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雪地長出綠藻,科學家稱「氣候變化正讓南極變綠」

2020-08-28 科學新聞前沿

研究人員繪製了南極新生態系統開始圖,藻類在融化的雪面上大量繁殖。

南極洲安克雷奇島上的雪藻。 圖片來源:馬特·戴維博士/劍橋大學

科學家們在南極半島繪製了第一張大規模的微型藻類地圖,當它們在融化的雪表面開花時,將表面染成綠色,並有可能為其他物種創造一個營養來源。

這項研究背後的英國團隊聲稱,這些水華在未來將擴大它們的範圍,因為全球供暖正在創造更多它們茁壯成長所需的泥濘條件。

19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這項研究顯示,在一些地區,單細胞生命形式如此密集,以至於雪變成了鮮豔的綠色,從太空中都可以看到。

來自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生物學家利用衛星數據和地面觀測相結合的方式,花了六年時間檢測和測量綠色雪藻。

其結果是第一張半島的大比例藻類地圖,這將被用作評估由於氣候危機而使白色冰原變綠的速度的基線,並可能為其他物種提供食物。

他們已經發現藻類與微小的真菌孢子和細菌形成了緊密的聯繫。「這是一個群落,可能會形成新的棲息地。就某些方面而言,這將是一個新生態系統的開始,「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劍橋大學的馬特·戴維(Matt Davey)如是說。

研究作者安德魯·格雷(Andrew Gray)對雪藻進行地理標記。 圖片來源:馬特·戴維博士/劍橋大學

他將藻類地圖描述為南極碳循環拼圖中缺失的一塊。

報告指出,共有1679種不同數量的綠色雪藻,總面積為1.9平方公裡,相當於每年約479噸的碳匯(碳匯:「Carbon Sink」,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這相當於英國約87.5萬輛汽車的排放量,不過從全球範圍來看,這一數字太小,無法對地球的碳排放預算產生多大影響。

幾乎三分之二的綠藻水華是在半島周圍低洼的小島上發現的,半島經歷了世界上最強烈的升溫,今年夏天創造了新的溫度紀錄(超過20℃)。而在較冷的南方地區,雪藻不太明顯。

科學家此前曾觀察到綠色地衣和苔蘚的變化,但與藻類相比,它們的生長速度極其緩慢。在未來,他們還將測量紅色和橙色的藻類,並計算這種五顏六色的形式的存在可能會如何影響雪的熱反射反照率質量。

「我想未來我們會有看到更多更大型的植物在這生長。在我們判定是否會對碳預算或生物反照率產生重大影響之前,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安德魯·格雷(Andrew Gray)說。

來源:谷歌新聞

相關焦點

  • 南極變「綠」了!全球暖化讓綠藻大量增生,對氣候有何影響?
    隨著氣候的暖化,這類生物的數量正在成長,讓南極變得愈來愈「綠」。近期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南極綠藻分布圖」,揭密南極綠藻的分布狀況,以及它們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微妙關係。隨著調查,科學家逐漸意識到藻類對生態系的重要性,於是劍橋大學植物科學系的科學家 Matthew Davey 與 Andrew Gray 進行綠藻分布的深入調查。他們透過歐洲航太總署的哨兵二號(Sentinel 2)衛星,監測南極達3年之久,並率領團隊去南極半島實地考察2年,繪製出人類首張南極半島綠藻分布地圖,解密南極綠藻與生態、氣候間的相互影響。
  • 南極要變「綠」?因為氣候變化,使南極藻類開花,在太空都看得到
    鑑於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人類的「失蹤」,我們看到了許多自然界自我修復的奇妙例子,但似乎並非所有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環境問題,都已經在一夜之間神奇地消失了。全球科學家仍然對氣候變化有很多擔憂,劍橋大學的植物學家擔心,由於氣候變化導致藻類開花,南極洲可能會變綠。包括來自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組科學家繪製了第一張大規模藻類地圖,這些藻類在沿著南極半島海岸線的雪面上綻放。該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南極發現大量綠藻繁殖,科學家警示地球正變得越來越熱!
    大量在此繁殖的綠藻,這意味著環境的變化足以讓植物在南極生長了。對於植物來說南極不僅過於寒冷而且每年有一半時間沒有光照,這也是南極為什麼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原因,然而人類在近百年來向產生的碳排量已經改變了地球的環境,這導致了許多冰川地區因變溫而消失,而在南極沿海地帶發現綠藻則成為首個在南極生長的綠色植被,科學家對此認為植物在南極生長會加速冰蓋消失,這會導致地球環境出現惡性循環。
  •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
    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時間:2017-05-21 18:26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這篇研究報告刊載於當代生物學期刊,其中指出,科學家在橫跨640公裡的區域發現,當地苔蘚過去半世紀來急遽增生,南極洲有植物的地區僅佔總面積的0.3%。 研究共同作者、英國艾克斯特大學的艾姆斯伯裡(Matt Amesbury)說:     原標題:全球變暖南極變綠 南極「變綠」是怎麼回事?
  • 南極「變綠」了?這不是好事,而是代表著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
    南極最近似乎不太平,前段時間剛被爆出南極單日溫度突破20攝氏度,打破了以往的最高記錄。過後不久又被爆出南極出現西瓜雪,而最近劍橋大學又發表研究稱:南極綠雪蔓延。極高的反射率,使得能夠留在南極表面的光子不多,所以南極氣候極其寒冷。由於氣候寒冷,所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會凝結成冰,以固體的形式存儲在冰山之中,比如:甲烷冰。
  • 《環球科學》雜誌:南極綠了,危險信號
    (圖片來源:Matt Davey) 編者按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大陸,頑強生存的植物除了無冰區的苔蘚、地衣,還有覆蓋在冰原上的「雪生藻類」。這些或綠或紅的藻類不僅僅是一抹點綴,還是當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研究中,劍橋大學的植物學家繪製了南極的首張綠藻分布圖,揭示了這些藻類與氣候的複雜關係。
  • 英媒:氣候變化導致南極海岸出現「綠雪」
    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導 研究報告稱,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南極半島的「綠雪」逐漸蔓延。據英國《獨立報》網站5月21日報導,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有史以來第一張微型藻類的大比例尺地圖,它們正在南級洲沿岸的雪地表面迅速繁殖,對該洲的生態系統和碳循環產生了重大影響。
  • 南極現大量「綠雪」,面積1.9平方公裡,會造成冰川大量融化嗎?
    在科學中,冰川融化被看成是地球氣候環境變化最嚴重問題之一,是全球變暖的「犧牲品」。這已經是被討論了多次的舊話題了。而在今年2月,南極出現一個不好情況,烏克蘭南極站附近冰川出現大量血紅色物質,並聞起來做「西瓜味道」。這是啥東西?經過一番深入調查後,研究人員發現這是一種名為「雪衣藻」的紅色海藻,是南極氣候變暖催生了大量雪衣藻,有人將冰川之上的血紅色稱為「紅雪」。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組圖)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氣候變化201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確鑿無疑的。
  • 南極變綠了:科學家發現部分地區已被藻類覆蓋,從太空都能看到
    據英國《衛報》5月20日報導,英國生物學家發現,南極一些地區已經被微型藻類覆蓋,這些藻類長得十分密集,在太空中都能看到成片的綠色。劍橋大學和英國南極調查局的生物學家使用衛星數據和地面觀測相結合的方法,用了6年時間在南極探測和測量藻類。
  • 由於氣候變化,南極的美麗苔蘚正在死去
    一提到南極,我們就想到一個純白的冰雪世界。但是南極的很多地區其實也是綠意盎然的。科學家在南設德蘭島甚至收集到7種不同的苔蘚。但最近十年來,科學家注意到南極的苔蘚正在變紅和變灰。受到壓力的南極苔蘚會從綠色變成紅色,因為它們會產生化合物來保護自己。而變灰意味著苔蘚的死亡。
  • 荒原長草、鯨魚挨餓 南極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容忽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南極地區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極為特殊,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事實上,近期有不少研究關注到氣候變化對南極的影響。從苔蘚到虎鯨,南極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容忽視。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近年來,不斷傳來南極冰雪消融與企鵝數量減少的消息。一些科學家研究認為,企鵝數量的減少氣候變化「難辭其咎」。更有研究人員表示,由於不能適應南極持續上升的溫度,預計到2099年阿德利企鵝數量可年阿德利企鵝數量可能會減少58%。每年的1月2020日是企鵝宣傳日日是企鵝宣傳日,,我們在關注這個可愛的海洋生物時,更應該關注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 氣候變化對南極的真實影響 有關氣溫、企鵝和冰架的傳言
    2013年9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發布了《氣候變化2013: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稱,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是確鑿無疑的。
  • 南極3萬億噸冰川成海水的背後:南極變熱,南極遊也在變熱
    數據上的變化或許讓遠在重洋之外的人們感到有些抽象,但常年在其中工作的科考人員卻對南極越來越熱這一現象有著非常直觀而深切的體會。「我的工作是研究兩種生長在南極的植物,通過長期觀察氣候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來判斷氣候對環境的作用。」
  • 研究稱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而北極海冰日益變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隨後,研究又發現,在北極海冰不斷融化的同時,南極海冰量卻居高不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有衛星觀測紀錄以來,2014年南極周圍海域的海冰覆蓋面積再刷紀錄。
  • 全球變暖,南極氣溫升高出現一抹綠,科學家卻對此提心弔膽
    在人類發展沒有那麼快的時候,地球還是有著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但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中,有著非常多的工業是不斷的在壯大,而且經常是會排出一些有毒物質,導致地球的環境也是不斷的在變弱,地球也是受掉非常多的汙染。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通過對這些冰芯的研究,已揭示出過去 80 萬年來地球氣候與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發現了在末次冰期時氣候變化存在明顯的突變特徵,且南極和北極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蹺蹺板」現象,同時重建了歷史時期的太陽活動變化和火山噴發事件信息等。
  • 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徹底消失,南極變化令人迷惑
    按照目前的變暖趨勢,北極的海冰在2035年可能會完全消失,而南極正以3倍於全球平均升溫的速度致使冰川融化、海岸收縮,但南極氣候變化似乎並不簡單,表現出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北極上一次北極間冰期有過一段時間的溫暖期,大約在12萬年前,那時海冰也大量融化,而春夏季節,冰面融化的地方形成一個個淺水池,這個水池吸收陽光後加速周圍的海冰融化。
  • 科學家揭開了南極的秘密歷史,南極是年前南極的真實面目
    眾所周知,南極是如此寒冷以至於沒有人居住在南極中,南極成為地球上僅存的淨土之一。隨著人類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加上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其中南極是其中傷害最嚴重的。不久前「綠雪」出現在南極中,這是藻類的大規模擴散,這表明南極的溫度正在上升,綠色植物開始繁殖。科學家在南極建立的站點研究了南極,他們發現南極並不總是那麼冷,白堊紀,南極是春暖花開氣候適宜的地區。這就是為什麼南極下面有那麼多生物。科學家在南極採集了許多個樣品,發現樣品中含有綠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