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孩子到國外留學,究竟是什麼情況?是每天微信朋友圈裡的吃喝玩樂嗎?是在哈佛凌晨4點燈光下的埋頭苦讀嗎?紅網時刻記者來到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地名校,傾聽中國留學生不為人知的故事,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揭秘他們在美國的現狀。今天系列報導《看見——直擊美國的湖南留學生》為您帶來《哥大學生平均睡眠4小時?留學生研究出「分段睡眠法」 》。
紅網時刻記者 譚忠欣 美國紐約報導
「湘約美利堅,名校探訪之旅」一路採訪的都是學生,來到哥倫比亞大學後,第一次採訪一個老師,她是孫祥喆,現在她是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組織與管理專業的研究生一年級學生。
讓我記住哥倫比亞大學,是因為兩個新聞人的緣故,其中的一個是《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美國人埃德加斯諾;另一個則是陽光衛視主持人、中央電視臺原「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楊瀾。
哥大的地理位置令人羨慕!由於地處曼哈頓,哥大有著其他高校無可比擬的優勢:「她的學生在聯合國學政治,在華爾街讀金融,在百老匯看戲劇,在林肯中心聽音樂。」
我們從東門進入,這裡有兩座希臘風格的雕塑,威嚴地守候在大門兩側,校園裡芳草萋萋,綠樹成蔭,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往北不遠,就是伯爵樓,再往前200米,就看到一座巨大的銅獅子,這是新時期哥倫比亞大學的象徵,名叫「學者獅」。
孫祥喆從哥大的標誌性建築——低紀念圖書館匆匆跑出來迎接我們,就在校園草地,我們席地而坐,開始了我們的採訪。
「這裡國際化水平高,是一所真正屬於所有人的大學,也是一所屬於平民的大學。哥大人才薈萃,自1901年諾貝爾獎頒發以來,已有98位在哥大工作和學習過的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平均每年將近1個。」去年9月, 孫祥喆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大學,都被錄取了,而她最後選擇了哥大。
「去一所頂級的學府深造,一直是我的夢想。參加工作也是為了籌集學費。」在孫祥喆5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是一名鐵路工人,現在已經退休了。哥哥當年中考成績很好,但是選擇了讀技校,就是為了早點參加工作,減輕家庭負擔。哥哥的犧牲也成就了她。所以,哥哥一直是她的榜樣,也是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聽說哥大學生平均睡眠只有4小時?孫祥喆告訴記者,在哥大公寓有24小時自習室,有24小時健身房。最痛苦的不是你通宵了一個晚上以後,發現太陽已經升起了,而是當你走在回去睡覺的路上時,有人跟你說Good morning。
能夠到哥大來讀書的人都很優秀,所以就看誰更努力。孫祥喆每天至少保證學習12個小時,為了保證持續的戰鬥力,她曾嘗試過喝咖啡,喝能量飲料,結果都沒有用。現在她研究出了「分段睡眠法」,就是每天從零點睡到5點,然後在每天上午8點、12點半、下午5點半再各睡15分鐘。
大部分國外高校的學業壓力都要比國內高校大很多,這是很多國人不了解的事實,卻是留學生們每天呼吸的痛!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才的更替和淘汰會越來越快,大家的求知慾望越來越強烈。」孫祥喆介紹,和她一個專業的同學中,有高盛集團和一些投資銀行的高管,有從業10年籌集學費的上海教師,還有一個帶著9歲女兒來求學的日本媽媽。
採訪即將結束時,孫祥喆主動為想申請哥大留學的弟弟妹妹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哥大早已不是純應試,老師授課時會跳出書本,如教授在給他們上《成年人如何學習》時,教授會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會講到量子物理學,還會講到神話、典故和哲學。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根本就聽不懂,反之則感到非常精彩,會是一種享受;其次,身體要好,哥大不僅僅是拼智力,還要拼體力;然後就是要自律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