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高超、許震團隊等《自然·通訊》:石墨烯纖維的又一獨特性能...

2021-01-09 網易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該研究展示了石墨烯宏觀材料在中紅外光電子器件通訊領域的應用潛力。

  01中紅外光及石墨烯簡介

  中紅外光(Mid-infrared, MIR)通常指代波長為2-25微米的光波,它與生物體活動的關係密切,這是因為中紅外光的區間剛好分布在生物體熱輻射波長範圍之內(在日常報導和描述中稱為遠紅外光)。先進的中紅外通訊系統在保密通訊、醫療保健、環境監測、氣象科學及太空探索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光學通訊系統通常由兩個基本的功能性結構單元(即發射器和接收器)輔以其它信號處理裝置組成。在傳統的通訊系統中,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通常由不同的器件分別實現。倘若能找到一種兼具發射和接收功能的材料來實現雙向通訊,就可使通訊系統大大簡化並提高效率。前人藉助於碳納米管和鈣鈦礦等材料,雙向通訊的構想已經初步在可見光及近紅外光區域中實現。然而受限於材料的性能及嚴苛的工作環境,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目前尚未能實現。

  石墨烯具有原子級別的厚度和極高的電子遷移率,它可以通過載流子耦合或者灰體輻射的方式發射中紅外光,也可以通過結構設計在很寬的波譜範圍內呈現出光電響應能力。然而常規的寡層石墨烯對光子的吸收能力欠佳,難以做成中紅外器件。該工作將石墨烯組裝成弱耦合的宏觀材料,解決了石墨烯低吸收率和低發射率的問題,實現了高性能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圖1. 常見光譜的分布。

  02柔性石墨烯纖維

  該研究以氧化石墨烯薄膜為原料,通過加捻技術及後處理製備了連續的柔性石墨烯纖維。不同於以往報導的單軸取向的石墨烯纖維,這種纖維在結構及性能上有兩大改變:表面的螺旋型構型使纖維呈現出伸長率超過15%的拉伸形為,並在多次的循環拉伸測試中保持穩定的力學和電學性能;即使在高溫碳化處理後,也有相當比例的弱耦合區域存在。

  

  圖2. 柔性石墨烯纖維的結構及基本性能。

  03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性能

  將弱耦合的石墨烯纖維製備成雙電極的光電導結構,可以探測波長範圍在2-10微米之間的中紅外光。將中紅外光源從電極的一段向另一方向移動,可以發現所檢測到光電流信號會發生方向和強度的逐步改變,證明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機理是光熱電效應(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由多層石墨烯弱耦合而成的纖維吸收中紅外光子,局部溫度發生瞬時的上升。此時,在光照區域和石墨烯纖維-金屬結之間會產生一個逐漸削弱的電子溫度梯度。光子激發產生的熱電子在梯度場的作用下逐漸擴散到金屬電極一段,從而產生光電流信號。在此過程中,弱耦合的多層石墨烯結構有效降低了熱電子的層間散射,從而促進了熱電子在毫米級別的石墨烯宏觀結構中快速穿越,在石墨烯纖維中實現了中紅外區域的響應。為了驗證這一機理,作者對比了同樣尺寸的高取向熱解石墨(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它是一種強耦合宏觀石墨體,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並沒有觀測到明顯的光電流信號。

  相對於寡層石墨烯材料,石墨烯纖維的電阻要低三個數量級,從而在較低電場作用下會產生較大的暗電流。然而這一問題並不能限制石墨烯纖維突出的探測能力,因為石墨烯纖維構築的光電導結構產生的光電流可以達到0.7A,遠高於寡層石墨烯。該研究發現石墨烯纖維對波長為4微米的中紅外光的探測頻率可以達到0.25兆赫茲,並且具有約0.67 A/W 的響應度。

  

  圖3. 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性能表徵。(a)將石墨烯纖維懸空固定在金屬電極之間,輸入暗電流探測對中紅外光的響應;(b)將中紅外光加載到石墨烯纖維的不同區域,可以收集到方向和大小都不同的光電流;(c)與不同中紅外探測器件的響應度對比。

  04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發射性能

  發射性能測試裝置與探測性能檢測裝置相似,都是將石墨烯纖維固定在兩個電極之間。對石墨烯纖維輸入一定頻率和一定強度的電場,可使其發射波長為2-12微米的中紅外光。隨著電場的提升,光譜會發生藍移,分布範圍逐漸收窄,強度也有大幅提升。將發光的纖維即時的溫度用普朗克函數進行換算,證實了其發光原理屬於典型的灰體輻射。對於灰體輻射材料,其發光的光譜分布範圍及峰值由表面的溫度單一決定,溫度越高越靠近可見光區域。作者通過計算發現,當表面溫度調控在330-700 K時,灰體輻射的波長可以控制在中紅外區域。而石墨烯纖維在空氣中的耐熱溫度可以達到800 K,可以在這一區域穩定工作。比如當輸入電場為3.53 V/cm時,石墨烯纖維可以在662 K的溫度下工作超過40小時。

  根據普朗克公式,灰體輻射出的能量與其本徵發射率有著緊密的聯繫。一般情況下,發射率越高,所輻射的能量越強。而發射率又和吸收率正相關。因此石墨烯纖維的發射率在較寬溫度範圍內比寡層石墨烯高兩個數量級,其輻射效率(輻射能量和輸入電場能量的比值)也有一定優勢。通過商用的銦鎵砷探測器所能觀測到的最快發射頻率為10兆赫茲,作者認為這可能和石墨烯纖維的弱耦合結構以及裝置的獨立支撐結構有關聯。弱耦合作用和自支撐結構限制了熱擴散,使電場產生的焦耳熱限制在一個多層石墨烯結構中,促進石墨烯快速高效發光。

  

  圖4. 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發射性能表徵。(a)將石墨烯纖維懸空固定在金屬電極之間,輸入變頻偏壓使其發射中紅外光;(b)在不同溫度下,石墨烯纖維的發光光譜與理論的灰體輻射曲線相符;(c)發光頻率可以達到10兆赫茲。

  05雙向通訊系統

  基於良好的發射和探測性能,作者以兩根同樣的石墨烯纖維構建了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每根石墨烯纖維都與控制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電路連接在一起,發射和接收電路的工作狀態通過繼電器實現自動切換。左右兩根石墨烯纖維以一定的工作距離平行放置,以便傳輸和接收中紅外光。具體地,通過數字-模擬轉換和一系列的信號處理模塊向左側的纖維輸入一定頻率的數位訊號,使其發射相同頻率的中紅外光;同時右側的纖維接收中紅外光,並產生同步的光電流,再經過信號處理和模擬-數字轉換模塊轉換成數位訊號顯示在右側的顯示屏上。這樣就實現了中紅外信號從左側到右側的傳輸。右側纖維在接收完信號之後,可以對其輸入一個回覆信號。此時,右側纖維的控制電路會自動通過繼電器切換到發射模式,左側纖維的控制電路切換到接收模式,實現回覆信號從右側到左側的順利傳遞。

  該研究報導的中紅外通訊系統非常穩定,可以在兩個纖維間實現穩定的信號交流和多次對話。該系統使用了多種數字/模擬轉換和信號處理模塊將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光通訊推進到數位化模式中,初步探索了應用潛力。受限於信號處理模塊的噪聲幹擾,此系統的通訊頻率只能達到125赫茲。但是作者移除信號處理模塊之後,通訊頻率可以大幅度提升至10萬赫茲,進一步提升優化後,有望接近於商用的通訊系統頻率。

  

  圖5. 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的電路圖。

  

  視頻1. 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的實時工作狀態。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根據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的能量轉移過程及工作原理提出了一個品質因子I*,它可以在給定的相同工作環境下,初步預估中紅外響應材料在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中所能達到的期望性能。作者還比較了石墨烯纖維與其它碳質材料,發現石墨烯纖維的品質因子佔據一定優勢,其它碳質材料或因受限於較小的橫截面積和較低的響應度。

  

  圖6. 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的能量轉移過程及品質因子。

  相關成果以「Bidirectional mid-infrar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wo identical macroscopic graphene fibres」發表在Nat. Commun.,2020, 11:6368。該工作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相關資助下完成的。

  (來源: 浙江大學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AFM》: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AFM》: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
  • 浙大高超團隊在結構功能一體化石墨烯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傳統碳纖維的製備方法主要是由聚丙烯腈纖維和瀝青纖維經過高溫熱處理得到,在高溫熱解過程中,兩者分別融合形成微小的石墨烯微晶。這些較小的石墨微晶間形成了眾多電子和聲子的散射,導致傳統碳纖維在傳導性方面有所欠缺,難以突破結構功能一體化的瓶頸。2011年,浙江大學高超教授團隊提出氧化石墨烯液晶溼法紡絲法製備了由單層石墨烯組裝而成的石墨烯纖維,被寄予厚望。
  • 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
  • 浙江大學許震、高超團隊:以氧化石墨烯為例初繪二維大分子構象工程...
    基於兩個基本問題的深入思考,近期,浙江大學許震、高超團隊應邀在《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上發表了題為「Co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Two-Dimensional Macromolecules: A Case Study with Graphene Oxide」
  • 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不同於以往的碳質纖維,石墨烯纖維的構築基元是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機械強度等性能的二維晶體石墨烯,纖維的內部結構三維有序、緻密均一,有潛力將碳質纖維的性能推向一個新階段。石墨烯纖維製備的主要原料是氧化石墨烯,其組裝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主流的技術手段是液晶溼法紡絲。
  • 浙大團隊開發出高密度高強度石墨烯微晶格液晶三維列印技術
    溶劑化石墨烯基材料是石墨烯宏觀組裝體製備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利用氧化石墨烯(GO)水系分散液的液晶行為和膠體性質,科學家們已發展出了一系列以GO為前驅體製備石墨烯纖維,膜,氣凝膠等宏觀組裝體的路線。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未能解決,在3D列印石墨烯前驅體墨水中,高濃度和均相不相容的矛盾,另外,所得到的石墨烯材料局限於多孔結構,強度低,限制了3D列印石墨烯材料的實際應用。設計一種高濃度且均相的石墨烯前驅體墨水,用來製備高密度,高強度,高功能化的石墨烯3D列印材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浙大製造出新型石墨烯膜材料:柔性好,導熱強 解決世界難題
    通過巧妙設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石墨烯組裝膜:它是目前導熱率最高的宏觀材料,同時具有超柔性,能被反覆摺疊6000次,承受彎曲十萬次。這一進展解決了宏觀材料高導熱和高柔性不能兼顧的世界性難題,有望廣泛應用於高效熱管理、新一代柔性電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領域。
  • 浙江大學高超團隊Nature Communications:液體剪切微印刷術智造...
    近日,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許震研究員團隊在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液晶裡實現了精密印刷,製備出穩定的立體圖案。儘管溶液的含水量在99.5%以上,圖案可以像固態晶體和超材料一樣具有穩定的長周期有序性,作者將其定義為超液晶或液體超晶體 (Liquid Metacrystal)。 液晶兼具液體的流動性和固體的部分有序性,是一類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中間相。
  • 碳海綿、量子點電視……浙大成果在頂級期刊集體秀
    由浙江大學材料化學領域著名科學家撰寫的18篇綜述、研究進展和通訊日前在材料科學領域旗艦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以專輯形式刊發,獻禮浙大120周年校慶。集中展示的成果充分反映了浙大近年來在材料化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與協同發展。
  • 高性能石墨烯纖維研究獲突破
    浙江大學教授高超研究團隊近日在石墨烯纖維的規模化製備及高性能化等方面再次取得新突破,兩篇論文先後發表於《先進材料》。
  • 浙大納高團隊通過剪切微印刷術實現調控氧化石墨烯液晶雜化水凝膠
    在前期的工作裡,浙江大學高分子工程學系高超(共同通訊)、許震(共同通訊)團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剪切微印刷術(Shearing Microlithography, SML)實現了對氧化石墨烯液晶內部取向結構的高效高精度調控(Nat. Commun., 2019, 10, 4111)。
  • 石墨烯纖維紗的性能及其應用
    在國內,相關技術人員通過打開分子鏈,嵌入金屬模板,利用高科技高溫煅燒這一航天技術,成功從玉米芯纖維素中研製出生物質石墨烯,全球首創,成為2016年纖維新秀。   用石墨烯纖維面料的獨特功效   1、體溫即可激發的遠紅外   石墨烯特有人體體溫激發遠紅外功能,促進血液微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放鬆肌肉緩解疲勞,用石墨烯纖維面料製作貼身衣物,親膚能改善血液微循環,緩解慢性疼痛,有效改善人體亞健康。
  • 已首次採用微流體技術製造宏觀石墨烯纖維!
    博科園-科學科普:科學技術類倫斯勒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微流體輔助技術,用於開發高性能的宏觀石墨烯纖維。石墨烯纖維是新近發現的碳纖維家族成員,在儲能、電子與光學、電磁、導熱與熱管理、結構應用等多個技術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上,從歷史上看,同時優化石墨烯纖維的熱/電性能和力學性能是非常困難的。然而Rensselaer團隊已經展示了他們同時做到這兩點的能力。宏觀石墨烯纖維可由分散在水溶液中的二維石墨烯氧化物片經流體力學組裝而成,形成溶解性液晶。
  • 石墨烯纖維面料
    石墨烯(Graphene)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證實它可以單獨存在,兩人也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石墨烯纖維-石墨烯紡織品之路
    自從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等以石墨為原料,利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製得單片層石墨烯以來,具有優異電學、光學、熱學和力學性能的石墨烯材料逐漸成為眾多學科領域科研人員關注的焦點。
  • 石墨烯纖維
    石墨烯纖維是2011年才發展起來的一種以天然石墨為最初原料的新型碳質纖維,由石墨烯或者功能化石墨烯納米片的液晶原液經溼法紡絲一維有序組裝而成
  • 你一定要知道的——石墨烯纖維!
    近年來成功合成石墨烯纖維的例子及其在某些特殊應用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激發了人們的研究興趣,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蜂窩狀結構的新材料,是其他維度碳材料的構造基礎。石墨烯具有很多獨特的性質,如高電子遷移率、高導熱係數、良好的彈性和剛度等。
  • 《自然·通訊》中國科大馬明明教授成功製備仿蜘蛛絲結構的高性能導電水凝膠纖維
    導電水凝膠具有一定的彈性和可拉伸性,但導電水凝膠中的高分子鏈通常處於無序排列的狀態,這種無序結構限制了導電水凝膠材料的力學性能和導電性能。通過調控導電水凝膠中高分子鏈的排列和取向,從而製備出具有有序結構的導電水凝膠纖維,是製備彈性可拉伸導電纖維的一種新策略,並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蜘蛛絲具有多層次的有序結構,從而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
  • 2018中國石墨烯纖維發展聯盟年會在濟南召開
    生物質石墨烯改性纖維所具備的低溫遠紅外改善微循環、持久抑菌、吸溼透氣、抗靜電、防紫外等性能更加穩定優良,生物質石墨烯改性導電纖維、生物質石墨烯莫代爾單向導溼面料相繼研發成功,石墨烯改性纖維的應用領域從襪品、內衣到運動服飾、智能加熱服再到面膜等美妝產品,石墨烯改性纖維更多的進入人們的生活,引領健康生活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