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的英文「Laser」在我國曾被翻譯成「萊塞」「光激射器」「光受激輻射放大器」等。1964年10月,物理學家錢學森建議稱之為「雷射」,既反映了「受激輻射」的科學內涵,又表明它是一種很強烈的新光源,得到我國科學界的一致認同並沿用至今。
1960年,西奧多·梅曼在加利福尼亞州馬裡布的休斯研究實驗室設計和建造了一臺小型的雷射發生器。將閃光燈線圈纏繞在指尖大小的紅寶石棒上,產生了第一條雷射,從此開啟了雷射時代。
「超能」的雷射
雷射的誕生意味著光學科學的一場革命,雷射在很大範圍內改變了可用的物理量。「普通光源是光的自發輻射,在向四面八方輻射時,光線分散到4π球面度的立體角內。」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其特點是多波長、任意方向和不相干。
而雷射是光的受激輻射,其單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都較普通光源好,亮度也高,基本沿某一條直線傳播,通常發散角限制在10-6球面度量級的立體角內。
據王斌介紹,雷射器發出的雷射發射角很小,接近於一毫弧度,只有一般探照燈發射角的一百萬分之一。即使將其發射到幾千米以外,光束的直徑也不過增加幾釐米。因此輸出的能量集中在很小的範圍裡。
除此之外,雷射還具有很好的單色性,是普通光源完全達不到的。在雷射出現之前,以同位素86Kr燈的單色性最好,譜線寬度為10~4nm的量級,而最普通的氦氖雷射器所輸出的紅色雷射(632.8nm)的譜線寬度達到10~8nm的數量級。現代技術的應用可以使譜線寬度縮到更小的範圍。
能量密度方面,雷射的亮度是普通光源的上百萬倍。與太陽光比,一支功率僅為1毫瓦的氦氖雷射器的亮度比太陽光強100倍;而一臺巨型脈衝固體雷射器的亮度可比太陽亮度高100億倍。
雷射應用技術
21世紀已進入光電子時代,雷射的進一步廣泛應用將極大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雷射加工因實現了光、機、電技術的結合,作為一種先進的製造技術,目前正處於向傳統製造技術工藝過程積極滲透的階段。如今已廣泛應用於信息技術、檢測技術、材料加工、醫學、軍事、航空、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
雷射武器。軍事機構和小說家目睹了射線槍從漫畫書裡的虛構變為現實的過程,所以他們在雷射剛剛被發明時,就看到了雷射作為武器的潛力。「1964年,007電影《金手指》中大反派『金手指』奧瑞克威脅邦德,要用雷射將他鋸成兩半——這在當時,還是純粹的幻想。」王斌表示。
不過現在,雷射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現有常規武器的命中率,而且可為軍隊提供新型戰術武器,從而大大增強軍隊在現代戰爭中的作戰能力,其應用領域涉及制導、雷達、測距、通信、模擬、偵查、告警、對抗等方面,受到各大軍事強國的重視,未來有望成為軍事技術最活躍的一個領域。
三維雷射。全息技術發明於1948年,以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但埃米特·利斯和朱瑞思·烏帕特尼克斯在1964年使用雷射對全息技術進行了徹底改造,發明了第一個不需特製眼鏡就能看到的三維圖像。
「他們用分裂的雷射光束將全息圖記錄在感光片上,其中一束雷射先被反射到被攝物體上,然後再與另一束會合,在感光片上成像。用一束與成像時相同方向的雷射照射感光片,就會在觀看者眼前產生一幅逼真的三維圖像。」王斌講述道。
夢幻雷射。現在每逢重要慶典,雷射秀都是烘託氣氛的絕佳利器。不過剛開始時,雷射的色彩是相當有限的:氦氖雷射器和紅寶石發出紅光,其他雷射器則產生不可見的紅外光。
第一次實現七彩雷射的是離子雷射器,它通過在氬或氪中的高壓放電產生雷射。氬氣產生藍色和綠色的光,氪產生其他幾種顏色,兩種氣體的混合可以產生整個可見光譜中的顏色。雷射秀就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