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不信神,要分辨善惡,必須「開發自覺性」和「自我的了解」

2020-12-06 重樓逾陀

問:其他的宗教都以神所定的戒條來辨別善惡。既 然佛教徒不信神,那你們又如何分辨對錯?

答:任何出自於貪慾、嗔恨和愚昧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任何使我們遠離涅槃清淨的,都是不好的。任何 發自於施捨、慈悲與智慧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任何引導我們前往涅槃清淨的,都是好的。

在以神為中心的宗教裡,要分辨善與惡,只要跟著 指示做就是了。然而在像佛教這樣一個以人為根本的宗 教裡,要分辨善惡,就必須開發自覺性和自我的了解。這種以理智建立的道德體系比那種出於盲從命令而建立 的道德體系要強得多。

佛教以3個準則分辨善惡:

一、言行的動機二、言行給自己帶來的後果三、言行給他人帶來的後果

如果我的言行是包含善意的動機 (也就是發自於施 舍、慈悲與智慧的),既利益自己 (也就是讓自己更慷 慨、更慈善及更具智慧) 又利益他人 (也就是使他人更慷 慨、更慈善及更具智慧),那麼這些都是善的、好的、道德的。

當然世事有時會不如世人所願。我可能用心善良, 但卻徒勞無功,既不利己也不惠及他人。又或許我用意 不善,但行動卻利益他人。有時,我的善意有利於己, 卻給人帶來煩惱。善意也可能同時帶來善果與惡果。

總而言之,出自於惡意的、不利己的、不利益他人的,都是不好的;而出自於善意的,既利益自己又惠及 他人的,那是就全面的善的!

問:那麼,佛教有道德準則嗎?

答:有的。五戒就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準則。這五 戒就是:

一、不殺生,即不殺害或傷害有生命的生物。

二、不偷竊。

三、不邪淫,即不涉及不正當的性行為。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或食用迷幻藥。

問:不過,有時殺生也是好事吧?比如,殺滅帶病 菌的昆蟲或是要殺害你的人。

答:在這種情況,或許殺生有利於你,但被殺的昆蟲或人又如何呢?他們也像你一樣,希望生存下去。當 你決定殺滅一隻帶病菌的昆蟲時,你的動機或許是善惡參半:既有關懷又有反感。這行為利益了自己,但顯然的不利於被殺的昆蟲。或許,有時殺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卻絕不可能是完善的做法。

問:你們佛教徒就是太過關心螞蟻和小昆蟲!

答:佛教徒所培養的慈悲是一視同仁、無有歧視、 廣納包容的。我們把世界視為一體,一個每個生命與東 西都有其地位與作用的完整合成體,所以我們認為我們 應當小心謹慎,以免破壞了自然界的微妙平衡。

因為人們大肆剝削大自然,榨取其資源,任意踐踏與糟蹋,所以大自然也反擊了。空氣裡有越來越多毒 質,河流受汙染,動植物瀕臨絕種,山林受腐蝕,甚至 連氣候也反常了。

如果人們不是那麼地肆意殺害與毀壞,那麼或許就 不會有如今的情景。我們應當對所有生命多多珍惜及尊 重,這就是第一戒的精神。

問:第二戒是什麼?

答:當我們受這第二戒(即戒偷盜)時,我們承諾 不取不屬於我們的東西。這戒條的本意是在於抑制我們 的貪慾,並要我們尊重他人的財物

問:第三戒是不邪淫,什麼是邪淫或是不正當的性 行為?

答:如果我們以欺詐、感情上的逼迫、或甚至是暴 力來使他人與我們性行為,那就是不正當的。婚外 的性關係也是不正當的。那是因為結婚的時候我們曾承 諾對伴侶忠誠,如果搞上婚外關係的話,那就是背棄 信義與承諾。

性事應該是伴侶彼此之間一種愛意與親暱的表現, 這樣的話,性行為則有助於我們感情上與精神上的健 康。

問:婚前性行為是不是邪淫?

答:如果雙方是基於愛情並且是兩廂情願的,那就 不是。然而,性行為原來的生理功能是為了傳宗接代。 如果未婚的女方懷孕了,那可造成相當多的問題。許多 成熟及深思熟慮的人都認為,還是結了婚後才有比較 妥當。

問:佛教對於節育又有什麼看法?

答:一些宗教認為任何不是為了生育的性行為都 是不對的,因此也認為節育是不對的。佛教則坦誠地接 受,行為除了是為了生育之外,也有可能是為了娛樂, 或是表現兩人之間的愛情與關懷。佛教對所有的節育方法都能接受的。甚至說,在 面臨世界人口爆滿的情況下,節育是個良策。

問:第四戒不許妄語,在生活中我們怎麼可能不說 謊?

答:如果說我們不說謊就真的無法在這社會生活或 是做生意的話,那我們應當改善如此震驚的腐化現象! 真正的佛教徒是以真誠老實的態度,努力以實際行動來 改善這種局面的人。

問:如果你看到一個驚慌的人跑過,之後又有一個 兇悍的人持著刀追來,問你是否看到之前的那個人,那 你會誠實還是說謊?

答:如果我有充分理由相信第二個人有意傷害第一 個人,身為一個明智的佛教徒,我將毫不猶豫地說謊。 我們之前說過,事情的善惡要看動機是善是惡。說謊固 然不好,但是救人的動機卻是更加殊勝。如果撒謊、喝 酒或是偷盜能救一個人的性命,那我就應該做。破了 戒,我可嘗試彌補,但人死了卻永遠不能復生。話雖如 此,我們不能以此為藉口隨便破戒。戒律是應當謹慎盡 心地修持,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破戒。

問:第五戒說我們不應飲酒和食用迷幻藥,為甚 麼?

答:人們喝酒不是因為酒的味道好。他們獨自酌 酒是為了消除煩憂,在交際場合喝酒一般是為了迎合場 面。即使是小量的酒精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智和意識。 大量飲酒更可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佛教徒說,破了這 戒,你就會接下去破所有其他的戒律!

問:只喝那麼一點點不算破戒吧?這只是一件小 事!

答:是的,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你連小事都無 法修持,那你的信念和毅力並不堅強吧!不是嗎?

問:抽菸違反第五戒嗎?

答:抽菸對身體健康肯定是不好的,但對心智並沒 有什麼影響。一個人可以抽菸,但仍然保持清醒、自覺 和自主。所以抽菸雖然有害健康,但並不是破戒。

問:五戒是消極的。它只告誡不應做的事,卻不提 應該做的。

答:五戒是佛教徒的道德的根本,但並不是所有的 道德準則。我們先認清什麼是不好的言行,再來努力避 免犯錯。這就是五戒的用意。當我們能制止犯錯時,我 們再竭力行善。

就以戒妄語來說,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先自我約束不 說謊,之後,我們再培養自己說話誠實、文雅、有禮、 適時。

「捨去妄語,他成為一個誠實、可靠、可信賴 的人,他不會瞞騙世界。捨去兩舌,他不在此 搬弄那邊聽到的話,他不搬弄是非以離間他 人。他調解分歧的人們,拉近朋友的感情。人 們之間的和諧使他快樂,使他歡愉,是他所 愛,是他說話的目的。捨去惡口,他說的話無 過患、悅耳、合宜、直入人心、文雅並受眾人 樂愛。捨去綺語,他說話適時、說話正確、說 話直接、說有關佛法或是戒律的事物。他說的 話,值得珍惜、時機恰當、合情合理、意義分 明及一語中的。」 《中部》卷一,179

相關焦點

  • 星雲法師:必須認識清楚,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
    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通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 和尚,是信神、燒香拜佛的?
    很多人見到我,馬上就說,你是信神的,燒香拜佛的。聽到這樣的評價,我心裡就感到拔涼拔涼的。為什麼呢?出家人並不信神。出家人是在佛教教理的指導下,來了解和研究自己生命的。那麼,為什麼要研究自己的生命呢?每個人的契入點是不同的。於我個人而言,我不明白我為什麼會在緊張後暈倒?也就是,我並不能把控自己的身體。
  • 佛教:帝釋天,乃三十三天之天主,賞罰萬民善惡邪正,真護法神也
    ,所以在去寺廟燒香拜佛時,亦是以拜佛菩薩居多,然而佛教文化源遠流長,與我國的儒家學派是同一時間誕生,所以在這千百年的傳承之中,亦有許多深具寓意的代表人物不被世人所熟知,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帝釋天,乃三十三天之天主,賞罰萬民善惡邪正,真護法神也:02
  • 翠友必須要了解的——翡翠的場口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翡翠原石場口,也是翠友們必須要了解的。接觸過翡翠原石的老玩家都知道,也聽到過賭石的一句俗語,「不懂場口,不搞賭石」。因此,在購買翡翠原石時,一定要了解原石的來源和場口的特點,不懂的東西不要著急入手。先了解一下緬甸這個場口。
  • 佛教:釋迦三尊之一的文殊菩薩,最初的地位竟然是世襲婆羅門?
    在歷史推演的過程中,文化也在慢慢積累沉澱,而佛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最開始的古印度,再到遍布世界各地,其傳播範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佛教作為世界性宗教之一,擁有眾多信徒,宗派分支也有很多,但是卻不見以佛教中教義藉口的宗教性擴張,可見其教義中「普渡眾生」的觀念迎合了大部分人。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編者按:2019年10月10日至14日,2019中美加三國佛教論壇在美國召開。鳳凰網佛教受論壇組委會邀請赴紐約全程報導本屆論壇。論壇期間,中、加、美三國佛教界和學術界濟濟一堂,共論「覺悟在人間:禪的精神與實踐脈絡」。
  • 無神論者是科學,信神是迷信?
    主禱文,馬太福音第六章第九節至第十三節:「所以你們要這樣禱告:我們在諸天之上的父,願人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事物,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欠我們債的人;不叫我們陷入試誘,救我們脫離那惡者。因為國度、能力、榮耀,都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信神就是迷信,就是不科學,無神論反而是時髦的,反而是科學的,事實上這是一個誤會,一個誤解。因為你如果信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那是迷信,但是如果你信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那就不是迷信,那是科學的。
  • 《達摩祖師傳》裡的佛教知識試解析一
    佛教創立前,印度是奴隸社會,有著諸多的哲學流派和宗教派系,其中佔主導地位的「婆羅門教」根據《摩奴法典》將印度民眾分為四個等級:一、婆羅門——古印度宗教徒,有崇高的地位、屬於天神派。二、剎帝利——與婆羅門同樣被尊敬的王族,屬於統治階級。三、吠舍——農工商階級,為前兩個階級所統治,有人身自由卻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信佛,還是信神?
    我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一個電視劇,反正我愛看這個連續劇,每天心裏面都期望坐那裡看一下,然後我看的時候我爸爸就會把電視機關掉:你太幼稚了,要去學習。我就火不打一處來。你不知道當那個奧特曼出現的時候,感覺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那這就是神,當神出現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所以人們信仰神。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一):一切從「空」開始,佛弟子要深思
    我們可對任何事物作判斷或抉擇,意味佛教主張的不舍世間當為可能;一事物的存在和我們對其所作的回應既為各種因緣所左右,吾人遂不能對其執實,此解釋佛教何以強調不取世間。吾人若要了解佛教倫理學的基本性格,首要知道佛教在原則上可對任何倫理議題作價值判斷,惟這些判斷永遠可以修正,而非如其他宗教或哲學等意圖尋找一適用於所有時空的道德原則。
  • 基督教和佛教一致認同:人類是由神退化而來的,只因犯了這個錯誤
    基督教之人類起源《聖經》關於人類起源的敘述:起初,神說一切都是好的,並讓亞當和夏娃管理上帝創造的伊甸園,但是神警告亞當和夏娃,伊甸園中唯善惡樹上的果子不能吃。然而夏娃由於受到蛇的誘惑沒忍住,就偷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她又摘了一枚遞給亞當,亞當也吃了。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裡,很少到社會上;佛教成為只到寺院膜拜,與家庭與社會沒了關係;佛教變成出家人的專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間佛教」,重視生活、家庭、社會,讓佛教更能平衡發展。「人間佛教」和傳統的佛教一樣,佛是一個,初始的佛教是人間佛教,現在傳統和現代融合,還是人間佛教。《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佛教與政治統治之間是什麼關係?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 佛教:地獄是空還是有,你不知道的真相
    何謂六道:曰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天道和阿修羅道只享受福報,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只享受苦報;唯有人道既能受苦也能享樂,也能分辨何為善惡,所以佛家的觀念,特別重視人生的善惡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因果。那麼地獄到底時空還是有?有人說地獄是宗教家拿來嚇唬人的,我勸大家還是要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指出在家信眾與出家僧眾是相輔相行的,欲要振興佛教,是必使佛教在社會上得到支持和普及,必須「都攝乎正信佛教之在俗士女而後圓滿。」(《佛教正信會緣起》)提出要以佛教的五戒十善作為在家信眾學佛的根本,以使佛教道德深入社會人心,而改善社會風尚。
  • 不信神的共產黨為什麼能團結信教群眾
    共產黨不信神,在指導思想上堅持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包括無神論),與一切唯心論(包括有神論)相對立。但不信神的共產黨,為什麼能把信教群眾團結起來,把他們的意志和力量,與廣大不信教群眾凝聚在一起,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這是因為:共產黨真誠、全面、正確地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佛教七寶-珊瑚的佛教材質寓意講解!
    珊瑚是佛教七寶之一,具有強烈的宗教寓意,佛教徒常用珊瑚製成的神像、佛珠等用來裝飾寺廟和作為布道的禮皿,是參修、禮佛之聖品。資料記載,皇帝祭祀時必須要佩戴珊瑚朝珠,不僅如此,清嘉慶皇帝更是將紅珊瑚鑲嵌在吉服的帶子上,清代王公大臣上朝穿戴的帽頂和朝珠也多用珊瑚做成。長久以後都被人們作為富貴和身份的象徵。2.紅珊瑚自古被視為如來佛的化身,因此人們常把珊瑚做成闢邪的護身符佩掛在身上,以保佑平安。
  • 為什麼耶穌要被釘在十字架?
    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的是:人是上帝依照他自己的榮耀和美德而造的(聖經中說: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象和風格)。因此,最初被造的人是近於完美無缺的,神視人如己出,稱人為兒子(或女兒),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萬物和諧相處。其次,把自我放在伊甸園裡(意為喜樂、歡樂),因為上帝造了好人。神要使人享受祂所造的一切歡樂。
  • 歷史上的今天:《超越善惡》NGC 北美(12-11)
    2003:《超越善惡》《超越善惡(Beyond Good & Evil)》是 Ubisoft 於 2003 年發行的科幻動作大作,今天是它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