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運12F在哈爾濱成功首飛

2020-11-04 航空大玩家

近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在哈爾濱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

運12F時間域飛機是科技部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開採」的組成部分,是「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中的四大核心課題之一。

運12F時間域飛機以運12F飛機001架機為載機,針對高效、高精度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測要求,進行了敷設發射線圈、加裝時間域任務設備等整機大規模加改裝工作。全構型包括5匝線圈,用於電磁脈衝發射。

運12F時間域飛機掛載兩匝線圈調整試飛的完成,使項目又向前邁進一步。後續,航空工業將進一步開展調整試飛工作。5匝線圈調整試飛完成後,運12F時間域飛機將具備執行相關任務的能力。

航空電磁勘查系統是航空物探方法的—種。它通過飛機上裝備的發射線圈向地下發射電磁信號,在地下地質體中產生感應電磁場,利用接收線圈接收感應信號,對感應信號進行分析,進而達到探測地下地質體的目的。

作為一種快速、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技術,航空電磁勘探具有快速、高效、可大面積覆蓋等優勢。

不同地質體間存在的電性差異是採用航空電磁法進行地質調查的地球物理學前提。

當地下存在良導體(如金屬礦、鹹水層等)時,地質體受激發產生強感應電流,接收線圈接收到的電磁場信號強、衰減慢; 當地下存在高阻體(如淡水層等)時,地質體受激發產生的感應電流十分微弱,電磁場信號衰減快。

因此,通過分析接收信號衰減特徵就可以判斷地下介質的電性特徵。 航空電磁勘查方法又可分為時間域航空電磁探測和頻率域航空電磁探測兩種方法。

其中,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法又稱為「航空瞬變電磁法」,是通過安裝在飛機(或直升機)上的航空電磁儀,向在飛機(或直升機)上安裝的大發射線圈,送入給定間隔和形狀的脈衝電流。

向地下發射較強的一次電磁場,通過安裝在飛機(或直升機)吊艙中的接收線圈在發射斷開期間(和發射期間)測量地下地質體產生的二次電磁場不同方向、不同時間衰減的特性,以達到解決地質問題的目的。

相比頻率域航空電磁測量方法,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發射磁矩較大,又在發射開啟和斷開期間接收測量,所以勘探深度和異常區分能力要大於頻率域航空電磁測量。

來源:航空工業

相關焦點

  • 航空工業哈飛運12F時間域飛機首飛成功
    近日,由航空工業哈飛自主研發設計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在平房機場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
  • 運12F時間域飛機首飛成功
    近日,由航空工業哈飛自主研發設計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在平房機場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
  • 助力航空地球物理探測 哈飛運12F時間域飛機首飛成功
    圖為首飛現場。近日,由航空工業哈飛自主研發設計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在平房機場成功首飛。這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據了解,運12F時間域飛機是科技部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開採」的組成部分,是「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中的四大核心課題之一。
  • 運12F時間域飛機:我來了!來給地球做CT
    近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在哈爾濱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
  • 最近首飛的這架飛機長相怪怪的,但很厲害
    10月10日,由我國航空工業哈飛自主研發設計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
  • 國內首款全玻纖復材四座固定翼飛機CG231成功首飛
    字數:2097閱讀:6分 2019年12月30日,由重慶通航集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發的一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4座固定翼飛機CG231,在重慶兩江新區龍興通用機場成功首飛。 下午15時開始,進行首飛的這架CG231飛機按照既定科目,完成了起飛爬升、平飛、通場飛行、著陸等幾個階段,實現成功首飛。整個首飛過程持續約30分鐘。
  • 重慶造四座固定翼飛機成功首飛 預期售價不超過200萬元
    昨日,由重慶通航集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發的一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座固定翼飛機CG231,在重慶兩江新區龍興通用機場成功首飛。   能飛多遠?最大續航裡程達1600公裡   15時開始,記者在現場看到首飛的這架CG231飛機按照既定科目,完成了起飛爬升、平飛、通場飛行、著陸等幾個階段,實現成功首飛。整個首飛過程持續約30分鐘。
  • 黑河-漠河-加格達奇通用航線暨運12F商業首飛完美啟航
    9月1日,隨著陣陣機聲轟鳴,B-10Z5飛機在加格達奇航空護林站安全降落,黑河至漠河至加格達奇的「短途運輸+低空旅遊」通用航空新航線正式投入運營,標誌著地區與省交投集團戰略合作關係日益鞏固和深化,開闢了合作的新篇章,區委常委、副區長邢雪松,政府副區長李家新參加了首飛儀式。
  • 運10首飛成功後,留下了這樣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0年9月26日,上海的大場機場,馬鳳山期待已久的運-10首飛成功。這是中國航空工業史上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因為它的誕生,標誌中國成為美、蘇、歐之後,世界第四個掌握大型飛機設計與製造的國家。運-10首飛成功後,陸續做了一些常規測試項目,並且還對國內的一些城市做了適應性飛行。
  • 國內物流場景下大型無人機首次載貨飛行 「兩江號」大型貨運無人機首飛成功
    「兩江號」從寧夏起飛,近一個小時後飛機抵達內蒙古目的地機場,這標誌著兩江新區與順豐速運的深化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標誌著大型無人機基於業務場景下,首次載貨飛行取得成功,這更是國內企業首次將大型無人機用於物流場景。
  • 運-10首飛成功完成歷史使命
    對於這個提議,周總理直接表示了反對,他希望「運-10」項目繼續下去,希望中國的航空事業,能在國際上佔據一席之地。這是為了模擬在飛行過程中,所承受到的壓力。如果在測試中機翼折斷,這就意味運-10的設計是失敗的。1980年9月26日清晨,馬鳳山和研製組的同事們一起,乘車來到了上海的大場機場。這一天,是馬鳳山期待已久的運-10首飛的日子。機場人頭攢動,工人們都爭著搶著想親眼目睹自己的產品升空。為了給運-10爭取到這個機會,馬鳳山多次對組織表態,他可以立軍令狀保證運-10首飛成功,並願意在首飛時隨機組上天,用自己的生命做擔保。
  • 應急測繪能力邁上新臺階,彩虹—4無人機在湖北成功首飛
    本文轉自【湖北日報】;原標題:彩虹—4無人機在湖北成功首飛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王歡 周心峰滑跑、加速、起飛……9月25日10時30分,武漢漢南通用機場,一架標有「國家應急測繪」字樣的灰色彩虹—4無人機,成功飛天,翱翔碧空。
  • 應急測繪能力邁上新臺階,彩虹—4無人機在湖北成功首飛
    原標題:彩虹—4無人機在湖北成功首飛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王歡 周心峰滑跑、加速、起飛……9月25日10時30分,武漢漢南通用機場,一架標有「國家應急測繪」字樣的灰色彩虹—4無人機,成功飛天,翱翔碧空。
  • 剛剛,首飛成功,仍需警惕美重大動向,啟動空天網絡電磁攻防工程
    重大喜訊,剛剛,首飛成功!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5月5日18時,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將搭載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也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
  • 國內首架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首飛成功
    1月6日,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架「甘霖-I」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甘肅金昌成功首飛。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世界首創,為全球氣象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15時24分,「甘霖-I」從金川機場滑行起飛。
  • 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機固定翼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一架起飛重量為700公斤的大型固定翼無人機「鄭航一號」在江蘇省鎮江市大路機場實現全自主首飛!標誌著江西直升機公司去年中標鄭州航空管理學院的無人機項目取得成功!據悉,這也是該機場第一次見證固定翼無人機的飛行。
  • 永遠的大飛機夢——四十年前首飛的運十,到底怎麼樣?
    我國研製了十多年,本計劃2014年首飛,2016年交付航線使用的C-919飛機,現在依舊被卡在適航證上,而最新的消息是2021年交付首架C919單通道客機,希望不再延後!很遺憾,運十隻生產了2架半,說半架是因為第三架因資金原因只製造了三分之二,前兩架一架用於靜態試驗,一架用於試飛。1986年運十因「非技術原因」停止飛行,而運十的設計實驗資料和生產線也被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