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發的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系統飛行平臺即運12F時間域飛機在哈爾濱成功首飛,標誌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將有力推動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探測事業的發展。
運12F時間域飛機是科技部立項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開採」的組成部分,是「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技術系統研製」項目中的四大核心課題之一。
運12F時間域飛機以運12F飛機001架機為載機,針對高效、高精度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測要求,進行了敷設發射線圈、加裝時間域任務設備等整機大規模加改裝工作。全構型包括5匝線圈,用於電磁脈衝發射。
運12F時間域飛機掛載兩匝線圈調整試飛的完成,使項目又向前邁進一步。後續,航空工業將進一步開展調整試飛工作。5匝線圈調整試飛完成後,運12F時間域飛機將具備執行相關任務的能力。
航空電磁勘查系統是航空物探方法的—種。它通過飛機上裝備的發射線圈向地下發射電磁信號,在地下地質體中產生感應電磁場,利用接收線圈接收感應信號,對感應信號進行分析,進而達到探測地下地質體的目的。
作為一種快速、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查技術,航空電磁勘探具有快速、高效、可大面積覆蓋等優勢。
不同地質體間存在的電性差異是採用航空電磁法進行地質調查的地球物理學前提。
當地下存在良導體(如金屬礦、鹹水層等)時,地質體受激發產生強感應電流,接收線圈接收到的電磁場信號強、衰減慢; 當地下存在高阻體(如淡水層等)時,地質體受激發產生的感應電流十分微弱,電磁場信號衰減快。
因此,通過分析接收信號衰減特徵就可以判斷地下介質的電性特徵。 航空電磁勘查方法又可分為時間域航空電磁探測和頻率域航空電磁探測兩種方法。
其中,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法又稱為「航空瞬變電磁法」,是通過安裝在飛機(或直升機)上的航空電磁儀,向在飛機(或直升機)上安裝的大發射線圈,送入給定間隔和形狀的脈衝電流。
向地下發射較強的一次電磁場,通過安裝在飛機(或直升機)吊艙中的接收線圈在發射斷開期間(和發射期間)測量地下地質體產生的二次電磁場不同方向、不同時間衰減的特性,以達到解決地質問題的目的。
相比頻率域航空電磁測量方法,時間域航空電磁測量發射磁矩較大,又在發射開啟和斷開期間接收測量,所以勘探深度和異常區分能力要大於頻率域航空電磁測量。
來源:航空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