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己畫了張「CT片子」去就診!醫生感嘆…

2021-01-10 網易

2021-01-03 13:41:45 來源: 揚子晚報

舉報

  2020年12月18日,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診室,一名患者帶著一張特殊的「片子」前來就診,這是一張人體呼吸道器官解剖圖的素描,他在不適的位置寫明具體的感覺。醫生看完忍不住感嘆:症狀描述簡單準確,一目了然。

  患者帶著手繪「CT」去就診

  候診室外,一名男子拿著的「片子」,首先引起其他患者的好奇。與患者通常攜帶的CT影像不同,這是一張自己畫的「片子」,上面不僅有鼻、喉、氣管、肺等部位,還有牙齒、骨骼,甚至大腦等「影像」,活脫脫一幅人體呼吸道器官解剖圖。

  

  當患者遞過來「片子」時,值班醫生邢雙春先是一怔,很快忍不住感嘆「高手在民間」。這名患者在「片子」上圈注出不適的具體位置,並寫明不適的具體感覺。

  「症狀描述簡單準確,一目了然。」邢雙春說。 幾乎不再需要更多的詢問,醫生很快給出診斷和治療意見。

  希望醫生對症狀一目了然

  這名患者是「何方神聖」,

  為什麼會帶著手繪來就診,

  記者輾轉與其取得聯繫。

  他叫宋清東,是一名39歲的大連男子。宋清東說,自己患有鼻竇炎,對氣候的變化比較敏感,為了讓醫生能更直觀的了解哪個部位不適,就提前進行了準備。

  「人體器官內部非常複雜,有時會說不清楚,有些具體部位的專業名詞又不能完全掌握,我想給畫出來醫生一看就能看明白。」宋清東說。

  採訪中,宋清東告訴記者自己業餘愛好手繪,參考人體器官結構解剖圖,畫下來並不費事。

  業餘愛好融入生活和工作

  記者瀏覽宋清東發布在短視頻平臺裡的作品發現,他的業餘愛好並不「業餘」,畫一張這樣的人體器官解剖圖確實很簡單。

  

  在宋清東發布的作品中,有對名人偉人的刻畫、有對生活觀察的描繪、有對家鄉趣聞的記錄、也有對單位安全生產的宣傳。比如他手繪鍾南山院士的肖像、將鮮嫩欲滴的草莓「刻」在石頭上、描畫家鄉豬拱白菜的萌態、以房前樹旁母親抱著孩子的翹首期待警示工友們安全歸來……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平時「畫以致用」的舉動並非個例。比如宋清東的本職工作是一名央企的電工,當遇到有故障時,只要是之前見過的,他都能把零件的構造和周邊的結構畫出來示人,這樣同事和領導一看就能明白,避免機器大拆大修。

  

  來源|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於雅坤

  ▼揚子晚報微信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大連一患者自己畫了張「CT片子」去就診!醫生感嘆…
    「片子」前來就診,這是一張人體呼吸道器官解剖圖的素描,他在不適的位置寫明具體的感覺。醫生看完忍不住感嘆:症狀描述簡單準確,一目了然。  患者帶著手繪「CT」去就診  候診室外,一名男子拿著的「片子」,首先引起其他患者的好奇。與患者通常攜帶的CT影像不同,這是一張自己畫的「片子」,上面不僅有鼻、喉、氣管、肺等部位,還有牙齒、骨骼,甚至大腦等「影像」,活脫脫一幅人體呼吸道器官解剖圖。
  • 患者畫了張「CT片」去就診!醫生驚嘆……
    一般來說,病人看病提供給醫生看的都是醫院拍攝的影像不過,遼寧大連有位患者出示給醫生的竟是一張呼吸道器官解剖素描圖還在出現不適的位置上標明具體感覺醫生看完後,忍不住感嘆:患者帶手繪「CT片」去就診在大連一醫院候診室外,一男子拿著的手繪「片子」,引起了其他患者的好奇。與患者通常攜帶的CT影像片不同,這是一張畫出來的「片子」,上面不僅標明鼻、喉、氣管、肺等部位,還有牙齒、骨骼,甚至大腦等的「影像」,活脫脫的一幅人體呼吸道器官解剖圖。
  • 大連一患者帶著手繪去就診,醫生感嘆:症狀描述簡單明了
    2020年12月18日,一位患者帶著一張特殊的「片子」來看病,這是一張人體呼吸器官解剖示意圖,他在不舒服的位置寫下了具體的感受。醫生看完不禁嘆了口氣:症狀描述簡單準確,一目了然。患者帶著手繪的「CT」去看病。在等候室外面,一個男人拿著一部「片子」首先引起了其他患者的好奇。
  • ...萬張肺結節片子的放射科醫生,告訴你:如何判斷肺結節是不是肺癌?
    作為每年平均要閱上萬張肺結節片子的放射科醫生,今天,好好來跟您叨叨有關於肺結節的這些事兒~1、什麼是肺結節?肺結節並不是疾病名稱,而是一個影像學術語。就是正常的肺組織內多出了一些較小的、局限的、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生理或病理性組織,在CT或胸片上顯示類似結節的形態。2、肺結節=肺癌?
  • 協和專家:我為什麼拒絕那些微信找我看片子的人?
    很多醫生護士經常收到老家親戚或朋友微信發來一些CT或者B超的片子,讓找北京的大專家看看。這樣看片子貌似是方便了患者不受舟車勞頓之苦,但實際是對患者不負責任的,也很容易誤診。在微信上或網絡上接到這種需求的時候,北京協和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表示,「這種情況我通常是拒絕的。
  • 為什麼去醫院拔智齒要拍CT,還得做血檢,這有必要嗎?
    把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建立在別人的經驗或者猜測上,這是不理智的。 對於已經露出一部分冠部的牙齒確實可以光靠肉眼從外邊看出大致的方向,可是……牙根的數量呢?兩個根?三個根?還是融合根?靠猜的?牙根有沒有膨大?有沒有彎曲?等等,這些也都靠猜的?牙根距離神經管的距離……也靠猜的?
  • 1年看上萬張片子的醫生透露:如何判斷肺結節是不是肺癌?
    作為每年平均要閱上萬張肺結節片子的放射科醫生,今天,好好來跟您叨叨有關於肺結節的這些事兒~1什麼是肺結節?肺結節並不是疾病名稱,而是一個影像學術語。就是正常的肺組織內多出了一些較小的、局限的、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生理或病理性組織,在CT或胸片上顯示類似結節的形態。
  • CT 隨來隨拍、就診「一醫一患」 北京口腔醫院多措並舉方便患者看牙
    為方便患者看牙,北京口腔醫院推了出一系列全新的醫療服務措施,包括複診預約自助取號、候補約號可「撿漏」、口腔CT隨來隨拍等,節省了患者複診排隊取號時間及就診等候時間。此外,還有哪些便民措施和服務?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北京口腔醫院通過信息系統改造,優化服務流程,以往需要預約等候3天的CBCT基本實現了隨來隨拍,即使在寒暑假就診高峰,也基本上能夠保證當天預約第二天拍,盡最大努力縮短了患者等候時間。同時醫院還陸續增設了2臺CBCT光碟自助刻錄機。患者拍完CBCT,無需在窗口等待,可以直接到醫生處就診,治療完,再去自助機上掃描條碼,幾分鐘就可以得到自己的數據光碟。
  • 做完X線檢查/CT/核磁共振後要列印膠片?打開手機掃碼就行
    小布了解到,數字影像服務是指醫院在做X線檢查、CT、核磁共振時,將患者原始生成的無損DICOM格式影像數據儲存到雲伺服器上,患者可通過醫院提供的二維碼或簡訊連結,在手機、iPad等終端,查看、下載和分享檢查報告和原始影像數據。小布在現場,正好遇到剛剛結束核磁共振檢查的李先生,他正拿著手機查看自己的影像報告。小編:這個影像報告是剛出來的嗎?李先生:對對,剛出來的。
  • 武漢肺炎患者自述:洗浴場被傳染,失去嗅覺味覺(附武漢人外出流向圖)
    因為她往洗衣機裡放消毒水,沒控制好量,她自己沒發現。去了單位,中午去食堂打飯,沒在食堂吃,馬哥問我戴口罩不蒙著鼻子有啥用,我說主要是怕飛沫傳染給其它人。下午提前下班去接老婆,她狀態特別不好。我爸爸開始發燒,他和我媽媽自己去了中心醫院,安排了晚上8點50拍ct,晚上我送他們去的醫院。當時還是沒覺得自己是冠狀病毒肺炎。
  • 醫生都攔不住!杭州老闆每個月去做CT:我是不是肺癌?
    近年來,由於胸部CT的廣泛普及,體檢查出肺結節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一小部分後來被證實是肺癌,這難免讓人感到恐慌,以至於有些人一旦發現肺裡有肺結節,就覺得自己要生肺癌了。對此,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科主任陳恩國有著明顯的體會。陳主任說,最近幾年,門診因為肺結節來就診的患者較前明顯增加,幾乎佔到門診就診病人的一半以上。
  • 怎麼合理拒絕每個醫院大夫讓人做CT?最後一點不說你可能想不到
    現在,我們到醫院就診,作為患者,仿佛總感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總感覺自己是在求人辦事、低人一等似的。所以,在我們作為患者的時候,和大夫說話,經常會思前想後、唯唯諾諾。就好像上面這個題目,我們總是在尋求一種最好的方式,既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至於「得罪」醫生。下面張大夫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裡面的知識。
  • 做完X線檢查/CT/核磁共振後要列印膠片?掃二維碼打開手機就行!
    小布在現場,正好遇到剛剛結束核磁共振檢查的李先生,他正拿著手機查看自己的影像報告。條形碼是在影像檢查預約時獲得的預約憑證,一直以來這張條形碼也是患者獲取檢查報告的憑證,只不過「影像數位化」服務後,掃條形碼列印出來的紙質報告左上角多了一個「二維碼」,所有的數字報告,都在這個二維碼裡面。
  • 五張寫滿字的處方籤,背後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為了讓小陳更好地理解,林海又在紙上畫起了椎間盤和神經,「演示」神經被壓迫、壓破引起疼痛的過程。然後,又在電腦上對著核磁共振的片子比劃手術方案:針從這裡進去,會在這裡打針,將「輪胎」補起來。「要做微創手術,對你這個效果不錯你回去商量一下。「但是剛邁出診室,小陳和妻子又再次折返,詢問醫生能不能不住院?
  • 左手醫生張超:用AI提高病患就診效率 機器人醫生助力打造智慧醫院
    張超談到了做左手醫生的初衷,讓機器人醫生幫助醫生回答更多問題,提高就診效率,從而增加單個醫生的就診病人數量。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機器人醫生到底能做什麼呢?病患又能否信任它們?機器人醫生會看病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機器人醫生不是為了取代醫生,它的任務是輔助醫生。
  • 這可能是腫瘤患者在非常時期最值得讀的科普——如何就診
    即便處於治療的患者,也不是都一直住在醫院,例如化療一個周期是21天,但用藥大多在7天內,剩餘時間就是出院觀察。 而一些服用靶向藥的患者,雖然需要終身服藥,但並不需要住院,也只是按照規定的時間複查就行了。因此,請注意你的出院證明、諮詢你的主治醫師,在下列情況不需要立即住院治療。首先,對於已經完成治療計劃,在康復期和觀察期的患者,只需要定期複查,不需要住院!
  • 「頭暈」人群偏愛自己查找病因 實際與醫生專業診斷吻合率不到三成
    每日商報訊 秋冬交替,天氣漸冷,頭暈腦脹的患者逐漸多了起來。頭暈,不僅會影響工作狀態,嚴重時甚至連起床、走路等日常活動都困難。但不少初次發病的年輕人喜歡去網上搜索「頭暈」的病因;而部分中老年暈友則「久病成醫」,更習慣於根據自身的就診經驗去判斷病情。
  • X光、B超、CT等,哪些檢查最傷身,幾句實話醫生一直想告訴你
    現代醫學診斷疾病,並不是根據患者所說的症狀、體表表現確診,而是要經過一系列科學檢查,然後結合檢查報告做出相關判斷。但是,有不少人在聽到x光檢查、ct檢查時,都會產生抗拒心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大家受到了「輻射致癌」的影響!
  • 彩超,X光,CT,核磁,都有什麼不一樣?醫生和你講一講
    2.Ct所謂的ct雖然聽起來更加的高級一些,不過其實和x光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他們都是採用x射線,只是由於ct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斷層掃描的,所以它的耗時也會更長一點,能夠出來10個以上的層面。他就像是在一層一層的切我們的身體一樣,將我們身體內的所有問題都一字不差的找了出來,進而給醫生提供更多的參考。
  • 簡單幾筆患者「秒懂」傷情 骨科醫生手繪千餘幅手術圖
    近日,滄州市民王女士到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手顯微外科一病區就診,科室副主任宿曉雷一邊說著,一邊勾勒出一幅拇指的關節圖。利用繪圖的方式,和患者溝通病情,宿曉雷已堅持了四年。1.簡單幾筆 患者「秒懂」病痛38歲的宿曉雷是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手顯微外科一病區的副主任,和他約採訪時間有點不容易,因為「平均每天十幾臺手術,非常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