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車展上的集中爆發,或許預示著這個產業的商業化越來越靠譜了。
文 ▍砂糖兔
原本認為飛行汽車都是動漫遊戲和科幻電影裡的道具,去年我大吉利突然宣布收購了一家美國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讓飛行汽車這個話題在國內的熱度也直線上升。
前不久日內瓦車展上,保時捷對媒體提到了一個新詞,「三維出行」,說的就是城市中還潛藏著一個沒有堵車的空間,車企們完全可以在這個維度大展拳腳一番。雖然還沒有任何概念產品拿出來,不過保時捷已經表達出了對飛行汽車的濃厚興趣。
保時捷研發總監Michael Steiner透露他們的飛行汽車藍圖已經在起草階段了,不過等待它們「上天」還要十年時間。和保時捷才開竅不同,奧迪、戴姆勒、吉利等企業或自己研發或投資收購的飛行汽車項目,已經離商業化運營越來越近了。
吉利旗下的「太力飛車」
要不是被吉利收購,我還真不知道美國的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有個這麼怪的中文名「太力飛車」。這家由5個麻省理工畢業生2006年創立的公司,去年11月被吉利控股集團收購,讓書福哥的觸角直接從地面延伸到了高空。
收購完成後吉利方面除了提供更多資金,今年2月還開始大規模招聘中國的技術人員,要建設一個中美精英組成的大團隊。目前太力飛車已經推出過兩代Transition和TF-X產品,而根據大吉利的規劃,明年第一款飛行汽車就會正式量產了,而且太力飛車已經拿到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認證,可以在美國上路(天)。
Italdesign+奧迪+空客
2017年日內瓦車展上,大眾集團旗下的設計公司Italdesign和空客聯手推出了一個飛行汽車模型,名為Pop.Up,今年的車展現場,它們和新夥伴奧迪一起推出了更新版的「Pop.Up Next」。
看實物就能發現,這款產品的飛行系統是獨立於車身的,車身更像一臺老年代步車,不過人家本身走的就是空中計程車路線,也不用太奢華,車內就能坐倆人,小巧簡潔。而且這個小傢伙2020年就能實現量產了,到時候叫車軟體沒準就能叫到一輛會飛的小奧迪。
拿到戴姆勒投資的Volocopter
還記得今年拉斯維加斯的CES展上,英特爾的CEO現場帶來了一架「直升機」麼,那就是德國無人機製造商Volocopter的產品。相比其他飛行汽車,Volocopter的產品更接近直升機,只不過是純電驅動的。
去年Volocopter拿到了戴姆勒的投資,讓它的前景更加廣闊,畢竟戴姆勒在電動車和無人駕駛方面有很多積累,多了這麼一位大咖做朋友更有利於它今後的規模化生產。目前Volocopter已經在杜拜成功試飛了,政府打算引入它的產品作為公共運輸的一部分,以后土豪們出門可以直接叫個飛行汽車送他們去打獵。
被谷歌創始人相中的Kitty Hawk
谷歌創始人Larry Page的眼光一向獨到,三年前他投資了一家名為Kitty Hawk的飛行汽車公司,最近這家公司的空中計程車Cora已經正式面世了,在紐西蘭進行了試飛。
這也是一款純電動的兩座小飛機,能夠續航100公裡。如果進展順利的話,Cora有望三年後在紐西蘭進行商業化運營。
騰訊也沒閒著,投資了Lillium
去年騰訊投資特斯拉的消息一度刷屏,其實當時大企鵝還投資了一家德國創業公司,就是飛行汽車公司Lillium,這也是一家名校畢業生創立的公司,成立於2015年。
目前他們的雙座飛行器Lillium jet已經試飛成功了,五座飛行器正在研發中,計劃明年進行試飛,而更大的野心則是十年內讓「飛行計程車」獲批運營。騰訊談到投資這家公司的理由時則說,不管是交通不便的地區還是交通擁堵的地區,這種飛行服務都擁有廣闊市場。
荷蘭的PAL-V,已經量產了
最後再來看看同樣在日內瓦車展上大放異彩的一家公司,荷蘭的PAL-V展出了他們的Liberty飛行汽車,而且不是什麼概念產品或者模型,這款飛行汽車已經推進量產了,而且去年就開始接受預定了,明年就能正式交付客戶,一輛的價格不超過40萬歐元。
這款三輪式的飛行汽車雖然價格不貴(對於土豪來說,200多萬人民幣也就是普通跑車價格嘛)但是可不是隨便能開,要有汽車和飛行器的雙重駕照,飛行執照上的飛行紀錄還不能少於35個小時,說白了也是給私人飛機客戶們準備的。
如此看來,飛行汽車並不是什麼遙遠的未來產物,已經唾手可得了,但是短期來看,它依然是有錢人的玩具,比如華爾街大佬們不想堵車,開著自己的飛行汽車十分鐘就到公司樓頂停機坪了。但是它何時能成為價廉物美的空中計程車,還要等上很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