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火星|美60年來持續創下「探火之最」

2020-07-25 參考消息

從上世紀60年代起,人類開啟了對火星的探險之旅。目前,多國火星探測計劃已陸續拉開帷幕。

美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火星探測計劃。1962年至1973年間,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先後設計和建造了10枚「水手」號探測器,旨在探索太陽系深處,包括首次造訪火星、金星、水星等。1964年,美國先後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水手3號」和「水手4號」。「水手3號」於11月5日發射升空,是美國發射的首枚火星探測器,原計劃飛越火星以獲取火星表面的照片,但由於太陽能電池板未能展開而無法正常工作,任務失敗。11月28日發射升空的「水手4號」是首個成功飛越火星並發回探測數據的探測器。它回傳了第一批火星表面照片,使人們看到一個充滿隕石坑、環形山的沉寂世界。1971年5月發射的「水手9號」,把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帶入了環繞探測階段。這是人類第一枚成功進入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器。

此後,火星探測進入了暫時的沉寂。直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重新掀起了探測火星的熱潮。

1996年11月發射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探測器,次年進入環火星軌道,以繞飛火星的方式進行探測。在長達9年的火星歲月裡,這枚探測器取得諸多令人驚嘆的科學成就。它用雷射高度計獲取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全部火星地形數據,至今仍是各種科學探測和研究的重要參考。

1996年12月,「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發射升空,次年7月降落在火星表面,其攜帶的「旅居者」號火星車是人類成功登陸火星的第一輛火星車。「旅居者」號在火星上的行駛距離雖然只有100多米,但意義卻可比肩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腳印。它傳回了大量關於火星表面的數據,為人類研究火星提供了重要資料。

進入21世紀後,美國於2001年成功發射了「火星奧德賽」探測器,首次發現火星地表下面存在水冰,這預示著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火星奧德賽」至今仍在進行科學探測並為火星上的著陸任務提供通訊中繼,是目前火星探測器裡「服役期」最長的一個。

2003年,美國第二代「雙胞胎」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相繼成功發射。與第一代火星車相比,第二代火星車性能大大增強,實現了對火星較大範圍的移動勘測。「勇氣」號和「機遇」號發現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水的證據,也讓科學家們獲取了對火星歷史上水文活動的詳細資料。

兩年後入軌的美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是當今全球最先進、最大的火星軌道器。它探測到的火星水資源分布信息,能夠為未來登陸火星的太空人提供幫助。

2018年11月,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艾利希平原成功著陸,執行人類首次探究火星「內心深處」的任務,它攜帶的主要儀器有地震測量儀、溫度測量裝置以及「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用於探究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以及火星內部溫度、「火星震」活動等情況。

本月30日,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將發射升空,攜首架火星直升機「機智」號一同前往火星。按計劃,「毅力」號將於2021年2月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著陸,任務包括尋找可能在火星上存在過的生命跡象,探索火星的氣候和地質特徵等。

「毅力」號將是美國造訪火星表面的第9個探測器,也是首個將從火星採集樣本並帶回地球的探測器,將為人類未來登陸和探索火星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 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
    2020年美、阿、中三國火星探測任務示意圖。國家航天局供圖幾乎是前後腳,7月20日凌晨,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3天後,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成功飛天。而幾天後,美國「毅力號」探測器也將奔向火星。這個夏天,探測器「扎堆兒」奔向火星已成定局。
  • 探火要邁幾道坎?——盤點中國首次火星探測5道難關
    火星探測並非易事。在奔向火星的圓夢之旅上,天問一號探測器將面臨哪些難點和風險?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盤點探火路上的溝溝坎坎。第一道難關:任務起點高,技術跨度大截至2020年6月底,世界各國先後進行40多次火星探測活動,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五成左右。由此可見,火星探測任務本身風險較高。
  • 探火之路不簡單——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美國火星車也上路了 多國「探火」將同臺競技
    作為太陽系內與地球最為相似且距離相對適中的星球,人類對火星的嚮往早已有之。2020年7月,人類對火星的探索,似乎異常忙碌。幾乎前後腳,繼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當地時間7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毅力」號火星車也開啟了「奔火」之旅。
  • 航天六院3000N主發動機深空機動點火 助推天問一號精準奔向火星
    月9日23時,由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3000N主發動機,在距離地球2940萬公裡的浩渺太空,圓滿完成480秒點火工作,順利實現天問一號探測器深空機動,助推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更加精準地奔向火星。
  • 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述評:「天問」探火,解惑「熒惑」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天問」探火 解惑「熒惑」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中午從南海邊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啟程,奔向宇宙「星辰大海」中的火星,中國行星探測也由此邁出第一步。火星由於其肉眼可見的火紅顏色以及不斷變化的亮度和位置,在中國古代稱之為「熒惑」,被視為戰星、兇星。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之路怎麼走?中間還得闖幾關?
    ,八院研製團隊將裝有長焦鏡頭的導航敏感器當作一隻「千裡眼」,它最遠可在1000萬公裡的距離識別火星。2020年7月底,天問一號就已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當前,該探測器的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彎道超車」「趕美超蘇」?警惕那些「捧殺」聲音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現場。郭文彬/攝毫不意外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再一次讓中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這場2020年最受期待的中國航天大戲拉開帷幕,迎來國內外鋪天蓋地的報導,這其中不乏溢美之詞,甚至有捧殺之論。面對這些,我們在歡呼興奮之餘,還要多一分清醒。
  • 中國火星飛船初露真容,探火年越來越近
    似乎在提醒我們,2020火星年越來越近,探火年味兒越來越濃。 有望實現「繞、落、巡」一步到位,也就是一次探火任務要完成三步部署:火星軌道探測器、火星著陸器、火星車。一切順利的話,這將是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的創舉。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新華時評|探火因窮理而不凡
    今天,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向著浩瀚蒼穹出徵了!儘管7個月、最遠4億公裡的長途布滿荊棘,但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對未知的渴求。人類文明屢因斷惑而進步,天問探火將因窮理而不凡。孔孟之道,首求斷惑。然欲斷惑,則必先證得大宇宙之唯一真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華夏祖先就曾提出有關火星的猜想,而後,幾乎歷代王朝都設有專司天象的官方機構。
  • 從登月到探火,人類將以月球為中繼站前往火星?
    巨大沙塵暴是火星大氣中獨有的現象,幾乎在每個火星年裡都要發生一次,最大可達地球12級颱風的幾倍,而且一旦刮起來可持續3個多月。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一樣,都是一個恆星月(27日7時43分11秒),所以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背向地球的一面永遠看不見。而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即火星上的一天幾乎和地球上的一樣長。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即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 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為何要「去火星」?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這些成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火星可否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
  • 探火路上要邁過哪些坎兒
    那麼,在奔向火星的圓夢之旅上,「天問一號」究竟面臨哪些難點和風險點呢?讓我們來細細盤點一下這些溝溝坎坎吧。第一道難關:任務起點高,技術跨度大截至2020年6月底,世界各國舉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但任務成功率只有50%左右。由此可見,火星探測任務本身固有的風險非常大。
  • 各國曲折探火路執著為哪般 21世紀將屬於火星
    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了人類的航天時代。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各國已經累計執行了43次火星探測任務。其中成功和部分成功有19次,成功率大約44%。大國爭霸:美蘇悲喜兩重天上世紀的美蘇大國爭霸在火星探測上也同樣激烈上演著,但在這中間卻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任務火星探測器加速到超過11.2千米/秒的速度,之後完成分離,直接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離軌著陸段、中繼通信段及科學探測段,飛行超過4億千米,預計2020年2月份最終抵達火星並開展科學探測任務。
  • 火星,我們來了!
    (資料圖片)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人類為什麼要向火星進軍?探索火星將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火星是否真的會成為地球之外的另一個人類家園?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拉開了帷幕。日月安屬?
  • 全球迎來「探火季」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這些成為火星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火星可否改造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只有這些重大科學問題被一一解答,我們才能清晰地思考地球和人類自身的未來。」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曾這樣評價火星探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