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其他的宗教都以神所定的戒條來辨別善惡。既 然佛教徒不信神,那你們又如何分辨對錯?
答:任何出自於貪慾、嗔恨和愚昧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任何使我們遠離涅槃清淨的,都是不好的。任何 發自於施捨、慈悲與智慧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任何引導我們前往涅槃清淨的,都是好的。
在以神為中心的宗教裡,要分辨善與惡,只要跟著 指示做就是了。然而在像佛教這樣一個以人為根本的宗 教裡,要分辨善惡,就必須開發自覺性和自我的了解。這種以理智建立的道德體系比那種出於盲從命令而建立 的道德體系要強得多。
佛教以3個準則分辨善惡:
一、言行的動機二、言行給自己帶來的後果三、言行給他人帶來的後果
如果我的言行是包含善意的動機 (也就是發自於施 舍、慈悲與智慧的),既利益自己 (也就是讓自己更慷 慨、更慈善及更具智慧) 又利益他人 (也就是使他人更慷 慨、更慈善及更具智慧),那麼這些都是善的、好的、道德的。
當然世事有時會不如世人所願。我可能用心善良, 但卻徒勞無功,既不利己也不惠及他人。又或許我用意 不善,但行動卻利益他人。有時,我的善意有利於己, 卻給人帶來煩惱。善意也可能同時帶來善果與惡果。
總而言之,出自於惡意的、不利己的、不利益他人的,都是不好的;而出自於善意的,既利益自己又惠及 他人的,那是就全面的善的!
問:那麼,佛教有道德準則嗎?
答:有的。五戒就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準則。這五 戒就是:
一、不殺生,即不殺害或傷害有生命的生物。
二、不偷竊。
三、不邪淫,即不涉及不正當的性行為。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或食用迷幻藥。
問:不過,有時殺生也是好事吧?比如,殺滅帶病 菌的昆蟲或是要殺害你的人。
答:在這種情況,或許殺生有利於你,但被殺的昆蟲或人又如何呢?他們也像你一樣,希望生存下去。當 你決定殺滅一隻帶病菌的昆蟲時,你的動機或許是善惡參半:既有關懷又有反感。這行為利益了自己,但顯然的不利於被殺的昆蟲。或許,有時殺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卻絕不可能是完善的做法。
問:你們佛教徒就是太過關心螞蟻和小昆蟲!
答:佛教徒所培養的慈悲是一視同仁、無有歧視、 廣納包容的。我們把世界視為一體,一個每個生命與東 西都有其地位與作用的完整合成體,所以我們認為我們 應當小心謹慎,以免破壞了自然界的微妙平衡。
因為人們大肆剝削大自然,榨取其資源,任意踐踏與糟蹋,所以大自然也反擊了。空氣裡有越來越多毒 質,河流受汙染,動植物瀕臨絕種,山林受腐蝕,甚至 連氣候也反常了。
如果人們不是那麼地肆意殺害與毀壞,那麼或許就 不會有如今的情景。我們應當對所有生命多多珍惜及尊 重,這就是第一戒的精神。
問:第二戒是什麼?
答:當我們受這第二戒(即戒偷盜)時,我們承諾 不取不屬於我們的東西。這戒條的本意是在於抑制我們 的貪慾,並要我們尊重他人的財物
問:第三戒是不邪淫,什麼是邪淫或是不正當的性 行為?
答:如果我們以欺詐、感情上的逼迫、或甚至是暴 力來使他人與我們性行為,那就是不正當的。婚外 的性關係也是不正當的。那是因為結婚的時候我們曾承 諾對伴侶忠誠,如果搞上婚外關係的話,那就是背棄 信義與承諾。
性事應該是伴侶彼此之間一種愛意與親暱的表現, 這樣的話,性行為則有助於我們感情上與精神上的健 康。
問:婚前性行為是不是邪淫?
答:如果雙方是基於愛情並且是兩廂情願的,那就 不是。然而,性行為原來的生理功能是為了傳宗接代。 如果未婚的女方懷孕了,那可造成相當多的問題。許多 成熟及深思熟慮的人都認為,還是結了婚後才有比較 妥當。
問:佛教對於節育又有什麼看法?
答:一些宗教認為任何不是為了生育的性行為都 是不對的,因此也認為節育是不對的。佛教則坦誠地接 受,行為除了是為了生育之外,也有可能是為了娛樂, 或是表現兩人之間的愛情與關懷。佛教對所有的節育方法都能接受的。甚至說,在 面臨世界人口爆滿的情況下,節育是個良策。
問:第四戒不許妄語,在生活中我們怎麼可能不說 謊?
答:如果說我們不說謊就真的無法在這社會生活或 是做生意的話,那我們應當改善如此震驚的腐化現象! 真正的佛教徒是以真誠老實的態度,努力以實際行動來 改善這種局面的人。
問:如果你看到一個驚慌的人跑過,之後又有一個 兇悍的人持著刀追來,問你是否看到之前的那個人,那 你會誠實還是說謊?
答:如果我有充分理由相信第二個人有意傷害第一 個人,身為一個明智的佛教徒,我將毫不猶豫地說謊。 我們之前說過,事情的善惡要看動機是善是惡。說謊固 然不好,但是救人的動機卻是更加殊勝。如果撒謊、喝 酒或是偷盜能救一個人的性命,那我就應該做。破了 戒,我可嘗試彌補,但人死了卻永遠不能復生。話雖如 此,我們不能以此為藉口隨便破戒。戒律是應當謹慎盡 心地修持,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破戒。
問:第五戒說我們不應飲酒和食用迷幻藥,為甚 麼?
答:人們喝酒不是因為酒的味道好。他們獨自酌 酒是為了消除煩憂,在交際場合喝酒一般是為了迎合場 面。即使是小量的酒精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智和意識。 大量飲酒更可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佛教徒說,破了這 戒,你就會接下去破所有其他的戒律!
問:只喝那麼一點點不算破戒吧?這只是一件小 事!
答:是的,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你連小事都無 法修持,那你的信念和毅力並不堅強吧!不是嗎?
問:抽菸違反第五戒嗎?
答:抽菸對身體健康肯定是不好的,但對心智並沒 有什麼影響。一個人可以抽菸,但仍然保持清醒、自覺 和自主。所以抽菸雖然有害健康,但並不是破戒。
問:五戒是消極的。它只告誡不應做的事,卻不提 應該做的。
答:五戒是佛教徒的道德的根本,但並不是所有的 道德準則。我們先認清什麼是不好的言行,再來努力避 免犯錯。這就是五戒的用意。當我們能制止犯錯時,我 們再竭力行善。
就以戒妄語來說,佛陀告訴我們應該先自我約束不 說謊,之後,我們再培養自己說話誠實、文雅、有禮、 適時。
「捨去妄語,他成為一個誠實、可靠、可信賴 的人,他不會瞞騙世界。捨去兩舌,他不在此 搬弄那邊聽到的話,他不搬弄是非以離間他 人。他調解分歧的人們,拉近朋友的感情。人 們之間的和諧使他快樂,使他歡愉,是他所 愛,是他說話的目的。捨去惡口,他說的話無 過患、悅耳、合宜、直入人心、文雅並受眾人 樂愛。捨去綺語,他說話適時、說話正確、說 話直接、說有關佛法或是戒律的事物。他說的 話,值得珍惜、時機恰當、合情合理、意義分 明及一語中的。」 《中部》卷一,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