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摘要:非洲孤生作物福尼奧小米基因組及重測序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02-26 植物類SCI摘要

Hope everybody can study well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Fonio millet genome unlocks African orphan crop diversity for agriculture in a changing climate

大背景: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necessitates diver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 mor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小背景Fonio millet (Digitaria exilis) is an orphan African cereal crop with a great potential for dryland agriculture.

主要研究:Here, we establish high-quality genomic resources to facilitate fonio improvement through molecular breeding.

結果1-參考基因組與重測序:These include a chromosome-scale reference assembly and deep re-sequencing of 183 cultivated and wild Digitaria accessions, enabling insights into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omestication.

結果2-群體多態性:Fonio diversity is shaped by climatic, geographic, and ethnolinguistic factors.

結果3-選擇:Two genes associated with seed size and shattering showed signatures of selection.

結果4-育種改良:Most known domestication genes from other cereal models however have not experienced strong selection in fonio, providing direct targets to rapidly improve this crop for agriculture in hot and dry environments.

全球氣候多變環境下的可持續性糧食生產需要農業的多樣化以及更加高效的植物遺傳資源利用。福尼奧小米(Digitaria exilis)是非洲的孤生穀類作物,具有應用於旱地農業的巨大潛力。本文中,作者構建了福尼奧小米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資源,有利於促進福尼奧小米的分子遺傳改良。作者獲得了一個染色體級別的參考基因組,對183份栽培種和野生種Digitaria屬材料進行了全基因組重測序,研究了群體遺傳多態性、群體結構以及馴化。福尼奧小米群體多態性受到氣候、地理以及民族區域的影響。作者發現兩個與種子大小、落粒性相關的基因上存在選擇信號。大多數從其它穀物研究中獲知的馴化基因在福尼奧小米中還未受到較強的選擇作用,這為未來培育高溫和乾旱環境下的改良品種提供了直接的靶基因。

Simon G. Krattinger

個人簡介:

2005年,瑞士蘇黎世大學,學士;

2009年,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

研究方向:

穀物基因組學與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

doi: 10.1038/s41467-020-18329-4

Journ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date: September 08, 2020

相關焦點

  • Mol Plant 封面| 浙江大學樊龍江綜述孤兒作物研究進展
    人類所消耗的熱量50%以上來自三大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麥,作物多樣性極低,嚴重威脅了全球糧食安全、營養安全。此外,人口增長需要可持續的糧食供應來滿足能量和營養需求,氣候變化(如乾旱和高溫)使得當前的作物生產尤其具有挑戰性,嚴重依賴化肥和殺蟲劑導致的環境退化導致農業生產可持續受到嚴重影響。孤兒作物的重視利用或新作物的從頭馴化被認為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段。
  • Mol Plant|浙江大學樊龍江團隊發表孤兒作物研究綜述封面文章
    有意思的是,很多孤兒作物(特別是穀類作物)的同屬近緣種多是主要作物的雜草,如穀子近緣種狗尾巴草(S. viridis)、稗子近緣種稗草(E. crus-galli、E. oryzicola、E. colona)、非洲孤兒作物福尼奧小米(fonio millet;Digitaria exilis)近緣種馬塘(D. sanguinalis)、龍爪稷(穇子;finger millet;Eleusine
  • ddRAD測序為研究番茄的基因組多樣性提供新思路
    RAD-seq技術是一項基於全基因組酶切位點的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在此基礎上,RAD-seq技術又衍生出了多種簡化基因組測序方法,包括GBS、ddRAD、ezRAD以及2b-RAD等多種手段。其中,ddRAD-seq技術通過將一種稀有酶與另一種常見酶結合,並對基因組DNA進行雙酶切,免去隨機打斷的過程,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ddRAD-seq技術同時也是一種靈活而經濟的測序策略,可以深入了解種質資源的遺傳結構。
  • 每日摘要:梨樹重測序鑑定梨果實性狀相關的遺傳基礎(Nature Communications)
    主要研究:To facilitate molecular breeding and gene identification, here we have performe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on eleven fruit traits.
  • 每日摘要:非食用油料種子作物麻瘋樹基因組
    麻瘋樹是一種能夠生產非食用油料種子的作物,具有種子含油量高、生長迅速及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等特點,是替代能源的最佳備選之一。本文基於三代和二代測序技術,報導了麻瘋樹339Mb大小的基因組。作者鑑定了種子發育四個時期與酯類及有毒化合物生物合成相關的差異表達基因。
  • 每日摘要:苔蘚植物中一個類菌根基因作用於幹細胞和配子體發育(Nature Communications)
    試驗證據和轉錄組分析均顯示小立碗蘚(Physcomitrella patens)中的macro2結構域基因PpMACRO2作用於表觀修飾、幹細胞功能、細胞重編程以及其它的一些生物學進程。PpMACRO2基因的功能敲除和過表達試驗說明其能夠影響配子體的數量和大小。綜上,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在陸地植物早期演化過程與真菌的關聯性及古老基因庫的作用。
  • 每日摘要:山蒼子基因組揭示樟科的演化(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文中,作者報導了山蒼子(Litsea cubeba)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以及樟科其它植物物種的低深度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系統基因組學分析顯示木蘭類植物的系統發育地位存在不一致性,說明在單、雙子葉以及木蘭類的分化時存在不完全譜系分選(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於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基因組解密 山西小米更優質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小米」是C4基因功能研究的理想模式體系  穀子是二倍體自花授粉作物,基因組較小,具有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是極具發展潛力的C4禾穀類模式植物。但是穀子生育期較長、株高較高、遺傳轉化困難等特點極大地限制了其作為模式植物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
  • 美國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實現對非洲豬瘟病毒基因組的實時檢測
    近期,美國農業部下屬的研究機構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首個結合樣品富集、納米孔MinION測序技術、以及新型快速分析軟體的報告,實現對該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真正實時檢測。
  • ...白菜 全基因組測序 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 油菜品種 異源四倍體...
    東方網10月14日消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項目組日前獲得了白菜全基因組的精細圖,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的框架圖。  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於去年9月啟動,吸引了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國內研究機構以及韓、英、加、澳、美等國的相關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為項目主持單位。此次測序所用材料為大白菜品種Chiifu、中國自主培育的甘藍品系11-02和油菜品種中雙11號。
  • Nature:挪威雲杉的基因組
    「雲杉基因組項目」聯合課題組在本期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種裸子植物的基因組草稿,即一種挪威雲杉(Picea abies)的基因組草稿。該基因組來自最初於1959年在瑞典中部的東J?mtland獲得的一棵樹,大小為20千兆鹼基對,比模型植物「擬南芥」的基因組大100倍,但二者所含基因數量差不多。這個基因組之所以大,是由於可轉位元素的積累。
  • 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正式上線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全球首個作物黃萎病菌資源和基因組資料庫搭建成功並正式上線。該資料庫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黃萎病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完成,用戶可在該網站查閱收錄的菌種資源信息、測序基因組可視化展示、數據挖掘和分析等工作。
  • 幾內亞山藥基因組被破譯
    根莖類作物是熱帶非洲的主要食物來源,其中包括單子葉植物中的薯蕷屬(Dioscorea)下的幾個品種,俗稱山藥。山藥是上成百上千萬人賴以生存的主食,也是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非和中非更是如此。
  • 我國科學家完成大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近日,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南方蛋白飼料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團隊聯合有關高校和企業,歷時4年完成了大蒜基因組的測序和組裝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 《分子植物》上。據課題組成員劉頭明研究員介紹,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國大蒜的年播種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 Nature中文摘要|22 October 2015
    Puente, Silvia Beà, Rafael Valdés-Mas, Neus Villamor, Jesús Gutiérrez-Abril+ et al.Landau, Eugen Tausch, Amaro N. Taylor-Weiner, Chip Stewart, Johannes G. Reiter+ et al.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6/n7574/full/nature15395.html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Nature:第三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完成
    「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聯合項目組」是為繪製一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以描述DNA序列變化的共同模式而成立的。現在,該機構已繪製出了其第三個單體型圖。第一個單體型圖(HapMap1)是2005年發表的,含有超過100萬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型,是由來自4個不同地域的人群的269個個體產生的。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研究人員發現章魚與其他的無脊椎動物基因組之間有著驚人的差異,包括廣泛的基因重排,以及與神經發育相關的一個基因家族發生了顯著擴增——這曾被認為是脊椎動物所獨有的現象。這些基因包括一個叫做protocaderins的信號分子家族,其調控了神經元發育和神經元間的短程互作。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