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苦,賣蜜難,心累!找一禪師點化,結果他的答案讓我更彷徨了

2021-01-19 蜜方蜂蜜

這幾天感覺心很累,堵得慌,有人介紹我去寺廟燒香,向禪師指教一下。

我燒了香,感覺去問禪師:禪師,我是養蜂的,最近總感覺心很累,堵得慌。

怕蜂生病怕蜂逃,蜂養好了,又怕天氣不好沒蜜採,

遇上好天氣了,好不容易收點蜜,賣貴了沒人要,賣便宜了,別人說是假蜜……我該怎麼辦?

禪師右手捂左胸,不語。我追問大師「:您是說不要抱怨,要問心無愧就好?」

禪師搖了搖頭,突然把手向我一欄,說:「你離我遠點,我出家以前也是養蜂的!今天聽你又說這些,讓我回憶起過去,心堵得慌!要不你也出家算了。」

聽了禪師的答案,我心中更彷徨了……

故事看了之後,你是不是覺得很好笑?沒錯,這個故事是有點搞笑,並且它是虛構的。但是養蜂人說的事情,都是真的。

養蜂人所經歷的苦,不僅僅只是體力和技術上的苦,還要經受買家的種種質疑,甚至把人性都看了個遍!

現在來看看養蜂人都曾經歷過什麼樣的故事吧!

故事一:

有一個朋友買了一瓶荊條蜜,荊條蜜結晶不難。她買了之後就一直放在冰箱裡,並且當時天氣變冷了,荊條蜜很快也就結晶了。

這個客戶對我的蜂蜜是放心的,但偏偏這個時候她身邊有一個同事,一個經常喝「蜂蜜」的同事,買的都是超市裡十幾元一斤的蜂蜜。

看到這個客戶結晶的荊條蜜之後,就說:「你這個蜂蜜是摻了白糖吧,竟然有沉澱。還這麼貴,別喝了,你肯定是被騙了。我喝了那麼多年的蜂蜜,從沒見過結晶的。」

我真是無語了,估計是自己喝了多年的假蜜還不自知吧!結晶本來就是蜂蜜特有的現象,怎麼就變成了摻白糖了呢?

故事二:

同樣是荊條蜜,有個女士也經常跟我買,不過她不僅喝蜂蜜,還用蜂蜜來護膚等等。所以一瓶蜂蜜,她經常很快就用完了。

大家都知道,荊條蜜是夏天採的,天氣熱,不放冰箱,不可能結晶。但是女士她喝得又很快,沒等冬天就喝完了。

有天,她突然來問:「為什麼買你的荊條蜜,從來沒見過結晶呢?」

她還說,她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如果蜂蜜不結晶,就是假蜜。

我只能告訴她,你喝的太快了,蜂蜜結晶是需要時間的。夏天溫度高,蜂蜜不容易結晶,下次你放冰箱,肯定結晶。

還有,隨便用結晶去判斷蜂蜜的真假是不對的。萬一就像這位女士一樣,明明是真蜜,只是還沒達到結晶的條件,你就說它是假蜂蜜,這不是冤枉了嗎?

所以說啊,養蜂累,是真的累,不僅幹活累,人心也很累。遇到客戶還要不停地解釋。人家願意聽還好,如果不願意聽,還出去說你壞話,讓你的蜂蜜更加賣不出去,簡直氣死人!

養蜂苦,賣蜜難!難道我真的需要像禪師說的:出家?

相關焦點

  • 佛教故事之悟達禪師
    悟達知玄禪師還是雲水僧時,有一天途經京師,看到一位西域異僧身患惡疾,無人理睬,於是就耐心地為他擦洗敷藥,並照顧他的疾病。病僧癒後,就對悟達禪師說:「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面找我!」
  • 禪師竟然用佛像燒火取暖!別人問他原因,禪師的回答亮了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丹霞天然,是一名禪師,丹霞最初是一個讀書人,他最初是要考取功名的,中途遇到一個禪客,與之交流之後,便決定踏上求佛之路。丹霞來到馬祖道一禪師面前,馬祖道一看出來他不是一個尋常的人,就對他說他的師傅是希遷。經過尋找,他終於找到了希遷,可是希遷卻讓給他先當一名燒飯工。
  • Facebook浙大高材生自殺:人生需要優秀,更需要彷徨
    工作繁重不說,Qin Chen的美國綠卡也遲遲沒有拿到,一大家子人又都跟著他的籤證到了美國,他一個人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承受了不小的壓力。上半年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的大哥蘇明哲,那些在美國所遭受的困境,也許就是Qin Chen的寫照。Qin Chen也許也像蘇明哲一樣想過:「我從一個小地方,一步步努力到現在,我是不會被輕易淘汰的。」
  • 最美的禪師:我子天然,前無古人
    究其原因,丹霞天然與別個從小出家、嚴持戒律的衲子不同,他是少習儒墨、業洞九經,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的,然則更與累代習儒的龐蘊居士為友,自然見多識廣、見解超群,戲論地說,丹霞天然智慧早開,發揮的空間更大。丹霞受禪客指點丟下科舉考試去江西馬祖道一處參加"選佛「。
  • 養蜂的人兒,趕花的故事,蜂農是這樣趕花採蜜的!
    養蜂是一個職業,一個走遍中國的職業,既有旅行的快樂,也有生活的艱辛,本文就來介紹3個養蜂故事,和大家一起來體會其中的苦與樂。蜂農一、小軒的養蜂父母,艱辛而又甜蜜的養蜂生活小軒的父母是瀘縣的農民,他們不種地、不放牧、他們以養蜜蜂為生計,春天來到了,他們就開始離家遠行,租來了十幾米長的卡車來運送蜂箱和生活必需品,就像吉普賽人一樣,他們開始了遊歷中國的旅程
  • 唐代高僧丹霞禪師:抱美女過河,燒木佛取暖
    那一年他去長安趕考,住在路邊的一家旅店裡,同房而住的是一位和尚模樣的禪僧,同住一屋便是有緣,於是兩個人聊了起來。禪僧問他:「你這是要去哪裡啊?」丹霞說道:「我打算去考官。」那禪僧又說:「考官不如考佛。」
  • 西遊中神秘大仙烏巢禪師
    而烏巢禪師在唐三藏詢問去西天的路程情況時,卻通過簡略的語言,即「道路不難行,試聽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來摩耳巖,側著腳蹤步。仔細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靈滿國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蒼狼為主簿。獅象盡稱王,虎豹皆作御。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多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
  • 人生有三苦,熬過便幸福!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過多;人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有個小孩把手伸進瓶子裡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於是用力抓了一大把,結果手卻被瓶口卡住了,怎麼也拿不出來,小孩急得直哭。 佛陀聞聲而來,說:「看,你既不願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來,還是知足一點吧!
  • 學學趙州禪師:吃茶去
    孩子上高中那會兒,我過得很失意。當然,現在想來,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那時卻不這樣想。孩子他爸總是在外奔波,在家的時日屈指可數,我怨他對家庭的漠不關心,時常對他橫加指責。對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的責任,又全壓在我一個人的身上,叫人喘不過氣來。
  • 揭秘:五臺山與神英,無名等幾位禪師的淵源
    那一次他走到東臺時,見到一位老人懷裡抱著一團雪打坐,就上前問道:"文殊在什麼地方?"老人說:"你問這有什麼用?"法雲說:"我生得笨,求他開示。"老人說:"這與你的前生有關,你還是不要找他了。"法雲聽了這話,真是痛苦極了,更堅定了他尋求文殊菩薩的信心,於是又不顧一切地向北臺頂攀登,冷不丁被一股風雪撲倒在 地。朦朧中,法雲眼前又出現了那位老人,只見老人對他說:"你還是找文殊嗎?"
  • 禪師說參禪是為了入地獄,眾人迷惑不解,真相讓眾居士汗顏
    禪師說參禪是為了入地獄,眾人迷惑不解,真相讓眾居士汗顏 | 文 青衫文齋看話頭,是一種禪修方法,是禪師們參禪、接引的常用手段,通過看話頭的方式,來實現明心見性,得到大徹大悟的結果。從字面上看,答案應該是指禪宗始祖達摩自西天來到中土的目的,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類似「庭前柏子樹」一類無意義語句,這樣才能說明禪宗傳法不需要立文字,也不需要各種繁複艱難的修持,只要自己截斷常識頓悟就好了。因此,禪師們總愛以話頭的形式,來觸發參禪者的靈性,使愚迷者覺悟。
  • 禪師72歲生日難言快樂 三角進攻成就他也傷害他
    離開NBA的日子,雲淡風輕,但對於這位大半輩子都和NBA聯繫在一起的老人而言,或許心頭也會掠過一絲落寞。  他是NBA歷史上獲得總冠軍戒指最多的人,球員時期2枚,教練時期11枚,總計13枚戒指代表著他的輝煌。他也是最近幾年被罵得最慘的籃球運營總裁,屢出昏招,和球員關係鬧僵,最終被尼克斯老闆炒了魷魚。
  • 李競 彷徨與掙脫,雙子座建築師的15年
    對李競來說,彷徨期也是他的成長期,每一次的彷徨都讓他停下來重新思考,使自己在邁出下一步時能看到全新的風景。如今歷經彷徨,李競的故事,連同他的設計一起變得愈發清晰。因為設計院有比較好的機會,李競做了幾個自己覺得很值得的項目,「一座商業街,一座學校,一座幼兒園和一座辦公樓以及一處景觀設計。」而他選擇這些項目有著自己的打算:「對於設計院來說這些都不算是掙錢的項目,所以我只要把業主搞定就可以自由發揮了。」 他在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工作了五年,大概在零五年的時候離職,第一次的彷徨期就在李競的精細規劃之下來臨了。
  • 丹霞天然禪師打破學禪者心中的執著
    丹霞天然禪師接著主持的問話回答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責備我呢?」於是他後來拜師從青原行思禪師。以此看來,他和青原行思既是師兄弟又是師徒關係。後來在青原處得法後,到南嶽寺東邊結庵於石臺七,世人稱為「石頭和尚」。
  • 試聽:姜徵 - 找不著北
    《找不著北》,一首透著淡淡的迷惘,但又無怨無悔的傷感情歌。來自東北的歌手——姜徵。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有著頗為不凡的經歷與人生。為了音樂,他可謂是吃盡了苦頭,他先後做過服務員、酒吧歌手等工作。現在,他同樣還在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但他的生活和之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包括舞臺和音樂路線等。
  • 苦行第一僧「趙州禪師」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句話的來源就是「趙州禪師」。在佛教的發展歷史之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意的群體,那就是「苦行僧」,他們不怕風吹雨淋,常年行走於各條大道,以一顆虔誠之心,朝拜各大名山古寺。那麼今天就來說一說,近代第一苦行僧「趙州禪師」。
  • 找工作幾個月,沒技術沒能力,也沒愛好,不知道做什麼
    「找工作幾個月,沒技術沒能力,也沒興趣愛好,不知道做什麼。怎麼辦?」這是網上一個熱門問題。原話是這樣說的:「去年畢業的文秘專業,本身沒什麼技術性的專業,又加上有點內向,文員基本不找,後來找了個新媒體運營,混混沌沌地做了幾個月,學了一點皮毛,8月辭職了。
  • 他養蜂,咋還隨身攜帶光伏發電板……
    近段時間,在江南街道龍山社區一公路邊,有一頂帳蓬、一排蜂箱,還擺放著一板12伏的光伏發電板養蜂的叫陳志會,是晏家街道牛心山社區居民。陳志會與老伴一起養蜂10年,現有70桶蜜蜂。伴隨著花開花謝,他們轉場至涪陵、豐都、延安等地。每年養蜂純收入4萬餘元,過上了小康生活。陳志會說,是光伏發電讓他養蜂更順利,生活更幸福。以前,夜間照明用電瓶燈,需要經常充電。然而,養蜂的地方一般在山區,充電十分不便。
  • 萊西祖孫三代養蜂人 160餘畝養殖區釀造「甜蜜事業」
    「養蜂也是看天吃飯,我們最怕惡劣的天氣。」王建和說,一旦到了陰雨或者颳風的天氣,蜜蜂就找不到蜜可採。王建和說道,養殖基地建成後,他結束了「流浪」的生活。「可以說我幹這一行30多年,從來沒有賣過一滴假蜂蜜。」王建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