而研究概述、就概述而論概述往往會陷於偏頗。總體上說,志書的宏觀記述和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繫應該是有層次的、梯級的。從表、背景材料到小序,到綜述,再到概述就是一個系列階梯。概述是階梯的最高層次。這就如同同心圓一樣,各個圓都圍繞著圓心,一個比一個縮小,最裡邊的圓就是概述。如果按照這樣的主導意識去編寫志書,概述方不會背離全志的總體去遊移於外。
正因為志書的宏觀內容是梯級的、系列性的,為此,概述的體裁就值得探討。有的志書小序採用「勾弦提要」,概述也同樣採用「勾弦提要」,這就必然地導致小序與概述內容的重複,因為它們採用了同一體裁。因之,同一體裁在小序和概述中不可同時運用,小序採用「勾弦提要」,概述只能採用史體的綜述。
二、從各類志書的異同上探討概述
以上闡述了志書宏觀內容的系列性和梯級性以及與概述的關係。然而。是否省、地、市、縣誌書都要完成統一的梯級呢?回答是:根據各類志書的特點,「因志而異」。
首先就縣誌而言,雖然門類多而全,但由於政區範圍小,內容與省、市志比較少的多,不需要設過多的層次。加之史體綜述難度大,就一縣來說人才難求,因之,其概述還是採用「勾弦提要」為宜。各專志不設小序,必要的內容可採取不標目的「導言」處理之。就目前出版的新縣誌和未出版的縣誌稿看,成功的唯有此體。那種在一部縣誌中追求概述、綜述、小序「大而全」的,其結果沒有不使志體臃腫、內容雜亂的。
省、市(省轄市)志卷帙浩繁、內容宏富、非同縣誌,因之應採取梯級結構去表現宏觀內容。各專志應設「勾弦提要」式小序, 大事類前加綜述,概述採用史體縱橫捭闔。概述是「綱」,序、綜述、正文是「目」,層層勾連,「綱舉目張」。
地區簡志寫的是一地區的概況和特點, 內容較少,不宜設專志小序;此外,簡志的各專志皆為概況式,其概述也必然是史體。
三、志體概述與史體概述
有人為概述總結了六、七種體裁樣式,但實質上只有兩種:一是「勾弦提要」式志體;二是「綜述」式史體。
志體概述採用「勾弦提要」的方式,將各專志的精髓凝鍊出來,實際上是勾勒各專志事業興衰發展的脈絡。「勾弦提要」體概述的內容:地理方面包含自然環境、資源、建置;經濟方面包括農業、林業、水利、牧副漁業、工業、交通、郵電、電力、城鄉建設、商業、特產、人民生活;政治軍事方面包括追述革命鬥爭傳統、農民起義、罷工罷市、革命思想思潮傳播、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地方黨政群團組織及軍隊重大的革命和軍事活動的影響和意義、建國後政治運動等;文化方面包括反映當地人才、歷代著述、建國後專業及業餘創作、群眾文化、廣播電視、文物古蹟、教育、醫藥、體育、科技。篇末用精煉的文字收攏全文,略點出當地自然、經濟、文化的優劣態勢,並對未來給予展望。以上可見,「勾弦提要」的取類實際上是各專志中的實體內容,而像財稅、金融、工商管理、司法、民政等非實體性內容一般不進入概述。
概述中每事類的「勾弦提要」應基本上勾勒出事物的興衰起伏的階段,以及各階段的基本狀況。試舉某縣誌概述工業部分示例:
「××縣歷代以農為主,工業起步較遲,民國13年(公元1924年)以前,縣內僅有幾家手工作坊。民國13年後才陸續辦起了3家小型工廠、半機械化生產。1949年,全縣工業正式職工24人、產品僅有磚瓦、棉布、鐵木小農具和商品糧油四種,產值306.9萬元。35年過去了,××縣的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1984年統計,全縣共擁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40個,其中全民企業30個,集體企業210個,輕工業企業152個、重工業企業88個。全縣工業企業固定資產2491萬元(淨);職工7714人,其中全民4199人,集體3515人。工業產品由1949年的4種增加為柴油機、噴霧器、棉布、飲料酒、化肥、水泥、藥品、家具、皮革、皮鞋、服裝、建材、玩具等近百種,其中S195型柴油機和552丙型噴霧器分別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皮毛製品、軟體玩具、大米、菜籽油和再制蛋先後打入國際市場。1984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1027582萬元、利潤400萬元。
縣工業經過了符合工業自身發展規律的三個階段。建國前,縣內工業主要以匠鋪、作坊為主,尚未脫離商業的樊籬,生產落後。建國後,經過1953—1956年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建立起以手工工場為主體的縣內工業。70年代,縣內工廠工業開始從手工業中脫穎而出,迄至1978年,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機、藥械、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為主,以輕紡、釀造、製藥、水泥、磚瓦、軋花、糧油加工、製革和印刷為輔的工業體系。80年代初,在迅猛發展的農村商品經濟的推動下,鄉鎮工業加快了前進的步伐。80年代中期,鄉鎮工業、建材工業、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食品工業已作為縣工業發展的重心。1984年,鄉鎮工業企業達180個,總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0%。
為了建設一批在商品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雙重作用下具有應變能力,能夠創出名牌產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的現代工業企業,自1984年起,本縣開始在部分工業企業中進行體制改革的試點,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整個工業概述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也就是第一自然段,寫的是該縣工業發展的總脈絡。以民國13年現代工業的萌芽、1949年建國初的落後面貌、1984年工業發展的程度劃分三個階段,用企業、固定資產、職工、產品種類、產品質量、產值利潤等數量、質的對比,反映了一縣工業的興衰起伏。第二個層次是總結該縣工業發展的規律,將該縣工業分成匠鋪作坊、手工工場和工廠三個階段,並明確了三個階段的起始時間。這兩個內容層次,第一個是從具體的角度,第二個是從抽象的角度概括了一地工業發展的大勢大略,基本上起到了(概述)總領後邊專志(各章)的目的。
下邊我們再談「勾弦提要」概述的語言特點。「勾弦提要」既然是志體,無需總結規律和進行議論,但其語言的表達方式與專志(各章)又有區別,它可以運用傾向性的語言以體現概述的明確性和作者的立場及思想。如行文可出現「建國前縣內民族商業長期受到帝國主義的經濟壓迫」「建國前城鎮建設極為落後」「建國後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等等一類的句子;但傾向性語言之後,應用具體的數據和典型的材料去說明之。
「勾弦提要」式概述在勾勒各專業的同時,對經濟、文化等大事類內容也有必要作進一步提要。如在農業、工業等經濟類內容前邊增添各時期工農業產品結構、國民經濟總構成等;在種植業、牧副漁業前增添大農業的產業結構,可進一步增加「勾弦提要」概述對宏觀內容記述的深度。
此外,「勾弦提要」式概述所述事業排列順序基本類同各專志(章)順序。每一專業「勾弦」應起一層次,前冠以「本縣的文化」「我縣的文化」,或「××縣文化」以提示讀者。全篇概述可以分成地理部分,經濟部分、政治軍事部分、文化部分、態勢和展望部分撰寫,不標目,以(一)(二) (三)(四)(五)為序。
史體概述—一綜述,其內容和文體與志體概述不同。首先對自然環境作簡明的介紹,然後採用分期(而不像「勾弦提要」採取分類)結構,將一篇概述按照我國歷史的普遍進程和本地特點分成若干歷史時期,如1840年前的封建社會,1840年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949年後的社會主義社會(重點是民國年間和建國後);或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等等。各期間可根據當地實際分成若干歷史段落。每個時期和階段再抓住政治、經濟、文化等大類內容(因為各專志已有小序),敘述其發展演變,交待其相互之間的聯繫,以反映規律和特點。這種結構大體上似簡史體結構。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就將中國歷史分成原始人與原始公社,夏商、西周、東周、戰國、秦、西漢、東漢、隋、唐等歷史時期。每時期含有經濟與文化、政治與經濟、政治與文化、自然與經濟等內容。此外,綜述是史體,它可以有述有論、有褒有貶、有因果有得失,如同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每章後邊的「簡短的結論」,作為獨立的自然段落處理之。但述和論必須通過概括性、典型性、統計性材料說話,要論之有據,不可妄論。一時有分歧難以斷明的問題寧可不論。
事物的發展往往不是均衡的。一個歷史時期文化發展了,但其他事業進展卻不大;另個時期農業上去了,工業卻沒有多大起色。一地階段歷史的特點應注意表現之。
此外,任何時代、任何事物的發展階段都有其標誌,在尋求事物發展規律的同時,應尋求表現其發展階段的「標誌」。如國史中標誌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分期的「初稅畝」,標誌文學分期的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等。志書概述中也要尋求標誌,如某某市是哪一年代由消費城市轉為工商集約型城市的等等。只要在述中樹起「標誌」,事物發展的階段性才更加清晰,規律也更加明顯。
最後應該補充幾點,就內容面言,不論志體概述還是史體概述,在記述時都應該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經濟內容,二是可以反映地方特點的事物,三是交待一地自然、經濟和文化的優劣態勢。就編寫方法而言應分兩步走,首先由各專志分纂者提供本專志的小概述作為全志概述的素材,然後由專人撰寫總概述。總概述一般由志書主編(總纂)擔任。
此外,有些志書在概述後附上一地「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統計表」不失一個好的辦法,它可以配合文字概述,從數字系統去彌補志書橫分事類後整體性不足的缺陷。
———————
自評:概述作為一種體裁首輪新方志編纂討論較早,但到80年代中後期仍然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原因是不少的討論者往往不是志書的實際編纂者。不少同仁認為黃炎培《川沙縣誌》是概述的首創;的確,黃炎培先生認為「一般方志,偏於橫剖,而缺乏縱貫,則因果之效不彰」,黃炎培《川沙縣誌》採用大事年表和概述,以補橫剖之不足。黃在《川沙縣誌導言》中說:本書各志,皆先以「概述」,有類實齋(章學誠)所為序例,而實不同。蓋重在簡略說明本志內容之大要,而不盡單闡明義例也。章學誠序例重在闡明義例,不重在說明本志內容大要,往往只是表明其方志學之觀點。由此看來,章氏「序例」與《川沙縣誌》「概述」,側重點不同。但總體上看,同屬序跋文章。社會主義新方志概述強調概全貌、概軌跡、概特點,而捨棄了義例(全志設凡例、編纂說明),並把小序或無題導言放在篇章之下。故本文一開始就認為,《川沙縣誌》概述用了「概述」名稱,但不是全志的概述,實屬門類篇章的小序(導言)。本文立足編纂實際,從志書的總體構成和各類志書的異同上探討概述撰寫的形式、內容、方法;對一些不切實際「孤立地就概述言概述」提出不同看法。指出「概述的作用是增強志書的宏觀和聯繫」,而全志的宏觀和聯繫,不僅僅單一靠概述,而是「從表格、背景材料到小序,到綜述,再到概述,是一個系列階梯。概述是階梯的最高層次」。本文還與眾不同地指出,志種不同概述的用法也不相同。省級志書規模大,數十卷組成,故全志設總述,分志設概述,大的門類設綜述(經濟綜述、城鄉建設綜述),篇章設導言;而一部縣誌規模小,往往只有1卷本,假如追求概述、綜述、小序「大而全」的,其結果沒有不使志體臃腫、內容雜亂的。文章認為「概述」是綜合性內容的圓心。認為同仁所研究出的六、七種概述體裁,從運用角度歸納,主要只有「勾弦提要」式志體和「綜述」式史體兩種。並從實踐出發,開列了需要鉤玄提要哪些方面內容;史體如何分期敘述。分析了史體概述與志體概述的區別與方法、結構、語言特點;並用《范文瀾通史簡編》和本人撰寫的《全椒縣誌·概述》示例;由於來源實踐,具有可操作性,此文被收入部分編纂教材;同時被收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2013年版《<中國地方志>優秀論文選編》。
(本文原載《中國地方志》1987年第4期,又收入梅森著《梅森方志學文論選》,方志出版社2019年版)
本文由梅森先生授權在「新越絕書」微信平臺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