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空軍與摩洛哥空軍在北非地區開展代號為「非洲獅-2018」的聯合演習。美軍的F-15C和B-52H與摩洛哥空軍的F-16C均參與了該演習。
F-15「鷹」式戰鬥機是美國麥道公司(現已被波音兼併)為美國空軍開發的第三代(美標三代,下同)雙發重型空優戰鬥機。該機1962年立項,1969年由當時的麥道公司中標。F-15戰鬥機於1972年首飛,1974年定型量產,至今已經44年了。F-15各型號總計生產超過1200架,從1974年服役至今,參加過100餘場局部戰爭,一直沒有被擊落過,因此名聲顯赫,但是到今年,沙特空軍的F-15S型戰鬥機被葉門的胡塞武裝連續擊落2架,算是破了F-15的不敗記錄。
F-15戰鬥機是針對當時在越南戰場上問題頻頻的F-4「鬼怪」式戰鬥機而專門開發的先進空優戰鬥機。研製之初,為了確保美軍的絕對制空權,因此號稱「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當時美軍主力的F-4系列戰鬥機是第二代戰鬥機中的典型,其裝備了第一代遠程機載雷達和火控系統,初步具備BVR空戰能力,但是在實戰中,屢屢敗給機載設備不如自己,但是卻輕便靈活的蘇聯米格-21戰鬥機。美軍痛定思痛,因此在研發F-15戰鬥機的時候,特別強調機動性,同時,為了兼顧攻勢防空的需要,F-15又繼承了美式風格大載荷、大航程的特點。有些設計思路即使在40年後的今天,也並不過時。
F-15戰鬥機的機身為全金屬半硬式結構,主要採用鋁合金材料,關鍵部位則採用鈦合金,全機鈦合金使用比例高達20.4%,而與之對應的蘇聯同時代米格-25型戰鬥機,鈦合金的使用比例不到8%,美國的土豪之氣撲面而來。F-15採用了無前後緣機動襟翼和前緣固定錐形扭轉設計,前緣後掠45度,機翼相對厚度為6%/3%(翼根/翼尖),而沒有採用當時已經得到普遍應用的前緣機動襟翼。F-15的機翼採用高達3的展弦比,配合為5的根梢比,有利於推遲翼尖分離,明顯減小了機翼誘導阻力;同時較大的展弦比提高了機翼升力線斜率,改善了機翼升力特性。
F-15戰鬥機的一個特點就是,飛行員座艙為了提供良好的視界而使用整體風擋,而且座椅位置也安排得較高,飛行員幾乎1/3個身子露在機身外,使得飛行員具有上半球360度環視視界,正前方下視15°的視角。同時代蘇聯戰鬥機通常只有幾度的下視視角,甚至根本沒有下視視角。
作為空優戰鬥機,F-15總計有10個外掛點,空戰狀態最多可掛載8枚空空飛彈(另外攜帶2個副油箱),1986年量產的專業對地攻擊型F-15E,最大載彈量可達7.3噸,而且最大作戰半徑可達1960千米,超過蘇-27的1500千米。
作為美式三代機的頂尖作品,F-15問世至今,除了裝備美國空軍外,還出口給日本、以色列、沙特、新加坡和韓國等少數盟友。F-15最初在戰場上的應用便是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和阿拉伯國家的搏殺,特別是1986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以色列人擊落敘利亞大量戰鬥機而自身無一損失,幾乎成為一個神話,雖然近年來考證的結果不斷證實以色列飛機也有損失,但是和敘利亞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特別是F-15重型戰鬥機的表演可謂是「可圈可點」。
在日本於1980年代引進F-15之後,我國的防空壓力一下子變得極為嚴峻,因為當時日本F-15對於我國任何戰鬥機都擁有碾壓的優勢,為了平衡日本F-15的戰略優勢,我國1992年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系列重型戰鬥機,這是當時唯一可以和F-15正面對抗的先進飛機,F-15給我國造成的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時過境遷,F-15再優秀,畢竟也是40多年前的設計。經歷了多年的交鋒對峙之後,其性能也逐漸被外界所熟悉,前些年,我國量產的殲-10和殲-11(蘇-27的中國國產升級版)在東海連續對峙日本的F-15J/DJ,並多次鎖定日本的F-15,甚至迫使對方打出紅外幹擾彈後落荒而逃。在今年,沙特幹涉葉門的戰爭中,葉門胡塞武裝更是把一架米格-29的雷達火控系統拆下來,架設在地面上,再整合了俄制R-27空空飛彈,做成一個簡易地空飛彈系統,並用這套系統連續擊落2架沙特空軍F-15S戰鬥機,終於打破了F-15的不敗神話。
可以說,F-15放在今天依然是一款非常強大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美軍開始大規模部署F-22和F-35等四代機,中國的殲-20也已經進入量產,F-15也會逐步退役,美利堅帝國的天空,將會交給四代機繼續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