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小學試行減負:1年級學生不背書包回家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小麼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這首影響了幾代人的膾炙人口的歌曲,在江漢區西馬路小學變了「調」。為了給學生減負,從今年秋季開學起,該校一年級學生周一到周四放學時,書包留在班上統一保管,周五書包才帶回家。據悉,此舉在武漢市中小學尚屬首次。那麼,此舉會不會在其他小學推廣?一些家長也嘀咕:上重點初中要憑分數、看成績,孩子不背書包回家,會不會影響成績?

  緣起:家長沒法輔導孩子

  「不背書包回家,不是心血來潮。」西馬路小學校長張頻芳說,學校是一所進城務工子女學校,全校500多名學生幾乎都是「流動花朵」。他們的家長有的擺攤賣早點、賣菜,有的是「破爛王」、清潔工。「父母不是太忙、每天早出晚歸忙生計,就是文化水平有限,根本沒辦法輔導孩子的學習。」張頻芳說。「回家寫作業,媽媽教的拼音跟老師教的不一樣」、「我爸爸賣水果,算帳快,可是讓他教我做算術題,答案是對的,就是講不出來。」跟學生們聊天時,校長張頻芳總是聽到這樣的抱怨。有時請家長籤名,家長不會寫的字,居然讓孩子用拼音代替。

  今秋開學前,學校對報名的一年級新生家長進行了走訪。不少家長提出,下午3時多就放學了,時間太早,家長沒辦法接,讓孩子自己回家又怕不安全。於是,學校嘗試在一年級推行「不背書包回家」。周一至周四正常放學後,老師在學校輔導學生做作業。寫完作業,學生還可以參加趣味美術、語言交際、經典國學、書法練習等興趣課程。

  為此,學校斥資1萬多元,在教室後排為每名學生定做了一個專屬柜子,給他們的小書包「安了個家」。

  校長:不背書包≠沒有作業

  如今,在武漢市一些中小學裡,不少學生拖著拉杆書包上學已成了一道特別的「風景」。

  「現在,孩子們的書包太重了,所以減負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昨天上午,西馬路小學副校長羅浩說,對一年級學生來說,習慣的培養比知識更重要。「在家裡,一年級新生做作業時,一會兒看電視,一會兒喝水,而家長又不善於管理,要麼順著孩子,要麼大聲喝斥。」

  他表示,在學校裡,老師來輔導學生做作業,或者參加趣味美術、經典國學、書法練習等興趣課程學習,更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對美術、國學和書法的興趣。

  羅浩副校長介紹,不背書包不等於沒有作業,孩子回家以後的時間主要用於「五動」,即動腦、動口、動手、動腿和動情,也就是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與同伴和父母多些遊戲和交流,不讓過多書本作業圈住了孩子。

  羅校長還特意舉了個例子來說明沒有書面作業的孩子回家不會閒著。昨天,一年級學了十以內的計算,所有書面作業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回家以後要做的事是把學到的數字,講給父母聽,或者找出家裡用十以內數字表示的物體。

  為確保學生不背書包回家也學得好,學校每月召開一次家長會聽取反饋。「試行了一個星期,家長沒了後顧之憂,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作業,還有玩伴一起學習、遊戲,真正讓孩子們『零負擔』回家。」

  教育局:對教師要求更高

  「我教小學數學有多年了,我的經驗是學科知識做來做去,10分鐘的機械作業和一個小時的差別不大。教師要精選各種試題,題目要典型,既不讓學生做非常熟練的作業,也不能讓學生做想破腦袋也做不出來的作業。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西馬路小學數學老師塗文驥說。

  江漢區教育局局長唐一飛認為,不背書包回家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有效途徑,但對教師也必然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武漢市教科院副院長朱長華表示,為了保證脫離書包的孩子們學習質量不下降,課堂教學要做到精緻化、最優化。教師在課前一定要認真備課,把學生最需要的知識「選」出來教學。

  學生:真是太爽了

  記者在採訪小學六年級學生衛紫雯時,她的同班同學紛紛圍上前來,喊著告訴記者放學不背書包回家真是「太爽了」、「棒極了」!他們告訴記者,回家後,閱讀、實踐等作業可以大家一起完成,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比書面作業有趣多了。

  衛紫雯說,每天在學校完成作業後,自己走路回家。在家和父母聊聊天,父母有時會布置一些「成語接龍」的遊戲,然後,再讓她背點《論語》中的片段。「再多出的時間,就是和幼兒園的同伴一起玩遊戲了。這樣,背《論語》的效率蠻高,一會兒就完成了。」

  低年級學生家長表示支持

  對孩子不背書包回家,低年級學生家長普遍表示歡迎。許多家長認為,布置一些機械的、重複的作業,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

  「在低年級,我蠻支持學生不背書包回家。」另一所小學學生家長邱女士說,她的孩子每天做作業幾乎都要到晚上八九點。時間長了,孩子和爸媽說的話也愈來愈少了,「我就希望孩子回家不背書包,這樣給了家長更多和孩子溝通的時間」。

  記者聯繫到一名西馬路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這名家長表示,看著別的孩子回家都有作業,怕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好在是一年級,影響不大,如果年級再高一點,就要考慮考慮了。

  高年級學生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學生家長並不贊成這種減負的做法。他們說,學校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現在武漢市內的許多重點初中還是看成績,或者看證書才能上,萬一不背書包降低了學習成績,那怎麼辦?

  對此,西馬路小學副校長羅浩說,今後,該校僅考慮在一、二年級推廣「不背書包回家」的新規,在三至六年級仍維持現狀。

  其他學校:暫不跟進

  對於西馬路小學這個減負新招,武漢市一所小學的副校長表示,該校在「減負」方面走出了「非常困難的一步」。至於是否會「效仿」,要依情形而定。更多的學校則不願輕易表態。

  業內人士稱,「減負」主要還是一個觀念的問題。只有徹底改變以作業量來衡量教學成果、提升教學質量的觀念,才能使「不背書包回家」逐漸形成一種氣候。楚天金報 郭會橋 朱素芳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你家孩子的書包多少斤嗎?10歲孩子每天背著8公斤書包
    現象小學生書包重達3-6公斤10月24日中午放學時,記者在站前路學校教育集團雲飛校區門口看到,大部分一二年級的學生中午不背書包回家。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一二年級中午沒作業,吃了飯就來上學,沒必要背那麼重的書包回家。」但讀二年級的小萱(化名)說,她擔心書包放在班上會丟東西,所以中午也會把書包背回家。
  • 小學學生書包稱「體重:近1/3超10斤 等於背袋大米
    ­  新學期開始了,每天又要背著書包去上學。「知識的力量」到底有多重?9月1日開學第一天,現代快報記者就拎著彈簧秤,給南京三所小學學生的書包稱了下「體重」,發現35個書包中有11個重量超過5千克。此外,五六年級學生的書包最沉,平均重5.3千克。專家表示,如果長時間單肩背重物,可能導致脊柱側彎,矯正起來十分麻煩。
  • 一名小男生把書包放在秤上,稱出來有5公斤重。 何劍輝 攝
    記者走訪中小學校發現,在學生課本當中確實出現了不少「輕課本」。這是不是會讓書包變輕,學生沒那麼累呢?近日,記者扛著秤砣去各小學「稱書包」,結果發現,大部分學生書包依然超重,原因是不使用輕質紙印刷的教輔書太多了。專家認為,學生更希望能減輕學業減負,才能真正解放雙肩。
  • 小學生書包有多重?稱了35個11個超過10斤
    9月1日開學第一天,現代快報記者就拎著彈簧秤,給南京三所小學學生的書包稱了下「體重」,發現35個書包中有11個重量超過5千克。此外,五六年級學生的書包最沉,平均重5.3千克。專家表示,如果長時間單肩背重物,可能導致脊柱側彎,矯正起來十分麻煩。
  • 稱稱孩子的書包有多重
    ,提前給他買個大書包,希望可以一直用到小學畢業。」以後這個書包會越來越重的,我怕那時候孩子該笑不出來了。」  近年來,小學生書包重的問題幾乎成了每一位家長的共識,並且會由此引發出一系列關於孩子的話題,那麼,孩子們的書包究竟有多重呢?
  • 濟南一小學圖書體育器材實驗器材 寒假學生能借回家
    「老師,我要借用桌球拍、呼啦圈、大沙包和鐵環……」1月22日是濟南市中小學放寒假前的休業式,濟南市育新小學的休業式別出心裁。操場上、功能室裡,同學們排著長隊,將心儀的圖書、各種體育器材、實驗室器材等「借」回家。
  • 糖貓詞典筆為中小學生科學「減負」 更懂賦能!
    在我國,教育「減負」的政策長期存在,可是現實情況卻是: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沉重。沒有家長敢真正讓自己的孩子減負,學校裡的各種減負措施,反而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課外負擔。作為一款智能學習硬體,詞典筆的功能上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傳統詞典。糖貓詞典筆除了有覆蓋小學到大學英語的海量詞彙,還加入了中文詞庫,支持約10萬句古詩詞查詢,讓孩子學到更多,實現知識的不斷積累。糖貓詞典筆讓學生的書包告別沉重詞典、也能減輕家長購買學習資料的負擔,這對家長來說,也意味著子女的教育成本將極大地減少。
  • 「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11月9日,在北京市北三環一個被教育機構佔據半壁江山的商場裡,背著書包、帶著孩子的家長埋頭走路,身邊的孩子有的蹦蹦跳跳,有的規規矩矩。「平時的晚上,周末全天,這裡全是來上課的孩子,你看旁邊的肯德基排隊都到門口了。」商場門口的保安對記者講道。
  • 小學生脊柱被「壓彎」近25度,書包重量成原因之一,醫生:太重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可是誰能想到,現在很多駝背的人,不是老人、不是病患,而是背負了太多壓力的學生們。
  • 學校發3本書,孩子書包竟有20斤,怎麼回事?有對策嗎?
    我是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班裡的48個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對上述現象了解得一清二楚。1、事實:學校發的書遠遠不止3本。「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於發展、著力於打基礎的教育」,「基,礎」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審美素質在內的廣泛而全面的基礎。
  • 武漢一小學首開「無作業班」 引發各方熱議
    中廣網北京8月27日消息據湖北電臺報導,8月26日,武昌實驗小學舉行新生入學培訓會,新開的「終身發展實驗班」成為家長們關注焦點。該實驗班中的學生上小學期間,沒有任何書面家庭作業,但必須學會洗碗、掃地等家務勞動,還要經常看《百家講壇》等節目……該校校長張基廣介紹,「終身發展實驗班」的學生,一到六年級免除全部家庭書面作業,但同時增加六項「素質作業」:勞動作業、鍛鍊作業、閱讀作業、思維作業、組織作業和鑑賞作業。家長也不能給學生買任何教輔資料。在作息時間及收費上,與其它班級沒有區別。
  • 上海又出減負新政有家長卻不買帳
    10前,上海曾規定:對六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內、七八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5小時內規定這麼具體。如小學階段不進行期中考試或考查,一、二年級可進行期末考查(一年級不得進行書面考查);三、四、五年級期末考試僅限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初中除語文、數學、外語學科可舉行期中、期末考試以外,其他學科只進行期末考試或考查等。第四、立規矩。主要是針對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而言。
  • 天津薊縣:小學一年級開學,男女生比例1比2,網友稱差別太大了
    又是一年的開學季,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也開始背上書包,開始了自己的小學生涯。從今以後會和自己的同學老師們一起讀書學習,開啟人生的一段求知之旅。近日,天津薊縣一位網友爆料稱:在當地西龍虎峪鎮鹿角河小學的一年級開學之前,家長和孩子們來到校園門口,老師分別對學生進行點名,發現男女生的比例為1比2,其中男孩子僅有10個左右,而女孩子就有20多個。好多網友看到這一幕稱:差別太大了!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在學校大門口的右邊,站著一長溜的小女孩,正在排著隊等待老師的點名。
  • 「社會37度」學校減負致輔導班搶位:家長真的「瘋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4日電 題:學校減負致輔導班搶位:家長真的「瘋了」?作者:郎朗減負,這個在中國教育領域屢引爭議的話題,最近又火了。因為朋友圈裡的一條爆款文章喊出「減負=製造學渣」,這一話題似乎又變得無解。
  •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除全部古詩
    經過這一修訂,小一新生的認字壓力大大減輕,這也讓悅悅媽鬆了一口氣。記者發現,針對教材的變化,相關的教輔書也開始「瘦身」。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輔類編輯徐平透露,最新版的《一課一練》正在印刷中,已根據教材變化進行了相應的內容刪減,為學生減負。
  • 「小學三年級現象」引共鳴 學生開始讓人費心
    孩子一、二年級時,能考90多分甚至滿分,怎麼到三年級就總考七八十分了呢?而且,孩子從三年級開始還變得更讓人費心:壞習慣多了、膽敢和大人頂嘴了……家長們總結,這是讓人煩惱的「小學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不僅得到了家長的認同,在杭城老師中同樣廣為流傳。
  • 天津市消協拉杆箱式學生書包比較試驗報告
    天津市消協拉杆箱式學生書包比較試驗報告前 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學生用書包從外形、材質和功能上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單肩背包、雙肩背包,演變為拉杆箱式背拉兩用書包和拉杆箱式書包。一、基本情況1、測試單位本次比較試驗樣品委託「中國商業聯合會針棉織商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天津)」進行測試。2、樣品本次拉杆箱式學生書包比較試驗樣品,由天津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在天津市商場實體店以及網購平臺(天貓、1號店、當當網、京東)隨機購買。
  • 三代人講述:不同時期校園裡書包的故事(圖)
    父親將我交給了老師,從此,我由「放牛娃」升格為學生了。  那時的我們沒有書包,類似書包的學習工具,大多就是盒子了。有薄木板釘的,有竹片編的,還有紙糊的,各種款式,全是自力更生的產物。即使過得好的人家,也只有一個用舊棉布縫成的口袋充當書包。我家離學校近,往返途中,我要麼把書抱在身前,要麼夾在腋下。
  • 小學實施學分制,不滿80學分將「肄業」
    近日,武漢某小學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小學學分制。多開32門校本課程,修不滿規定學分「肄業」,學校要求:修不滿80學分「肄業」。  語數外學了,還要學經典、練書法,如果還有興趣可以選擇學習葫蘆絲、主持、圍棋等課程,都學了才能畢業。昨日,積玉橋學校小學部在武漢率先啟動了與高中課改極為相似的素質學分制教學方案。
  • 新版學生體測標準讓南京小學「動起來」
    按照課程標準,一二年級每周有四節體育課,三到六年級每周三節體育課。讓芳草園小學一年級小朋友們開心的是,從上周開始,體育老師教他們跳起了「小蘋果」。「我一下班,孩子衝過來第一件事就是跳給我看,邊唱邊跳,歌詞變成『你是我的好呀好媽媽』,好玩的不得了。」一位新生家長如是說。「我們在考慮每天下午增加一個大課間,讓孩子們有更多時間參與體育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