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高超、許震團隊《AFM》: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

2021-01-09 騰訊網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不同於以往的碳質纖維,石墨烯纖維的構築基元是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機械強度等性能的二維晶體石墨烯,纖維的內部結構三維有序、緻密均一,有潛力將碳質纖維的性能推向一個新階段。石墨烯纖維製備的主要原料是氧化石墨烯,其組裝方法多種多樣,目前主流的技術手段是液晶溼法紡絲。在溼法紡絲過程中,氧化石墨烯液晶經過剪切流動、凝固成型、牽伸取向等一些工序之後得到結構密實的氧化石墨烯纖維,再經過還原和石墨化處理之後即可得到石墨烯纖維。宏觀石墨烯纖維組裝的微觀結構強烈依賴於石墨烯片的構象,特別是,石墨烯的無規褶皺構象不可避免導致其堆積鬆散和排列不規整,致使石墨烯纖維結晶度不高。因此,如何精細控制石墨烯片的構象來消除無規褶皺是進一步推進石墨烯纖維綜合性能的重要挑戰。

【工作亮點】

針對這一問題,近期浙大高超、許震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馬維剛教授團隊合作,立足石墨烯纖維的結構調控及結構與性能關係,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溶劑插層塑化拉伸結晶」方法,開發了一種級聯增塑紡絲技術,有效地消除了石墨烯片層的褶皺,促進了石墨烯片層的近似晶體的有效排列,進一步推進了石墨烯纖維的綜合性能。纖維具有很高的機械強度(3.4 GPa)電導率(1.19×106S/m)熱導率(1480 W/mK)初步具備結構功能一體化的性能優勢,展現出極大的工業應用前景。相關工作以「Highly Crystalline Graphene Fibers with Superior Strength and Conductivities by Plasticization Spinning」為題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圖1 增塑紡絲法製備高結晶石墨烯纖維、增塑劑拉伸誘導石墨烯纖維結晶

【圖文分析】

熱塑化是製備高性能聚合物纖維的重要特徵,受此啟發,本文在GO片層間插層各種增塑劑,使其發生彈塑性轉變,塑形明顯增大。增塑之前石墨烯纖維的拉伸應變僅為5%(彈性區域2%,塑性區域3%);插入增塑劑後(如80%的乙酸),拉伸應變達34%,彈性區域幾乎不變,而塑性區域達到32%。XRD分析其層間距明顯增大,並得到其層間距與拉伸應變的相關性,通過對其結構分析,從石墨烯層間距、褶皺構象的角度,得到插層調控的石墨烯片層間距誘導石墨烯纖維的塑性轉變。在塑性狀態時,相鄰GO片層滑動被激活,在張力作用下重新排列為平直構象,可通過光學顯微鏡和小角X射線散射證明。

圖2 石墨烯纖維應力-應變曲線、不同增塑劑插層XRD層間距、範德華作用、層間距與應變關係曲線、小角散射及GO滑動和褶皺變平示意圖

通過以上機理分析,團隊建立了製備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的級聯增塑紡絲工藝,級聯拉伸保持纖維紡絲的連續性。通過SEM可觀察到石墨烯纖維的直徑由14 μm減小至6 μm,且表面徑向褶皺沿纖維方向逐漸消失;通過廣角X射線散射計算石墨烯002平面的取向度明顯提高。

圖3 連續級聯增塑紡絲工藝、石墨烯纖維SEM、WAXS分析及其取向度及密度

進一步對GO纖維進行石墨化處理,方位角掃描和徑向掃描積分圖表明:隨SR增加,石墨烯纖維取向度得到提高,表明其結構排列更為緊密;WAXS中通過在qy和qx方向上進行徑向掃描獲得100和002峰的半峰寬值代表石墨微晶的橫向長度和厚度,SR為32%的石墨烯纖維晶體長度提高至174.3 nm,比未增塑的石墨烯纖維增加220%;與以前製備的石墨烯纖維相比,增塑紡絲製備的石墨烯纖維晶體尺寸增加,歸因於塑化紡絲誘導的緻密且排列整齊的微觀結構,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相同的結果。

圖4 石墨烯纖維的結晶結構及電鏡圖

增塑紡絲石墨烯纖維多尺度結晶有序結構和較大的晶體尺寸,賦予了其優異的楊氏模量和拉伸強度,且隨SR增加而明顯增大:SR為32%時,其拉伸強度和楊氏模量分別為3.4 GPa和341.7 GPa,比未增塑石墨烯纖維強度高200%,比先前報導的石墨烯纖維高54%。性能的提高主要得益於其緻密和規整排列的石墨烯片層結構,減少了晶界缺陷和應力局域化,不同於之前Lian Jie教授報導的尺寸混合策略製備石墨烯纖維,這次是利用增塑紡絲法製備了較高密度的石墨烯纖維,充分利用了大尺寸石墨烯單元的優勢,該緊密堆積結構和大片層尺寸使石墨烯纖維獲得了較高的電導率和熱導率,隨晶粒尺寸增加,熱導率和電導率增大更加明顯。

圖5 石墨烯纖維的拉伸性能、電導率及熱導率

【總結】

本文開發了一種級聯增塑紡絲製備高機械性能、高結晶度和高電熱導性能石墨烯纖維的新方法,該方法創新性的將石墨烯片層隨機褶皺構象轉變為平整結構,有利於其緊密堆積和有序排列,該策略為宏觀碳質纖維邁向兼具高機械性能和強功能特性的結構功能一體化單晶石墨晶須開闢了道路。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6584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AFM》: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纖維是石墨烯片沿軸向有序堆積排列而成的連續相組裝材料,是由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於2011年首次提出並率先製備的高性能多功能新型碳基纖維,具有高導電、高導熱、低密度等特性,在柔性導線、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鋰電池、傳感器等方面展現出誘人的前景,成為新的學術研究熱點。
  • 插層增塑紡絲法在高結晶度石墨烯纖維製備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溼法紡絲過程中,氧化石墨烯液晶經過剪切流動、凝固成型、牽伸取向等一些工序之後得到結構密實的氧化石墨烯纖維,再經過還原和石墨化處理之後即可得到石墨烯纖維。宏觀石墨烯纖維組裝的微觀結構強烈依賴於石墨烯片的構象,特別是,石墨烯的無規褶皺構象不可避免導致其堆積鬆散和排列不規整,致使石墨烯纖維結晶度不高。
  • 浙大高超團隊在結構功能一體化石墨烯纖維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傳統碳纖維的製備方法主要是由聚丙烯腈纖維和瀝青纖維經過高溫熱處理得到,在高溫熱解過程中,兩者分別融合形成微小的石墨烯微晶。這些較小的石墨微晶間形成了眾多電子和聲子的散射,導致傳統碳纖維在傳導性方面有所欠缺,難以突破結構功能一體化的瓶頸。2011年,浙江大學高超教授團隊提出氧化石墨烯液晶溼法紡絲法製備了由單層石墨烯組裝而成的石墨烯纖維,被寄予厚望。
  • 浙大高超、許震團隊等《自然·通訊》:石墨烯纖維的又一獨特性能...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
  • 湖南大學汪朝暉團隊《AFM》:納米纖維素誘導製備高結晶度PEDOT納米纖維
    最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汪朝暉團隊利用高結晶度的Cladophora納米纖維素作為犧牲模板誘導製備出高結晶度的PEDOT納米纖維,其不僅具有較高的電導率,而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液分散性和反覆加工性。PEDOT納米纖維的水溶液分散液可以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得到不同維度的材料,例如溼法紡絲成微纖,真空抽濾製備柔性薄膜,冷凍乾燥的方法得到輕質氣凝膠。此工作以高結晶度的納米纖維作為基本的加工單元,在不喪失導電高分子高規整度以及高電導率的同時,賦予其優異的可重複水溶液加工性,為將來導電高分子的加工和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 浙大團隊開發出高密度高強度石墨烯微晶格液晶三維列印技術
    溶劑化石墨烯基材料是石墨烯宏觀組裝體製備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利用氧化石墨烯(GO)水系分散液的液晶行為和膠體性質,科學家們已發展出了一系列以GO為前驅體製備石墨烯纖維,膜,氣凝膠等宏觀組裝體的路線。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未能解決,在3D列印石墨烯前驅體墨水中,高濃度和均相不相容的矛盾,另外,所得到的石墨烯材料局限於多孔結構,強度低,限制了3D列印石墨烯材料的實際應用。設計一種高濃度且均相的石墨烯前驅體墨水,用來製備高密度,高強度,高功能化的石墨烯3D列印材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浙江大學許震、高超團隊:以氧化石墨烯為例初繪二維大分子構象工程...
    基於兩個基本問題的深入思考,近期,浙江大學許震、高超團隊應邀在《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上發表了題為「Co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Two-Dimensional Macromolecules: A Case Study with Graphene Oxide」
  • 湖南大學汪朝暉團隊《AFM》:納米纖維素誘導製備高結晶度PEDOT納米...
    最近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汪朝暉團隊利用高結晶度的Cladophora納米纖維素作為犧牲模板誘導製備出高結晶度的PEDOT納米纖維,其不僅具有較高的電導率,而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液分散性和反覆加工性。PEDOT納米纖維的水溶液分散液可以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得到不同維度的材料,例如溼法紡絲成微纖,真空抽濾製備柔性薄膜,冷凍乾燥的方法得到輕質氣凝膠。
  • 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 浙大製造出新型石墨烯膜材料:柔性好,導熱強 解決世界難題
    通過巧妙設計,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石墨烯組裝膜:它是目前導熱率最高的宏觀材料,同時具有超柔性,能被反覆摺疊6000次,承受彎曲十萬次。這一進展解決了宏觀材料高導熱和高柔性不能兼顧的世界性難題,有望廣泛應用於高效熱管理、新一代柔性電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領域。
  • 高性能石墨烯纖維研究獲突破
    浙江大學教授高超研究團隊近日在石墨烯纖維的規模化製備及高性能化等方面再次取得新突破,兩篇論文先後發表於《先進材料》。
  • 石墨烯與氧化石墨烯在紡織領域的應用
    而氧化石墨烯則是由石墨粉通過氧化插層過程得到氧化石墨,再經超聲分散而形成的,其結構與石墨烯相似,但片層上引入了羧基、環氧基和羥基等極性基團,能穩定分散在水或有機溶劑中。再生纖維是以天然纖維素為原料,經過一系列化學處理,將其精製成溶液,然後在壓力下流過紡絲機的噴絲頭小孔,接著在凝固浴中凝固成絲條。以粘膠纖維最常見,其化學組成與天然纖維素相同。石墨烯及其氧化物對其處理除了通過上述天然纖維的處理方法如原位還原法之外,還可以通過共混紡絲法與之形成複合材料。
  • 你一定要知道的——石墨烯纖維!
    近年來成功合成石墨烯纖維的例子及其在某些特殊應用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激發了人們的研究興趣,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蜂窩狀結構的新材料,是其他維度碳材料的構造基礎。石墨烯具有很多獨特的性質,如高電子遷移率、高導熱係數、良好的彈性和剛度等。
  • 進展|用矽烯插層打開外延生長的雙層石墨烯能隙
    石墨烯因其獨特的晶格結構而具有諸多優異性能,但其零能隙特徵極大地限制了它在電子學器件上的應用。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高鴻鈞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石墨烯及類石墨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製備、物性調控及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 浙江大學高超團隊Nature Communications:液體剪切微印刷術智造...
    近日,浙江大學高分子系高超教授、許震研究員團隊在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液晶裡實現了精密印刷,製備出穩定的立體圖案。儘管溶液的含水量在99.5%以上,圖案可以像固態晶體和超材料一樣具有穩定的長周期有序性,作者將其定義為超液晶或液體超晶體 (Liquid Metacrystal)。 液晶兼具液體的流動性和固體的部分有序性,是一類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的中間相。
  • 浙大納高團隊通過剪切微印刷術實現調控氧化石墨烯液晶雜化水凝膠
    在前期的工作裡,浙江大學高分子工程學系高超(共同通訊)、許震(共同通訊)團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剪切微印刷術(Shearing Microlithography, SML)實現了對氧化石墨烯液晶內部取向結構的高效高精度調控(Nat. Commun., 2019, 10, 4111)。
  • 天津工業大學:聚乳酸/石墨烯電紡複合納米纖維的穿戴式傳感器
    本文,天津工業大學張興祥教授團隊在《Energy Technology》期刊發表名為「PolylLactic Acid/Graphene Electrospun Composite Nanofibers for Wearable Sensors」的論文,研究通過靜電紡絲製造聚乳酸(PLLA)/石墨烯複合納米纖維。
  • 成功實現高質量大面積外延石墨烯與Ru基底表面間的SiO2絕緣插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高鴻鈞院士帶領研究團隊在石墨烯及類石墨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製備、物性調控及應用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他們發現在過渡金屬表面外延生長的石墨烯具有大面積、高質量、連續、層數可控等優點 [Chin. Phys. 16, 3151 (2007); Adv.
  • 我國石墨烯纖維複合材料產業前景廣闊—新聞—科學網
    而我國是紡織大國,又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所以研製石墨烯複合纖維無可厚非,而且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但專家表示石墨烯複合纖維的產業化,在我國剛剛起步。南通強生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展臺專家客戶雲集,他們的技術和產品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 據介紹,強生從2009年開始,成立了由來自美國、歐盟和中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發團隊,專注石墨烯產業化和後續應用研究。
  • 談談材料界「網紅」石墨烯纖維複合材料的廣闊前景
    因此,當南通強生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生)在此次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上的技術和產品甫一展出,就引起了不少關注。強生從2009年開始,成立了由來自美國、歐盟和中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發團隊,專注石墨烯產業化和後續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