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系統生物學走向精緻「單細胞」

2020-11-27 科學網

 

■本報記者 王晨緋

 

2012年,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老樹發新芽」,獲得了多方面的研究進展。

 

幾十年前,當科學家們首次繪製出人類基因圖譜時,不知點燃多少絕症患者奄奄一息的希望火花。此後,研究人員對草莓、蜜蜂、雞和大鼠等成千上萬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由於譯解的DNA都是從數百萬的細胞中提取出來並混合到一起的,所以數據量巨大。

 

美國博德研究所的遺傳學家喬爾·赫塞豪恩說:「當你看向的是整個細胞群時,有許多的現象,其中包括大量細胞與細胞間的變異,就會變得不再明顯。」結果變得不那麼明朗,加之高昂的測序成本,使得基因測序陷入沉寂。

 

出色的2012

 

單細胞基因測序跳上舞臺是因為單細胞技術是一種相對於群體細胞研究而言,針對單個細胞的研究技術。由於培養基或者機體中的細胞存在多樣性,或者說是異質性,給許多實驗分析帶來障礙。「平均值」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解細胞之間的差異性更為迫切。

 

2012年元月,測序巨頭們幾乎同時推出了新一代測序儀,為單細胞基因測序提供「利器」,測序競賽加速升級。

 

這一年裡,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重要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平臺的凌少平博士介紹,2012年,單細胞基因測序研究在單生殖細胞測序、腫瘤單細胞DNA測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等方面都有出色發揮。

 

單生殖細胞測序: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藉助單細胞測序技術首次對源自一名男性的91個精子細胞的全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許多新的重組熱點和與間接方法發現的相一致的比率。 隨後他更深程度地測序了8個精子足以確定突變率。這將有助於學界更加了解自然發生的個體遺傳突變,對於不孕不育症的科研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統計遺傳學家Auton在2012年冷泉港的基因組生物學會議上報告說,對近200個精子細胞進行的測序,能夠估算出捐精給他們的男子的重組率。該研究工作詳細結果還未發布,Auton僅表示,他們發現每個精子細胞平均有24.5個重組事件,與來自間接實驗的結果相一致。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近期的文章也通過測單個生殖細胞來估計重組和染色體加倍。

 

腫瘤單細胞DNA測序: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分子遺傳學家Navin實驗室曾開發出一種所謂的單核測序技術來定量一個單細胞核中基因拷貝數目。他們利用這一技術追蹤了癌症隨時間擴散時不同的細胞亞群。

 

Navin繼續改良了單核測序。通過挑選出預備進行細胞分裂具有雙倍染色體的細胞,減少複製數量和加工步驟,他只需要幾毫微克而非幾微克的DNA。在基因組生物學會議上,他指出:「當你將放大鏡靠得更近些,你就會在鹼基水平上檢測到更多的變異。」

 

紐約冷泉港實驗室的研究生Timour Baslan正利用單細胞技術來研究癌細胞。他與Navin展開了合作。Baslan說這種方法「現在對於我們而言成為了常規程序」,他可以輕易地繪製數以百計的單細胞圖譜。其目標是理解腫瘤的演變和哪些癌細胞將會對各種治療產生反應。

 

中國華大基因研究院開發了一種基於多重置換擴增(MDA)的單細胞測序新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腎透明細胞癌的腫瘤內部遺傳特徵研究,同時也對其建立的基於MDA單細胞測序方法,進行了包括擴增均一性、靈敏度、特異性等方面的全面評估。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英國研究人員簡化了基因組測序的標準流程,首次無需進行文庫製備(文庫製備是指從測序前基因組樣本中提取不同長度的DNA片段,這一過程不僅費力、費時,還會浪費DNA,而新技術能極大地減少DNA的損耗,並縮短測序時間。)便完成了DNA單分子測序。而且新方法只要很少量的DNA就能獲得序列數據,僅為常規測序方法的五百分之一到六百分之一。

 

用這種方法對病毒和細菌的基因組測序後發現,即使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也能夠確定所檢測的是何種有機物,不論樣本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或質粒(這對於確定抗生素耐藥性很重要),或者其他信息,如對特定DNA鹼基的修改等。一旦技術得到優化,將在快速、高效地識別醫院和其他醫療場所中的細菌和病毒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精緻的未來

 

至於在哪些疾病研究上會有突破,中國科學院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王前飛認為,只要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細胞異質性和細胞群體結構很重要,單細胞測序都是有可能發揮作用的。

 

不過,目前的所謂單細胞技術手段還無法保證真正區分單個細胞間的「完全」的遺傳異質性。舉例而言,假設用單細胞測序技術一共測序100個細胞,而只有當3個細胞共有的單鹼基突變才被檢出的話,其實等同於將100個細胞混合起來測序,檢出頻率大於等於3%的突變後的結果。

 

很容易想像,將100個細胞逐個進行全基因組擴增測序的難度和工作量都將遠遠大於後者混合測序。因此,單細胞測序從生殖細胞到腫瘤細胞,從轉錄組到外顯子組然後到全基因組。

 

王前飛認為,從2011到2012,經過了兩年迅速的技術演進,除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的眼球,單細胞測序仍然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在技術上和成本上還遠沒有達到大規模應用的地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單細胞測序將會把組織器官內細胞基因組的異質性研究、幹細胞的異質性研究、生殖細胞的遺傳重組研究、胚胎的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研究等領域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精緻程度。」他說。

 

《中國科學報》 (2013-01-01 第21版 展望)

相關焦點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陳潤生院士等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
  • Nature最新特刊:關於單細胞生物學
    Illustration by Jasiek Krzysztofiak/Nature; Images: Morphart Creation/Shutterstock, Jezper/Shutterstock細胞理論是細胞作為生命基本單位的概念,是生物學的基石
  • 單細胞生物竟具備「高智商」行為!擱置百年的生物學大發現被證實
    曾經,單細胞生命獨霸地球。在大約 30 億年的時間長河裡,一代代單細胞生物只在彼此之間進食、生長和繁殖,在地球上的每個生態位上形成複雜而動態的生態系統。直到大約 6 億年前,一些單細胞生物才跨越了多細胞生物的界限。在今天,單細胞生物是原始和簡單的代名詞。
  • 高耐久低成本DNA合成糾錯系統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針對此瓶頸,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研發出高耐久低成本的DNA合成糾錯系統,大幅度提高了DNA糾錯環節的效率和經濟性。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合成生物學》。 據了解,寡核苷酸的化學合成、DNA聚合酶的延伸、基於寡核苷酸的基因片段組裝等大片段DNA合成的每一步驟均可能引入錯誤鹼基。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並利用組織原位雜交和遺傳轉化實驗鑑定了細胞類型特異性標記基因。
  •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只是一個小飛躍—新聞—科學網
    多細胞動物進化圖   圖片來源:SEBÉ-PEDRÓS ET AT 約8億年前,第一個動物從其單細胞祖先進化而來
  • 首次證實:單細胞生物具備「高智商」行為!擱置百年的生物學大發現終於確認
    直到大約 6 億年前,一些單細胞生物才跨越了多細胞生物的界限。在今天,單細胞生物是原始和簡單的代名詞。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這些單細胞生物的能力可能遠遠超出它們的遠親人類的想像。哈佛醫學院的系統生物學家通過重複一個多世紀前進行的一項實驗,現在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至少一種名為 Stentor roeselii 的單細胞生物,具有複雜多樣的行為策略。研究人員表示,反覆暴露在相同的刺激下,機體實際上可以就如何應對 「改變主意」,這表明它們有能力做出相對複雜的決策過程。
  • 新軟體讓單細胞測序更簡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project twins 單細胞生物學是當今的熱門話題。
  • 單細胞技術走向臨床,宸安生物完成7000萬元B輪融資
    宇翀帶領的管理團隊,國際視野和本土落地能力相結合,有戰略,能執行,公司必將在單細胞蛋白組學的臨床應用領域,成長為一個全球領先的創新型公司。」盛鼎投資合伙人舒驍博士表示:「宸安生物作為專注於單細胞水平精準診斷技術開發和臨床應用的診斷創新企業,自主開發的質譜流式系統,具備對單細胞進行多參數檢測的能力,對血液系統疾病、腫瘤免疫等複雜系統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發揮關鍵作用。公司積極推進其在腫瘤單細胞診斷領域的應用,相信未來有非常大的增長動能。
  • 科學網—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科學家發現跨越生命的重要門檻或許沒有那麼難
  • 多組分時空分析:走進單細胞的「社會」—新聞—科學網
    縱觀近50年來榮獲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化學獎的重大突破,70多個都與細胞生物學密切相關。 作為研究細胞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細胞生物學在科學家的顯微鏡下經歷了近180年的歷史,但細胞對人類來說依然是「黑箱」一般的存在。 如今,研究人員正在盡力通過對單個細胞進行研究來闡明細胞的「天性」。
  • 研究人員通過單細胞測序繪製首個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圖譜
    2019年10月10日,來自英國Newcastle University和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科學家在Nature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Decoding human fetal liver haematopoiesis」的研究,首次報導了由胎肝驅動的人胚胎造血和免疫系統發育過程的單細胞圖譜
  • Direct-seq:單細胞水平分析CRISPR基因編輯篩選實驗 | Genome...
    基於CRISPR基因編輯的正向遺傳篩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表型(phenotype)-基因型(genotype)」的鑑定研究,常見的研究類型包括鑑定與細胞增殖相關essential gene的負選擇實驗、與細胞獲得抗藥抗殺傷能力相關的正選擇實驗等。
  • 合成生物學:顛覆性生物科技?—新聞—科學網
    我解讀為,在現代生命科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使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到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時代,應算第1次;人類基因組測序成功,使我們能夠大規模地「讀取」遺傳信息,並引領生命科學研究進入組學和系統生物學時代,可以算第2次;而合成生物學是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學理念,採用基因合成、編輯、網絡調控等新技術,來「書寫」新的生命體,或者改變已有的生命體,這將使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水平獲得極大提升,其科學意義顯而易見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是將分離的單個細胞的微量全基因組DNA進行擴增,獲得高覆蓋率的完整的基因組後進行高通量測序。較之於組織樣本測序,單細胞基因測序能夠獲取更全、更準的異質性信息。 由於高覆蓋率、高保真性與高速性,採用高通量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僅需要兩天就可以完成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篩選工作,而採用常規B細胞單細胞克隆技術則耗時較長。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不僅在藻類養殖產業中有廣泛應用,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 為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中外14個實驗室組成國際聯合團隊,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 《科學》:充滿差異的單細胞蛋白表達
    【科學網綜合報導】科學家們近日首次實現了對物種在整個表達譜範圍內的蛋白表達噪聲測量。該項成果是單分子技術與系統生物學交互融合的典範,預示了單細胞基因表達分析時代的來臨。 在基因表達研究領域,傳統的研究方法是在同等條件下磨碎大量細胞,然後測量基因產物的數量,例如mRNA和蛋白。
  • 從單細胞到生命體:生物發育過程中的基因組「路線圖」
    最近,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系統地研究了發育中的斑馬魚和非洲爪蟾的胚胎中每個細胞,以繪製發育路線圖,從而揭秘單細胞如何發育成生物體。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4月26日的最新期刊上。  在他們的研究中,Klein與文章的共同作者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系的John Franklin Enders教授Marc Kirschner,哈佛醫學院系統生物學副教授Sean Megason,以及其他同事合作來分析斑馬魚和非洲爪蟾的胚胎:這兩種生物/它們(不會引起歧義的情況下,儘量避免和「兩種模式生物」重複)是發育生物學領域廣為使用的兩種模式生物。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自2009年湯富酬研究員在Nature Methods首次報導其開創性工作以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尤其是發育生物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展現出強大的應用前景。隨著單細胞轉錄組擴增方法的不斷優化和核酸測序通量的持續提升,幾十甚至幾百個單細胞所提供的信息已經不再能滿足研究人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