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阿姨手裡拿著一塊從超市買的豬肉,於阿姨說,這塊肉,她覺得不對勁,上面有很多硬疙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詳情視頻△
於阿姨在熱河路華匯壹家超市割了168塊錢的豬肉,當天把毽子肉燉了,第二天準備切頸背肉包餃子,發現問題了。
這塊頸背肉上長了幾十個黃豆粒大小的硬疙瘩,看上去有點噁心,令於阿姨聯想到對身體有害的「米豬肉」。肉裡黏連的「疙瘩」到底是什麼東西,這肉還能吃嗎?
行動員從市場監督管理所了解到,米豬肉在市場絕跡很多年,而且米豬肉含有豬肉絛蟲囊尾蚴,看起來像瘦肉中夾著米粒,外形與於阿姨買的疙瘩肉不符。為弄清這些豬肉裡的疙瘩是什麼東西,行動員和於阿姨一起找到超市肉食攤位。
超市工作人員解釋,這些疙瘩多出現在頸背肉上,是豬打針造成的。一般情況下,這些不能食用的部分,他會剔除,免得礙顧客的眼,但那天於阿姨來的比較早,而且買下一整塊頸背肉,上面的小疙瘩就沒處理乾淨。
廠家給出解釋,是豬注射後形成的膿包,兩三個月後會形成鈣化灶,正常來說需要切除才能對外銷售,超市店長說,如果於阿姨仍對這份肉不放心,可以給予退換貨處理。
來源:蛤蜊幫編輯:阿狸
●青島新增一例德國輸入確診病例,詳情公布!
●明起所有飛北京的國際航班,均改從濟南青島等12個指定第一入境點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