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Carbon》:木質素在碳納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

2020-08-27 材料分析與應用

本文要點:

  • 通過使用紙漿廢料中富含地球的木質素在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結構而不添加任何催化劑。
  • 通過碳化策略,碳纖維上的CaS納米粒子由LS形成,可以用作石墨烯生長的催化劑。
  • 所獲得的柔性石墨烯/碳納米纖維具有高電導率和出色的電化學性能,可作為Li–S電池中硫陰極的支架。

成果簡介

異質結構碳納米纖維的設計和合成對於光電子,導體和催化裝置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儘管木質素已被廣泛用作製造納米纖維的基礎材料,但在不使用其他催化劑的情況下合成導電異質結構的碳納米纖維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本文,青島大學等研究人員在《Carbon》期刊發表名為「In-situ growth of graphene on carbon nanofiber from lignin」的論文,研究使用木質素磺酸鈣(LS)作為起始材料原位生長石墨烯接枝的碳納米纖維(G / CNF),而無需添加催化劑。通過電紡,熱解和洗滌程序,將初紡納米纖維轉化為柔性G / CNFs薄膜。

當碳化溫度超過1100°C時,原位形成的CaS納米顆粒可充當CNF表面上石墨烯生長的催化劑。與文獻報導的值相當。作為概念證明,通過使用G / CNFs膜作為獨立的柔性硫陰極支架,這樣製成的鋰硫電池在0.2 C循環600次後表現出808.7 mAh·g -1的高放電。這項工作代表了使用低成本木質素前體設計異質結構石墨烯/ CNF的有前途的新方法,並且為CNF在眾多應用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圖文導讀

圖1。G / CNFs膜的製備示意圖。


圖2。(a–c)(a)前體纖維,(b)CaS / CNFs-600,(c)CaS / CNFs-1400的SEM圖像。(d)CNFs-1400的SEM圖像。所製備的納米纖維首先在600°C下碳化,然後通過洗滌處理去除CaS納米顆粒。最後,經過預處理的CNF在1400°C碳化。(e-h)CaS / CNFs-600(e)在清洗處理之前和之後的(f)以及CaS / CNFs-1400(g)在清洗處理之前和之後的(h)的TEM圖像。(i–j)(i)CaS / CNFs-1400的FESEM圖像,(j)(i)的放大圖像。(k–l)(k)CaS / CNFs-1400和(l)G / CNFs-1400的橫截面FESEM圖像。


圖3。(a)TEM圖像和SAED圖案,以及(b)HRTEM和(c)CaS / CNFs-1500的HRTEM圖像放大。(d)G / CNFs-1500的TEM圖像,SAED圖案和放大的HRTEM圖像。(e)TEM和(f)CaO / CNFs-1500的HRTEM放大圖像。


圖4。單個CaS / CNFs-1400纖維上的Ca,S和C的TEM圖像和相應的EDS元素映射圖像。


圖5。(a)照片顯示CNF膜的柔韌性。(b)在不同溫度下CNF的拉曼光譜。(c)CaS / CNF在不同溫度和不同PVA / LS比下的電導率曲線。(d)以G / CNFs-1400-S,CNFs(PAN-1400)-S和CNFs-1400為陰極的Li-S電池的恆流充電/放電曲線。(e)G / CNFs-1400-S,CNFs(PAN-1400)-S和CNFs-1400的速率能力。(f)G / CNFs-1400-S,CNFs(PAN-1400)-S和CNFs-1400在0.2 C下的循環性能。

小結

總之,我們首先使用木質素作為前體合成了柔性G / CNFs膜,而沒有添加其他催化劑。柔性G / CNFs膜可能適用於諸如柔性電極,催化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廣泛應用。基於木質素的異質結構CNF可能對生物基碳的潛在新型合成途徑具有重大意義及其衍生的高價值材料。它代表了用於儲能或能量轉換設備的獨立,靈活且經濟高效的膜的巨大潛力。


文獻:

相關焦點

  • 青島大學《Carbon》:木質素在碳納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
    本文要點: 通過使用紙漿廢料中富含地球的木質素在碳纖維上原位生長石墨烯結構而不添加任何催化劑。 通過碳化策略,碳纖維上的CaS納米粒子由LS形成,可以用作石墨烯生長的催化劑。
  • 木質素纖維充當 鋼筋造電池
    近日,青能所研究人員從木材中找到靈感,利用木質素纖維搭建了電池新結構,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新思路。鋰硫電池壽命短    鋰硫電池,顧名思義,即以單質硫作正極,金屬鋰作負極的一種新型電池,由於其理論容量為鋰離子電池的五倍之多,並且硫原材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低毒無害,使得國內外對鋰硫電池的開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鋰硫電池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電池體系之一。
  • 蘇大:原位生長垂直石墨烯製備Janus隔膜用於水系鋅金屬負極儲能
    本文要點:通過在商用玻璃纖維隔膜一側直接生長垂直石墨烯(VG),在整個化學氣相沉積過程中開發了一種Janus隔膜。成果簡介 鋅金屬陽極已經獲得了很多科學和技術興趣。然而,限制其大規模使用的主要瓶頸在於電化學穩定性差和循環壽命不足。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BeO的自然穩定相為纖鋅礦結構,陰陽離子沿<0001>晶體方向存在極性表面,理論認為在低層數下結構不穩定(極化災難),陰陽離子會塌縮到同一層形成二維結構。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團隊利用石墨烯模板法即石墨烯包裹化學反應溶液隔絕於透射電鏡中超高真空的方法,通過原位顯微成像和顯微譜學研究,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在受限液體環境中具有新型二維結構的BeO結晶生長機制。BeO的自然穩定相為纖鋅礦結構,陰陽離子沿<0001>晶體方向存在極性表面,理論認為在低層數下結構不穩定(極化災難),陰陽離子會塌縮到同一層形成二維結構。
  • 原位生長+氫刻蝕:石墨烯納米帶陣列的快速、高質量製備方法|NSR
    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於貴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徐志平課題組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快速、高質量製備石墨烯納米帶陣列的方法:以液態金屬為催化基底,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原位生長石墨烯薄膜
  • 青島科技大學:碳纖維促進的催化劑活化,可有效生長單壁碳納米管
    成果簡介 本文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何茂帥教授團隊在Carbon期刊發表名為「Carbon fiber-promoted activation of catalyst for efficient growth of single-walled carbon
  • 生物質石墨烯的前世今生
    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通稱為生物質。甲烷CVD法製備石墨烯:在製備石墨烯過程中,以甲烷或乙醇液滴作為碳源,Ar(氬氣) 作為保護氣,使碳源(甲烷或乙醇液)以氣態方式通入金屬襯底表面,一段時間反應後碳源在金屬襯底上分解、澱積出不同層數的石墨烯,最後用化學刻蝕的方法分離石墨烯與襯底,得到石墨烯產品。
  • 浙大高超團隊在結構功能一體化石墨烯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傳統碳纖維的製備方法主要是由聚丙烯腈纖維和瀝青纖維經過高溫熱處理得到,在高溫熱解過程中,兩者分別融合形成微小的石墨烯微晶。這些較小的石墨微晶間形成了眾多電子和聲子的散射,導致傳統碳纖維在傳導性方面有所欠缺,難以突破結構功能一體化的瓶頸。2011年,浙江大學高超教授團隊提出氧化石墨烯液晶溼法紡絲法製備了由單層石墨烯組裝而成的石墨烯纖維,被寄予厚望。
  • Carbontech 2020-石墨烯論壇首日精彩來襲
    01 報告目錄 1 石墨烯基礎上的呼氣檢測傳感器的研製及轉化 崔大祥,長江學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2
  • 你一定要知道的——石墨烯纖維!
    近年來成功合成石墨烯纖維的例子及其在某些特殊應用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激發了人們的研究興趣,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蜂窩狀結構的新材料,是其他維度碳材料的構造基礎。石墨烯具有很多獨特的性質,如高電子遷移率、高導熱係數、良好的彈性和剛度等。
  • 價格透明:湖北木質素纖維廠
    湖北木質素纖維廠木質纖維素原料的預處理  由木質纖維素的組成和結構可以知道,影響纖維素糖化分解的主要因素有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的保護作用,纖維素的結晶度、聚合度、半纖維素的結合層,脫去木質素,增加有效比表面積。
  • Carbon:基於石墨烯新型生物材料的研製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聚合物摩擦學組基於石墨烯新型生物材料的研製和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石墨烯具有突出的力學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將其作為增強填料可顯著提高生物材料的力學性能。基於此,研究人員開展了一系列基於石墨烯複合生物材料的製備及其在生物醫學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較好的研究進展。
  • 石墨烯與氧化石墨烯在紡織領域的應用
    1 在天然纖維中的應用 天然纖維指的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纖維,可通過自然生長和人工養殖獲得,其種類包括棉、蠶絲等。1.2 原位還原法 原位還原法是通過氧化石墨烯片層上的活性基團與某些織物發生共價結合,得到氧化石墨烯改性織物,然後再通過化學還原或熱還原等方法將負載於織物的氧化石墨烯原位還原成石墨烯或還原氧化石墨烯,從而使缺少極性基團的石墨烯可以負載於織物上,達到改善織物性能的目的。
  • 石墨烯複合纖維及紡織品的製備方法與研究進展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石墨烯是目前發現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被稱為「新材料之王」。  作為具優異性能和獨特結構的新型碳材料—石墨烯在眾多科學領域的被廣泛關注和應用。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石墨烯量子點增強電紡碳納米纖維用於超高倍率超級電容器
    它們不僅具有獨特的納米纖維形態,而且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導電性和柔韌性。當用作電極材料時,ECNFs可以滿足器件輕量化的要求。然而,儘管目前人們已發展出多種形態的碳納米纖維,如多孔、空心、或竹子狀,但ECNFs的比表面積往往小於1000 m2 g-1,從而導致有限的電雙層電容(<200 F g-1)。
  • 復旦大學:一種原位取向生長策略,製備優異吸波材料
    因此,許多工作集中在製造有效的微波吸收或電磁幹擾屏蔽材料上。電磁波分為兩個相互作用的分量:電場和磁場。對於純介電微波吸收(MA)複合材料,難以同時滿足熱穩定性,強損耗和寬帶吸收的問題,這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由於強烈的鐵磁諧振行為和疇壁位移,具有獨特性能的磁性材料成為MA候選材料。這些功能不可能在純電介質系統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