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長草、鯨魚挨餓 南極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容忽視

2020-11-2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段昊書

  5月23日,第40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北京還將在6月1日舉辦第20屆南極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

  據悉,本屆南極條約協商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氣候變化影響、南極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南極地區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極為特殊,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事實上,近期有不少研究關注到氣候變化對南極的影響。從苔蘚到虎鯨,南極正在發生的變化不容忽視。

  南極「變綠」並非好兆頭

  近日,英國劍橋等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全球變暖導致南極洲在過去五十年增加了相當大面積的苔蘚植物,銀白大地正隨之「轉綠」。

  該研究報告刊載於《當代生物學》期刊。參與此項研究的科學家在南極洲象島、阿德利島和綠島等三個島嶼取得五種苔蘚芯樣本,他們發現,在這片橫跨640公裡的區域裡,當地苔蘚植物在過去半世紀來急劇增長。這意味著南極洲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正在全面展開。

  目前,植物生長區域僅佔南極洲陸地面積的約0.3%,其中多數為苔蘚等低等植物。但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人們發現南極苔蘚生長速度已經增加4到5倍,其主要原因是,當地氣溫攀升導致苔蘚生長速度加快,而冰雪融化、冰蓋面積減少更為苔蘚創造了生長空間。

  研究人員預測,依照目前狀況,全球變暖將使南極的景觀和生態在未來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趨勢的背後蘊藏巨大生態風險,可能導致一些動物「居無定所」,且預示著南極冰川加速消融所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危機。

  南極變暖導致虎鯨「挨餓」

  南極洲的變暖,「小草」知道,身形巨大的虎鯨也已「獲悉」。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的生物學家約翰·杜爾班和小夥伴們就發現,一種名為「Type B2」的南極虎鯨近年來身形變得愈發消瘦,種群也呈縮小的態勢。

  虎鯨又名逆戟鯨,身長8到10米、體重9噸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動物之一,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而杜爾班關注的這種虎鯨,幾乎終年生活在南極海域,常以阿德利企鵝為食。

  這項研究從2011年一直持續至今。研究者認為,這種虎鯨的種群在不斷縮小,人們常常通過幾個月的科考工作都難以尋覓到其蹤跡。而研究者拍攝到的虎鯨照片則顯示,它們非常瘦弱,沒有太多脂肪,負責覓食及餵養後代的雌鯨甚至難以與其他鯨魚一同下潛。

  研究者指出,虎鯨生存狀況堪憂的原因之一在於隨著南極不斷變暖,阿德利企鵝的數量正在銳減,這導致虎鯨捕食難度增大。此外,虎鯨本身對海水溫度非常敏感,研究者還拍攝到虎鯨冰山上摩擦腹部的畫面,懷疑環境變化已導致部分鯨魚患病。

  另據一支俄羅斯科研團隊的調查,近年來,為數眾多的阿德利企鵝已因氣候變化而放棄原有築巢地,嘗試尋找南極腹地更為寒冷處棲息。

  融水加速可能引發冰蓋連鎖解體

  南極洲對氣候變化最為直觀的「回應」是其冰蓋、冰山的融化。

  《自然》雜誌今年5月中旬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指出,南極冰蓋上擁有龐大的季節性融水系統,而融水的移動速度正隨氣候變化影響而加快。

  季節性融水原本是南極自然水循環的一部分,融水水道網絡如河流般在南極大陸上縱橫交錯。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南極融水系統的影響範圍遠超此前所料。科學家尚難準確測量這些水系的規模。譬如,在埃默裡冰架,融水隨著長達120公裡的水道不斷地注入冰架表面的巨大水塘,只要一天時間,埃默裡冰架上的水塘面積就相當於400個橄欖球場。

  但一個事實不容忽視,隨著氣候變化對南極洲的影響加劇,融水移動速度明顯變快。科學家擔心,如果融水加速移動或融水量加大,可能會增加冰架負重,擴大其內部裂痕,最終導致災難性後果。

  儘管一個冰架的解體並不會直接引起海平面上升,但一些冰架起到了阻止南極洲陸地冰架向海洋移動的「守衛」功能。一旦這些冰架解體,就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陸地冰架不斷移入海洋並加速融化,最終引發海平面上升。譬如,在2002年拉森B冰架崩解之前,其表面就曾形成眾多融水水塘;而在拉森B冰架解體後,拉森C冰架的一部分也很快「步其後塵」。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南極冰蓋大融化——局外人
    他成年之後的大部分時間在以包租船的形式渡運科學家或遊客,從他在福克蘭群島(即阿根廷稱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的基地出發,穿梭於南喬治亞群島和南極周圍的水域。我與保羅·尼克倫帶領的一個攝影師團隊一起,請他沿南極半島西海岸航行了一次。我們想看看在他一生所熟悉的這個地區,事情究竟在如何變化。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王自磐確切地說,大尺度全球氣候的冷暖變化以及地球物種的消長基本遵循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近3000年來,小尺度的冷暖變化對人類社會以及包括南極企鵝在內的眾多生物影響極大。2000年,國際科學雜誌《自然》就刊登了中國科技大學孫立廣教授對近3000年以來南極長城站附近阿德雷島南極企鵝種群數量的波動與氣候變化有密切對應關係的研究成果。
  • 南極血紅一片,珠峰長草,遠古病毒釋放!地球真的開始倒計時了……
    大家可能都看到了最近南極高溫的報導了,前些天,媒體報導南極部分地區的氣溫來到了20度以上。20度,南極比南京還熱。而在這個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我們不想相信卻又不得不相信的更多令人沮喪的事實,事關南極,但更關乎人類文明,在2020年的開年,仿佛一下全部爆發...
  • 由於氣候變化,南極的美麗苔蘚正在死去
    一提到南極,我們就想到一個純白的冰雪世界。但是南極的很多地區其實也是綠意盎然的。在南極的某些地區,苔蘚會從冰雪中鑽出來。一年中大概會有六個星期的生長期。但最近十年來,科學家注意到南極的苔蘚正在變紅和變灰。
  • 南極出現高溫,全球變暖不可逆轉: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武漢疫情還沒有結束 ,珠穆朗瑪峰長草了,北極甲烷也大爆發,南極出現了罕見的20.75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大量的冰川融化……全球變暖不可逆轉地蔓延,這已經成為2020年的一個共識。美國海洋大氣局的科學家指出,通過不同角度的研究發現,地球變暖趨勢的繼續,北極地區將會迎來沒有冰的夏天,這一切可能就會發生在本世紀中葉,也就是2050年,也有可能,無冰之年到來的時間還會提前。有一些研究者已將北極無冰的時候向前調至2030年。部分科學家認為,北冰洋變成一片汪洋的速度將會更加快,這是地球大危機的開始。
  • 南極神秘「嘎嘎」實為鯨魚叫聲
    原標題:南極神秘「嘎嘎」實為鯨魚叫聲   現在,鯨類動物研究人員宣布解開了這一謎題:該聲音來自南極小鬚鯨(Balaenoptera bonaerensis)。   這一發現為這種鮮為人知的鯨類物種行為的研究提供了新見解,該物種是日本「科學」捕鯨的主要目標。研究人員通過在2013年將收集聲波數據的傳感器附在兩條鯨魚上獲得了這一發現。一條標記鯨魚的記錄時間為18小時,另一條僅為8小時。
  • 南極冰層發現遠古巨獸,南極哥斯拉事件震驚世人「圖」
    在南極哥斯拉的背部有著縱向鋸齒形的「脊突」或「鰭」,就像是古代劍龍一樣的背刺,從露出水面的一點來看,根本不像是鯨魚或者其他的大型海洋生物,反而像陸生生物。只可惜沒有南極哥斯拉的圖片,只有一本記載南極哥斯拉的《南極輸送記》保存於世。
  • 地球磁場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地磁翻轉事件將會重現?
    最近科學家們就發現地球磁場的方向正在快速變化,這對於地球環境來說可能是一個相當大的不穩定因素。按照我們一貫的印象,地磁北極就應該在北極點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按照現在最新的測量數據,地磁北極的坐標為北緯79.3° ,西經71.5°。從20世紀初的時候,地球磁場北極就一直在向北移動,而且已經跨過了本初子午線。
  • 地球磁場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地磁翻轉事件將會重現?
    最近科學家們就發現地球磁場的方向正在快速變化,這對於地球環境來說可能是一個相當大的不穩定因素。按照我們一貫的印象,地磁北極就應該在北極點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按照現在最新的測量數據,地磁北極的坐標為北緯79.3° ,西經71.5°。從20世紀初的時候,地球磁場北極就一直在向北移動,而且已經跨過了本初子午線。
  • 雖有99.6%的荒原,生物多樣性卻堪憂,南極洲無人幹擾區縮至不到32%
    研究發現,雖然99.6%的南極洲可被視為荒原(相對未受幹擾的環境),但是荒原包含的生物多樣性並不高。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南極荒原。圖片來源:《自然》在線版環境危機有兩個彼此息息相關的要素: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南極洲位於地球最南端,整個南極大陸被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在極地極端環境下,生存著眾多奇特的生命,被視為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 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帽帶企鵝數量明顯下降
    在這裡,南極科考隊隊員利用點數器、無人機等設備,數出帽帶企鵝的每一位成員。他們想知道,象島上的帽帶企鵝是否像南極其他地方一樣,數量正在逐漸減少。   南極科考隊隊員 亞歷克斯·博羅維奇:每年企鵝們都會回到同樣的地方築巢,我們可以密切關注它們的群體數量 ,通過觀察企鵝數量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整片區域的生態環境
  • 地球的磁場正在發生緩慢的變化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磁場,地球看起來可能類似於附近的某個紅色荒原,地球可能就不會產生高級生物(比如人類)。此外,這種屏蔽作用還可以使帶電的太陽風粒子偏轉,從而避免在軌道衛星中造成對GPS導航,通信,氣象和監視以及地面電網至關重要的故障。
  • 南極哥斯拉真的存在嗎?解密南極哥斯拉目擊事件
    南極哥斯拉:南極哥斯拉是1958年日本南極考察船「宗谷號」船長與船員在南極近海的呂佐夫-霍爾姆灣目擊到的大型神秘生物。由於當時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製作的怪獸電影《哥斯拉》已經聞名於日本,船長松本滿次以「南極的哥斯拉」為題將目擊的怪物記錄在他的著作《南極輸送記》中,「南極哥斯拉」因此得名。
  • 科學家預測,地球未來可能發生的5個災害,每一個都不容忽視!
    如今全球的氣溫變化出現了異常,火山噴發的大量氣體也會影響大氣層的成分變化,從而影響全球環境的氣候。有人甚至說,如果這座火山再次噴發,將會重複74,000年前的冰川時期,那個時候將有大量的植物動物被凍死,人類的生活和食物來源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 生態新聞:法羅群島的鯨魚狩獵-文化與自然保護
    當鯨魚視線足夠近,足以使船夫將其駛入淺海灣海岸時,便會發生磨碎。法羅群島動物福利立法規定,鯨鬚被迅速殺死,並儘可能減少痛苦。鯨魚用脊髓長矛殺死,後者用於切斷脊髓並切斷對大腦的血液供應,這通常意味著幾秒鐘內意識喪失和死亡。
  • 我在南極上班:企鵝、鯨魚和探險隊員的日常-虎嗅網
    在南極能看到的,只有南極本身南極之旅,號稱是一生一次的旅行,不僅是因為距離遠、時間長,也是因為價格不菲。根據航期和倉位的不同,南極船票的價格也不太一樣,最便宜的大概 8000 美金,而最貴的套房要 20,000 美金。
  • 南極「血雪」出現,測出20度高溫,人類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幾日前,南極出現了異常情況。這裡似乎被一種「新物種」入侵了,而且入侵的勢頭非常兇猛。這個「新物種」渾身透紅,遠遠地看上去就如同是血染紅的雪,給人帶來極強的視覺衝擊。「新物種」還入侵了烏克蘭國家南極科學中心,看上去仿佛整個基地都陷入了血泊之中。
  • 南極虎鯨已經感受到了
    對於那些付了大價錢來南極觀光的人來說,10天的旅程就像身在漂浮的科學教室中。在休息室中,自然保護主義者們講述許多相關話題,比如「了解企鵝」、「冰能告訴我們氣候發生何種變化?」以及比利時探險家發現傑拉許海峽等。杜爾班與費恩巴奇也會講述他們在南極的工作,包括虎鯨的健康狀況為何正成為南極大陸環境快速變化的晴雨表。他們的研究給了我們特別啟示。
  • 地球磁極正在發生變化 甚至會對調 產生的影響有點大
    地球有著南北極兩個極點,相信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這應該也算作常識了吧,不過小編今天要說的,可不是這麼簡單的常識,而是科學家在近幾年來發現的變化,那就是地球的南北磁極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北極極點,每年都在發生著變化,在上個世紀,北極極點每一年,都會移動差不多9英裡的樣子,而且這個數字正隨著時間的推移
  • 南極臭氧層空洞突然擴大50%!科學家擔憂:臭氧層災難正在發生
    簡單來說,就是臭氧層「破了一個洞」,臭氧層空洞出現的地方,也是大氣層中臭氧濃度最小的地方,目前,地球上的臭氧層空洞都出現在南極上空,至於為何南極上空會出現臭氧層空洞,研究認為,原因有很多種,並不是因為某種特定的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