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高超團隊在結構功能一體化石墨烯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0-03 小材科研

石墨烯具有優異的力電熱性能,比如拉伸強度、電導率和熱導率分別可達130 GPa、108 S m-1和5300 W m-1K-1,因此被認為是理想的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構築基元。自碳纖維被發明以來,追求結構功能一體化碳質纖維就成為一項艱巨又重要的任務。傳統碳纖維的製備方法主要是由聚丙烯腈纖維和瀝青纖維經過高溫熱處理得到,在高溫熱解過程中,兩者分別融合形成微小的石墨烯微晶。這些較小的石墨微晶間形成了眾多電子和聲子的散射,導致傳統碳纖維在傳導性方面有所欠缺,難以突破結構功能一體化的瓶頸。2011年,浙江大學高超教授團隊提出氧化石墨烯液晶溼法紡絲法製備了由單層石墨烯組裝而成的石墨烯纖維,被寄予厚望。但是,石墨烯纖維在紡絲成型過程中,石墨烯片會嚴重起皺,導致片片堆積疏鬆、片間作用力減弱、晶區尺寸不大,因此,其力學、電學、熱學性能遠沒有達到單層石墨烯的水平。

為此,浙江大學高超、許震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馬維剛教授團隊(共同通訊)合作,利用先前建立的溶劑插層塑化的效應對初生的氧化石墨烯纖維進行二次塑化拉伸,大幅度消除石墨烯原絲中的無規褶皺結構。經過後續高溫熱處理,沿纖維軸向平直排列的石墨烯大大促進了石墨烯擇優取向的結晶生長,得到高取向度和大尺寸石墨微晶的石墨烯纖維。這種石墨烯纖維取向度可達92%,石墨微晶尺寸達174.3 nm,遠大於傳統碳纖維內部微晶尺寸。高取向與大晶體的結合使得石墨烯纖維兼具高強度(3.4 GPa)與優異的電學(1.19´106 S/m)、熱學傳導性(1480 W/m K),為推進結構功能一體化碳質纖維提供了新思路。這種塑化紡絲的工藝可以實現連續製備,有利於石墨烯纖維的工程化。該研究以題為「Highly Crystalline Graphene Fibers with SuperiorStrength and Conductivities by Plasticization Spinning」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DOI: 10.1002/adfm.202006584)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高超教授團隊的博士生李鵬。論文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等相關經費的資助。

研究亮點

(1) 確證了氧化石墨烯二維平面分子的脆性-塑性轉變,即插層誘導塑化效應。系統研究了塑性轉變的條件與原理。當層間距處於1.2-1.8 nm之間時,氧化石墨烯纖維表現出最佳的塑性變形能力,極限伸長率可達34%

(2) 建立多級塑化紡絲的連續製備方法,連續製備高取向與高密度的石墨烯纖維原絲。通過多級塑化紡絲,石墨烯纖維原絲中的無規褶皺結構被充分拉直,得到高取向與高密度的石墨烯纖維原絲,取向度達到86%,密度達到1.75 g cm-3。

(3) 石墨烯纖維原絲經過高溫熱處理,沿纖維軸向充分平直排列的石墨烯大大促進了石墨烯擇優取向的結晶生長,得到高度有序與大尺寸石墨烯結晶單元的石墨烯纖維。其取向度可達92%,石墨微晶尺寸達174.3 nm。高取向與大晶體的結合使得石墨烯纖維兼具高強度(3.4 GPa)與優異的電學(1.19´106 S/m)、熱學傳導性(1480 W/m K)。

圖1 塑化紡絲製備高結晶的石墨烯纖維

文章解讀

團隊在之前研究石墨烯宏觀組裝體塑性變形的基礎上,通過引入不同溶劑分子至飽和狀態,營造了具有不同層間距的氧化石墨烯纖維,發現層間距在1.2-1.8 nm之間時,氧化石墨烯纖維可以表現出最大的塑性變形能力,極限伸長率達34%。同時揭示了由大尺寸氧化石墨烯組裝的纖維可以表現出更高的塑性變形,為大尺寸氧化石墨烯構築高性能石墨烯纖維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原位SAXS和光學顯微鏡,研究了纖維在最佳塑性加工階段,在拉伸應變加載過程中結構的變化,發現在張力作用下,GO片被拉伸為高度平直構象,類比於高分子鏈的伸直鏈構象。

圖2 氧化石墨烯纖維塑性變形的應力-應變曲線,塑化的基本條件,以及塑化拉伸過程中的結構變化。

團隊設計製造了多級塑化紡絲設備,獲得了高度取向的石墨烯纖維原絲。通過SEM可以觀察到纖維的直徑由14 μm減小至6 μm,且表面徑向褶皺逐漸消失。纖維的取向度與密度都有較大的提升,由WAXS計算纖維的取向度達86%,密度達1.75 g cm-3。

圖3 多級塑化紡絲工藝與石墨烯纖維原絲的結構與性能

進一步對纖維進行石墨化處理,得到了石墨烯纖維。在石墨烯纖維原絲中,石墨烯片沿著纖維軸向平直排列大大促進了石墨烯的擇優取向結晶生長。通過對WAXS二維圖沿不同方向積分,可以得到石墨微晶在不同方向的取向與結晶尺寸的信息。由方位角積分分析得到石墨烯纖維取向度達到92%。通過沿qy和qx方向上進行徑向掃描獲得100和002峰的半峰寬值,計算得到石墨微晶的橫向長度和厚度,充分塑化拉伸後的石墨烯纖維晶體長度提高至174.3 nm,比未增塑的石墨烯纖維增加220%,這歸因於塑化紡絲帶來的緻密且排列整齊的微觀結構。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結果也直觀證明了該結論。

圖4 石墨烯纖維的結晶結構

高度取向與高度結晶的微觀結構使得石墨烯纖維兼具高的拉伸強度與優異的功能性。經過塑化紡絲,石墨烯纖維的強度可以達到3.4 GPa,比未經過塑化紡絲的石墨烯纖維高200%,同時纖維還表現出突出的電學與熱學的傳導性,其導電率達到1.19´106S/m,導熱率達到1480 W/m K。石墨烯纖維的高強度主要得益於其緻密與規整排列的石墨微晶單元,大大減少了晶界缺陷與應力集中效應。石墨烯纖維優異的功能性主要來源於較大的石墨微晶尺寸,減少了電子與聲子的散射。

圖5 石墨烯纖維的綜合性能

本文提供了一種製備結構功能一體化石墨烯纖維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對石墨烯宏觀組裝體塑化效應的新理解,製備了高度取向的石墨烯纖維原絲,並促進了石墨化過程中的擇優取向結晶,得到高度有序與高度結晶的石墨烯纖維。這種多級塑化紡絲的方法和工藝便於規模化放大。該工作在高超教授團隊前期積累和前人工作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完成 (Nat. Commun., 2011, 2,571; ACS Nano, 2011, 5, 2908-2915; Adv. Mater., 2013, 25,188-193; Chem. Mater. , 2017, 29,319−330)。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006584

(來源:納米高分子高超課題組 )

相關焦點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AFM》: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AFM》: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
  • 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不同於以往的碳質纖維,石墨烯纖維的構築基元是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機械強度等性能的二維晶體石墨烯,纖維的內部結構三維有序、緻密均一,有潛力將碳質纖維的性能推向一個新階段。石墨烯纖維製備的主要原料是氧化石墨烯,其組裝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主流的技術手段是液晶溼法紡絲。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等《自然·通訊》:石墨烯纖維的又一獨特性能...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
  • 高性能石墨烯纖維研究獲突破
    浙江大學教授高超研究團隊近日在石墨烯纖維的規模化製備及高性能化等方面再次取得新突破,兩篇論文先後發表於《先進材料》。
  • 浙大製造出新型石墨烯膜材料:柔性好,導熱強 解決世界難題
    通過巧妙設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石墨烯組裝膜:它是目前導熱率最高的宏觀材料,同時具有超柔性,能被反覆摺疊6000次,承受彎曲十萬次。這一進展解決了宏觀材料高導熱和高柔性不能兼顧的世界性難題,有望廣泛應用於高效熱管理、新一代柔性電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領域。
  • PTRS:熱休克蛋白結構功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3月25日,英國皇家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誌出版了以Assembly chaperones in health and disease為題的專刊,重點報導了在熱休克蛋白、二硫鍵異構酶等分子伴侶結構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他們採用柔性的碳納米管纖維作為導電電極,通過溶液法在纖維表面依次包裹上緻密的n型二氧化鈦電子傳輸層,介孔二氧化鈦,鈣鈦礦,空穴傳輸層及Ag納米線,隨後與另外一根碳納米管纖維通過加捻形成雙螺旋結構,最後將整個電池採用透明聚合物封裝,使得電池穩定性有了大幅提升。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石墨烯複合纖維及紡織品的製備方法與研究進展
    石墨烯複合纖維及紡織品的製備方法與研究進展 2018-01-26 11:25:56 來源:中國紡織報   石墨烯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
  • 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氧化石墨烯雙疇結構的揭示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羅毅研究團隊的張群研究小組,在凝聚相微納結構的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超快光譜原位、實時測量手段,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的雙疇結構。
  • 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化工/文) 近日,我校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我國石墨烯纖維複合材料產業前景廣闊—新聞—科學網
    目前,歐洲、美國、日本、中國等眾多國家,都把石墨烯列為本世紀最重要的新材料進行研究和開發,並已在新能源、電子、新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初步應用效果,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 將石墨烯與普通纖維複合,具有抗菌、抗蟎蟲、抗熱、抗切割、抗靜電、抗紫外線、遠紅外發熱和傳導清涼等特殊功能,可廣泛應用於面料、服裝、家紡、針織等紡織品。
  • 浙江大學許震、高超團隊:以氧化石墨烯為例初繪二維大分子構象工程...
    系統總結了團隊關於氧化石墨烯(GO) 2D大分子的單分子構象行為、液晶凝聚態以及宏觀材料的工作進展。以單層GO為實驗模型,總結了構象以及構象轉變的基本原理與規律,展望了構象精確設計與控制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一種新的構象工程方法學,為典型二維石墨烯的宏觀材料的「加工—結構—性能」提供了系統的思路,用以指導2D聚合物宏觀材料的結構精確設計與控制 (圖1)。
  • 碳海綿、量子點電視……浙大成果在頂級期刊集體秀
    由浙江大學材料化學領域著名科學家撰寫的18篇綜述、研究進展和通訊日前在材料科學領域旗艦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以專輯形式刊發,獻禮浙大120周年校慶。集中展示的成果充分反映了浙大近年來在材料化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與協同發展。
  • 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演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具有獨特的二維薄層結構,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新型潤滑材料。近年來研究表明,具有原子厚度的石墨烯不僅在微觀接觸尺度下具有超滑特性,而且在宏觀接觸方式下也展現出非凡的摩擦學特性,但是均強烈依賴於理想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因此實現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的調控對於獲得優異的摩擦學性能並推動其實際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硬核發布:全球首條紡絲級單層氧化石墨烯十噸生產線建成並試車成功!暨高烯科技兩項石墨烯產品全球首獲IGCC國際認證頒證儀式!
    同時,高烯研發團隊基於高品質單層氧化石墨烯,開發出多功能石墨烯複合纖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產品已成功推向市場。石墨烯/PET原位複合纖維、石墨烯/尼龍6原位複合纖維被認定為浙江省省級工業新產品,並通過歐盟紡織品信心100(OEKO-TEX 100)檢測,認證結果為適用於嬰兒紡織品的健康紗線。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