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人愛的新布爾大葉樹(Daun Simpur),原來也有這麼豔麗的花朵。
美麗的新布爾大葉樹花蕾。
這是連印尼人都搞不懂的植物。印尼的原野裡,各種奇草異花、野生水果及藥材資源特別豐富,不乏一些還尚沒被科研人員發現定性的物種。
離開印尼幾十年了,腦海裡總是忘不了Daun Simpur(新布爾大葉樹),其青翠、嬌豔欲滴的大葉子,給人十分新鮮、充滿活力及寬厚的感覺,見到它往往精神為之一振。近幾年踏足印尼,即到處尋找它的蹤跡,其情難卻。
最近瀏覽印尼網站偶然發現,原來Simpur樹不但葉子好看,卻還有美麗的花朵,顏色是黃色,連富裕的東協石油生產國汶萊,還將它作為國花。
這是一個新的發現,為此還激發我向大家介紹分享的念頭,容我慢慢道來。
一個出生在爪哇日惹,生活在邦加的印尼人說,在他的家鄉爪哇,尤其日惹,田野裡已經完全見不到Simpur了,他還為此長嘆短噓一番。
的確,Simpur雖然並非像蘭花(Angkerek)那樣肉嬌身貴,它是多麼平民化,正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印尼人對它有一種親切的感情。
新布爾大葉樹(Daun Simpur),是印尼極普通的植物,別看它滿山遍野隨處可見,似乎不值錢。但因為早期沒有膠袋的時代,在印馬,商販們總是以它來包裝食品(上圖),如Terasi/Belacan(蝦膏)、Asam(酸角)。
甚至許多著名的小吃木薯或糯米酒釀(Tapai)、糕點都得用它包裹才顯得正宗。當地人用來包飯送外賣,既方便又環保,特別用它包的食品糕點,特別耐放,不易在熱天變質。
有的印尼土著就上山摘這種葉子,洗淨後一打一打疊得整整齊齊捆好,拿到市場賣給商家。
海魚夾上酸角,用Simpur裹上去蒸,味美可口。
這種取之不盡的資源,不知養活多少印尼人,滿足了社會所需。
十八世紀開始踏足馬來半島及婆羅洲,並進行殖民統治野心的英國人,早就已經對新布爾大葉樹(Simpur)具有濃厚的興趣,在1828年對此也有專門的科研文字記載。
根據該記載,新布爾大葉樹(Daun Simpur)學名分科為五椏果門(Dillenia grandifolia),還有Dillenia crassisepala Martelli,Dillenia eximia,Dillenia scortechinii的分類種
用 impur 葉子包裹的天然糯米酒釀
在婆羅洲(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沙撈越州與汶萊蘇丹國及印尼的加裡曼丹)等地,其俗名甚多,分別有Beriga,Entepung rimba,Kadjang,Ketang bajut,Jongong,Kayu pajan,Keruing paya,Markadjang,Pohu,Pru,Riga,Simpur,Suretang,Tempuru的名稱。
印尼的學術資料稱,該國的名稱多為:Simpur, Simpur air, sempur (中爪哇巽他族Sunda), junti (東爪哇Jawa), porogum。
馬來西亞叫:Simpoh air, Simpor bini。而泰國叫:Ma tat、San yawa ,中國叫: Wu ya guo (五椏果)。日本叫:Biwa modoki、Kibana modoki。
英文為:large leaves,Chulta, Elephant apple, Hondapara tree, Indian simpoh;Shrubby dillenia, Shrubby simpohlenia, Shrubby simpoh不等。
記載稱,它是灌木,樹幹較直,最高可達10-15米,花的直徑約為3.8釐米,單葉,葉子幼嫩時顯紅褐色,成熟後則翠綠,葉長15-20釐米,寬5-7釐米。花單株,花冠2-3毫米,5片,分離狀。
印尼的蘇門答臘、加裡曼丹、馬魯古及巴布亞地區,擁有幅員遼闊的原始森林,巨樹摯天,隱藏的各種植物非常豐富,但隨著無節制的商業採伐與農業開墾,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