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奇妙的「社交網絡」

2020-11-25 四川日報

  •   海洋微生物來自海洋環境,其正常生長需要海水。圖為海南三亞蜈支洲島海域海洋牧場內生長的珊瑚。  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在國家海洋博物館展示的海洋生物標本,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也寄身在魚類身上。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一些壞的微生物在鳥類身上無處不在。上海動物園在每年春秋兩季給園內170多種、2600多隻鳥類進行體內外用藥、接種疫苗,採取多種方式「防疫」。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攝


        

    科學前沿
    老前輩
    ●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出現在地球上
    無處不在
    ●上至幾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海,熱達300℃的溫泉,冷至零下80℃的寒極,都有微生物存在
    社會關係
    ●數十億年中,微生物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它們不僅僅是「分解者」,還影響到溫室氣體、綠色生產以及人體健康的方方面面

      不久前,浙江大學徐建明教授團隊在《微生物組》雜誌上發表論文,通過分析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大數據,進一步發掘全球微生物的「社會關係」。浙大科研人員從地球微生物組計劃的大數據著手,構建起一套統計模型,進而「篩出」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
    □朱涵

    微生物圈「奇遇記」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這是物種間的食物網。在微生物群落中,也有類似的網絡,不同微生物間存在著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形式。
      「在過去,科研人員常常在微觀尺度挖掘微生物的具體特性,但有時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徐建明說,這就像是人類社會,除了知道一個個的人叫什麼名字,還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了解社會關係的全貌。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遊生物……這是物種間的食物網。在微生物群落中,也有類似的網絡,不同微生物間存在著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形式。
      浙大研究團隊綜合分析土壤、植物、動物、水體等全球多種生存環境中的微生物組數據,採用了來自14個環境中的2.3萬多個樣本,分八大模塊構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網絡。乍看之下,整個網絡圖就像分子結構模型,不同的是,網絡內部各模塊之間縱橫交織,連接更為複雜。
      通過這張網絡,研究人員發現,土壤微生物組與動物體表、動物腸道和淡水微生物組有密切關係,植物、動物體表的微生物是連接兩組微生物網絡的「橋梁」。而由於人類活動範圍大,人類的皮膚微生物組可能對地球微生物遷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社會關係網絡的相似性,反映了微生物交流的強度。比如土壤微生物和淡水微生物的『親緣關係』和『日常交往』,比土壤微生物和鹹水微生物要緊密和頻繁,這很大程度上在於水的循環作用和影響。」徐建明說。

    世界上最柔弱的生物
      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是微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關鍵。就像《愛麗絲奇遇記》中紅皇后所說的:「你必須盡力不停地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這樣的關係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但我們有時候搞不清楚這些關係最早是如何形成的。」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馬斌研究員說,所有的微生物是相互關聯的,無法割裂。通過微生物社會關係網絡,我們對微生物的關係看得更清,也為進一步理解微生物之間的運行機制提供了前提。
      這些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是微生物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關鍵。美國芝加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範瓦倫認為,這就像《愛麗絲奇遇記》中紅皇后所說的:「你必須盡力不停地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在進化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比如原綠球藻屬細菌,它們數量龐大,卻幾乎是世界上最柔弱的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這些細菌顯示出一副「成功人士」的樣子——它們慢慢地失去了分解過氧化氫等有毒物質的能力,完全依賴別的生物替自己做這些「粗活」。
      進一步認識微生物、了解微生物,讓微生物為我所用,這是浙大團隊著手繪製微生物社會關係圖譜的初衷。「微生物群落是典型的複雜系統,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控制。要實現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向調控,就要找出關鍵控制因子。」馬斌說,通過分析微生物社會網絡,可以找出關鍵控制節點,通過大數據建立關係模型,有望找到對微生物定向調控的方法。

    釐清微生物複雜關係
      用微生物製酒、醬油、醋等已有很長的歷史,但相對於千姿百態的微生物世界,我們的了解還很有限。
      中國人用微生物製酒、醬油、醋等已有很長的歷史,但將微生物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隨著科研實力的提升、科技手段的進步,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和研究也有了長足進步。但相對於千姿百態的微生物世界,我們的了解還很有限。
      徐建明認為,釐清不同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的複雜交互關係,還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超過95%的微生物無法人工培養,無法一一甄別;二是上萬種微生物之間存在幾億對相互關係,這樣的海量數據,根本無法通過傳統的實驗開展研究。「由於環境中絕大部分微生物類群都是未培養類群,因此我們的研究是從複雜系統的角度整體分析共存網絡,而不是對具體微生物類群進行分析。」徐建明說。
      2010年,美國阿貢實驗室的傑克·吉爾伯特教授啟動了地球微生物組計劃,其最終目標是鑑定世界各地的20萬個微生物樣本,以生成一份詳細的目錄。地球微生物組計劃的第一階段成果已於2017年在《自然》雜誌發表。研究人員按照由採樣到數據分析各流程的統一標準,建立包含2.7751萬個高質量細菌和古菌群落的資料庫,並利用這些樣本,鑑定出大約30萬條獨特的微生物基因序列,其中絕大多數無法在原有資料庫中找到。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基因測序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但由於缺乏標準化的分析方法,常用分析框架也存在缺陷,微生物組的研究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地球微生物組計劃的第二階段研究也已開始,研究人員將基於生物環境中全部微生物遺傳物質的總和,建立統一標準流程,構建地球宏基因組參考數據。「這項工作體現了全球生物界的通力合作,為深入研究未知環境的微生物組構成提供了數據基礎和參考依據。」徐建明說。

    延伸閱讀
    整個宇宙遍布著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的微生物
    地球生命或源於全宇宙微生物入侵
      《微生物學前沿》雜誌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些暴露在國際空間站外的細菌存活了3年多,這一發現支持了所謂的「泛種論」,即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於全宇宙的微生物入侵的假說。
      據埃菲社華盛頓報導,這一名為「蒲公英」的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東京藥科大學教授山岸昭彥表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是人類最大的謎團。科學家對這一問題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生命非常稀有,在宇宙中只發生過一次,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生命可以在每個合適的星球上發生。」
      他指出:「如果泛種論成為可能,生命必定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得多。」
      報導稱,這項研究的想法是,整個宇宙遍布著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的微生物,它們會在找到合適的環境時生長。
      山岸昭彥領導的一項實驗在2018年利用一架飛機和科研氣球測試了大氣中微生物的存在,發現了漂浮在海拔1.2萬米以上的迪諾球菌(Deinococcal)。
      已知這些細菌形成的菌落可以達到超過一毫米的長度,並且對紫外線和其他環境因素具有抵抗力,因此科學家們想知道它們是否能夠在外太空中停留足夠長的時間,甚至進行星際傳播。
      為了尋找答案,日本研究團隊將成團乾燥的迪諾球菌樣本放置在國際空間站外裸露的板上。這些不同厚度的樣本在太空中放置了一年、兩年或三年。
      報導稱,先前的實驗已經表明,如果細菌被巖層包裹,它們可以在太空中長期生存,而此次是關於細菌以團塊或團簇形式在太空中生存的可能性的首次研究。
      3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厚度超過0.5毫米的星團在太空條件下部分倖存,並觀察到表面細菌死亡後會形成了一層保護層,以確保其他「殖民者」的倖存。
      隨後,研究人員使用了暴露一年、兩年和三年的細菌的生存數據,並推算出一個厚度超過0.5毫米的星團在國際空間站實驗室外可以存活15至45年。

    □相關連結
    地球微生物組計劃
    ●第一階段成果
      建立包含2.7751萬個高質量細菌和古菌群落的資料庫
      鑑定出大約30萬條獨特的微生物基因序列
    ●第二階段研究
      基於生物環境中全部微生物遺傳物質的總和
      建立統一標準流程,構建地球宏基因組參考數據
    ●計劃最終目標
      鑑定世界各地的20萬個微生物樣本,以生成一份詳細的目錄

    □同步播報
    科學家「復活」1億年前海底微生物
    □袁原
      近日,日本研究人員在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休眠超過1億年的微生物,在實驗室培養後成功「復活」它們。
      據路透社報導,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研究人員在南太平洋5700米水深處海底鑽探74.5米提取粘土樣本,發現10個種群和亞群的細菌。他們在出版的英國雜誌《自然·通訊》發表研究報告,說這些細菌過去約1億年在海底處於休眠狀態,可能是地球目前已知最老生物體。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棲身之處幾乎一直沒有養分,這些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99%都生存下來。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地球微生物研究人員諸野由己在實驗室培養這些微生物557天,為它們提供氨、醋酸鹽和胺基酸等碳、氮「食物」。這些微生物竟然開始「進食」、生長、繁殖,並顯示出多種新陳代謝活動。
      這些微生物生存需要氧氣。研究人員說,如果海底沉積物以每100萬年堆積1米至2米深的速度形成,那麼其中可能殘存氧氣,使這些微生物得以存活。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簡單的生物體。它們有些能在高級生物無法生存的極端環境存活。諸野由己說,研究顯示,地球上最簡單的生物結構「沒有壽命的概念」。
      本組稿件均據新華社

  • 相關焦點

    • 半月談|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
      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半月談記者 朱涵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出現在地球上。上至幾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海,熱達攝氏300℃的溫泉,冷至零下80℃的寒極,都有微生物存在。數十億年中,微生物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
    • 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
      在微生物群落中,也有類似的網絡,不同微生物間存在著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形式。浙大科研人員從地球微生物組計劃的大數據著手,構建起一套統計模型,進而「篩出」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研究團隊綜合分析土壤、植物、動物、水體等全球多種生存環境中的微生物組數據,採用了來自14個環境中的2.3萬多個樣本,分八大模塊構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網絡。
    • 浙江公務員時政熱點: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
      如果把地球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出現在地球上。  上至幾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海,熱達攝氏300℃的溫泉,冷至零下80℃的寒極,都有微生物存在。數十億年中,微生物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它們不僅僅是「分解者」,還影響到溫室氣體、綠色生產以及人體健康的方方面面。
    • 土壤微生物的奇妙「食譜」
      土壤微生物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就跟隨土壤微生物界的導遊來看看土壤微生物們的生活方式吧!朋友們好,我是土壤微生物界的導遊X菌,現在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們土壤微生物的生活。和人類一樣,為了生存,同時也為了保持健康的身體,我們就必須不斷的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所需的各種食物,從中獲得各種原料和能量,以便合成新的細胞和物質。
    • 奇妙的土壤微生物
      與以上幾種菌類不同的是,它更適於在鹼性環境下發揮作用,一般說來,酸性的土壤中多以放線菌和黴菌起作用,鹼性土壤中就主要靠這些藻類微生物來維持輔助作用了。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及調節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較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
    • 吳世忠:對社交網絡發展與治理的思考
      深入研究社交網絡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優化和完善我們的政策,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網際網路管理和網絡空間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社交網絡發展態勢迅猛 社交網絡全球普及,亞太地區增長最快。2013年,全球社交網絡用戶數量將達到16億。美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主要國家普及率已超過40%。全球增長動力轉移至亞太地區。
    • 禪與社交網絡維修藝術(完整版)
      但深挖下去似乎還有疑問:為什麼一些大的社交網絡突然消散,或者輸給新生的小網絡?為什麼工具體驗極好的小網絡最終無法吸引到足夠多用戶,而看似沒實際用處的卻可以?為什麼有些社交網絡在用戶激增時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感?
    • 王元卓|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
      移動互聯高速發展,在線社交網絡成為最大的社交載體。社交網絡用戶暴增,海量數據產生,背後蘊藏的活力前所未有。成就社交網絡的內在邏輯,大數據能否作答?社交網絡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規律?本期《世紀大講堂》,王元卓帶您《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王元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 世界真奇妙 305 微生物 奇妙的細胞
      科學家發現:太奇妙了!細胞實際上是個袖珍型的城市啊!其中的細胞核象是市政府,是細胞裡一切活動的指揮中心。線粒體是細胞的發電廠,供應細胞工作所需要的能量。高爾基體就像每一個城市都要有雜貨店一樣,把細胞製造化學物質所需要的材料儲存在這裡。一旦細胞其它部分需要蛋白質或者脂肪的時候,高爾基體就把材料包裝好送過去。
    • 移動社交應用爆發:細分社交網絡 全新公司類型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了Semil Shah的一篇關於移動社交應用的分析文章。文中總結了自去年以來移動社交應用的發展,同時還指出廣義上的移動消息應用能夠打造更小的社交網絡並幫助我們結識周圍有相似興趣愛好的新朋友,組建新的社交網絡。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社交網絡即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是人們進行網絡社交的重要平臺。從使用的強度進行劃分,可以把社交網絡使用行為分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和非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在社交網絡使用程度上,過度與非過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無清晰的界定。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常被稱為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是一種長時間和高強度的社交網絡使用行為。莫勞(Moreau)等人認為,過度性社交網絡使用會引發個體心理苦惱和生理不適。
    • 梅特卡夫定律:社交網絡的滾雪球效應
      用公式表示,如果網絡中總人數是n,網絡價值是n×n=n。當然,其實這個平方只是一個相對比例的關係,並非是絕對的數值。而這條定律背後表述的就是,網絡的用戶越多,網絡的價值越大,當一個網絡的用戶超過一定的閾值的時候,這個網絡的用戶就會出現指數性的增長,而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這個社交關係鏈所構成的關係網絡會反而將用戶牢牢的鎖定在這個社交網絡當中。
    • 實用社交網絡用語盤點
      社交網絡近些年來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社交網絡用語也悄悄地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詞彙。贊、取關、轉發、加好友、朋友圈等社交網絡常用語你知道用英語怎麼說嗎?
    • 進入人本社交——社交網絡的本質與發展趨勢淺談
      我們將主要談論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交應用。不過多關注論壇時期,SNS 時期和 IM 時代早期的社交。下面把社交這個命題的展開,我們一起來試著對移動網際網路社交應用的本質和發展進行探究和展望。社交網絡的本質移動網際網路使社交網絡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約炮神器,拍照神器,興趣小組,各種內容分享;社交應用目前分門別類,花樣別出。
    • 社交網絡如何影響真實的人際關係?
      社交網絡是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來源於社交網絡對我們生活的改造,這是每一個人都難以抗拒的,試想如果把你手機上的微信、微博、QQ等軟體卸載掉,你能堅持多久不把它們裝回來?但是,即便如此,把"社交網絡"和"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對立起來,也是不恰當的。須知,社交網絡的本質,就是真實的人際關係。一、一切從一封信開始談起社交網絡,繞不開的一個人物是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他以善於進行精巧的實驗設計來直接展示人性而聞名。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來幫助我們理解社交網絡是如何迭代和輪迴的。社交網絡與 ICO,Social Networks as ICO's為什麼說一個新的社交網絡和 ICO 很像?回到我們前面用來判斷社交網絡價值的模型來看,是因為它的效用往往沒有真實價值。如果是一個支付工具,可以通過真實效用來維護用戶。社交網絡不行。社交網絡的一個永恆難題在於,它無法擺脫蒸發冷卻效應。一旦擁有過多社交資本的用戶選擇離開,該網絡中社交資本的價值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
    • 網絡評論藍皮書:社交平臺網絡評論更受喜愛
      新冠肺炎社交媒體「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藍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一個真正的社交媒體「信息疫情」,社交媒體評論信息沉浸傳播,凸顯公眾疫情心理壓力,「信息疫情」治理引起高度關注。 社交網絡型平臺的網絡評論更受用戶喜愛 藍皮書項目組構建了傳播效果評價體系,並將網絡評論的平臺劃分為單向傳播型網絡平臺、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內容生產型網絡平臺和功能實現型網絡平臺等。通過對調研樣本進行數據分析得知,網絡評論在以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豆瓣等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型網絡平臺的認知得分為3.77分,得分最高。
    • 網絡「匿名提問箱」成年輕人社交新寵 「來自陌生人的關心」為什麼...
      「山坡地瓜」認為,「匿名」讓社交關係恢復到了曾經的「躲在暱稱背後」的時代。「你不知道對方是誰,這是匿名提問箱最大的『好奇點』,對方可能是你很久沒有聯繫的朋友,也有可能是陌生人。通過一個箱子來建立交流和聯繫,這一點感覺很奇妙。」 對於一些名人來說,「匿名提問箱」也讓他們有了和粉絲溝通的全新渠道。一位知名網絡寫手曾公開表示,自己會和粉絲約定,定期打開自己的匿名提問箱回答問題。
    • 社交網絡中都有哪些商業機會?
      許多網站還會加入到社交網絡的開放平臺中,不僅加深了彼此的合作關係也為網站拉用戶降低了門檻。在社交網絡中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遊戲。無論是從盈利還是從用戶停留時長的角度來說,遊戲對於社交網站都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這主要得益於遊戲產品本身對於用戶就有很強的吸引力。在用戶的動態列表中,我們看到遊戲的信息通常會佔據很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