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體穴位的基本常識
穴位、經絡是經典的傳統文化之一,許多具有道醫情結和武術情結的人對它都有極深的印象和好感。人體有340個穴位,穴位與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穴位按摩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
但是,普通百姓真正了解穴位的並不太多。在自我健康意識越來越凸顯的今天,進行自我穴位按摩或給家人保健按摩非常有必要,也是一個健康好習慣的形成。
中醫認為:
1、麻
表明氣能過來,而血過不來。
2、木
麻得厲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了。
3、酸
表明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
4、脹
表明氣很足,此類人是愛生氣的體質,若體內的氣出不去就估脹。
5、痛
單純性的痛則是因為有血淤。
6、癢
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傷口癒合的時候都會發癢。但這與全身發癢不同。
二、七大穴位功效詳解,高清配圖
一、四白
【位置】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體會】治近視眼:用1.5寸針先直刺入皮下,再將針身放平,沿皮向內眼角方向刺,有酸脹感時加大捻轉力度,使眼流淚時出針。
二、地倉
【位置】在面部,口角外側,口角旁開0.4寸,上直對瞳孔。
【心法】主治偏風口眼歪斜,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能閉,唇緩不收,飲食難進,失音不語,眼睛動,昏夜無見等證。刺3分,留5呼,灸7壯,或27壯,重者77壯俱可。
【體會】
夜眠流口水:向頰車方向斜刺,得氣後出針。
面癱:向頰車方向用2寸針平刺、使局部酸脹。
三、頰車
【位置】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左右各一。
【心法】治落頰風、落頰風者,下頰脫落也。剌3分,灸3壯,炷如小麥:
【體會】治面癱:向地倉方向平刺,使面部酸脹。
四、天樞
【位置】臍中旁開2寸。
【心法】主治內傷脾胃,赤白痢疾,脾瀉及臍腹鼓脹,癥瘕等證,針5分,留7呼,灸5壯。
【體會】 胃腸病主要穴:直刺,使酸脹感向下放散,留針30分鐘,5分鐘行針1次。
五、水道
【位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體會】左側水道穴治便秘:直刺使針下酸脹,留針30分鐘,或強刺後出針。
六、梁丘
【位置】在股前區,髕底上2寸,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
【體會】急性胃疼時,此處多敏感,有壓痛,針之胃疼可止。針感:局部酸脹。
七、足三裡
【位置】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心法】 治中風,中溼,諸虛,耳聾,上牙疼,水腫,心腹鼓脹,噎膈哮喘,寒溼腳氣,上、中、下三部痺痛等證,以及胸脅疼痛,腹弱虛損,小腸氣痛,水氣,蠱毒,鬼擊諸證,悉宜針灸。針5分,留7呼,灸3壯。
小兒忌灸,恐眼目不明,惟30歲以外方可灸之,令眼日光明也。
【體會】
胃痛和洩瀉:直刺以得氣後強刺激,讓患者深呼吸。
膝關節痛:直刺1~1.5寸,使電麻感至足。
鼻孔乾燥:艾條灸20~30分鐘。
貧血:直刺、得氣後強刺激出針。
三、實用穴位,人人都能用得到,超通俗介紹,一看就懂
1、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
2、咳喘穴——中府
3、十宣穴——中暑穴急救穴
十宣穴是經外奇穴,中暑馬上按十宣穴能急救。
4、過敏性鼻炎穴——迎香
5、夜間咳嗽穴——魚際
6、補氣穴——經渠
7、白髮穴——浮白
8、暈車穴——關衝
9、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10、化痰穴——豐隆
11、 抽筋、扭筋穴— —陽陵泉
12、蕁麻疹穴——風池
13、鼻出血穴——內庭
14、腰背痛穴——委中
15、痛經穴——蠡(lǐ)溝
16、口腔潰瘍穴——行間
17、肌肉萎縮穴——大都
18、痛風穴——築賓
19、光明穴——老花眼
20、極泉穴——心臟補血穴、抑鬱穴
21、雲門穴——冠心病
22、頰車口——面癱、口歪眼歪
23、外關穴——落枕、偏頭痛
24、天柱——頸椎酸痛
25、承漿穴——水腫馬上按承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