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B肝病毒篩查和排除傳染性獻血者僅使輸血後肝炎病例減少25% 至50%。據推測,其餘病例要麼是由A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要麼是可能在篩查過程中漏掉的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傳染病實驗室的哈維·詹姆斯·阿爾特(Harvey James Alter)研究團隊鑑定出了A型肝炎病毒,並與NIH臨床輸血醫學中心的部門合作,發現其他的肝炎病例既不是A型肝炎,也不是B型肝炎。在肝臟內部,有一些別的病毒在大肆破壞,所有的跡象都指向第三種病毒。
目前尚不清楚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和恩特卡韋與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生肝細胞癌風險的關係是否不同,既往開展的薈萃分析得出了與實質性的異質性相互矛盾的結論。本研究旨在是通過分析更新的數據,來闡明異質性的來源。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資料庫中搜索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提供了接受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單藥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發生肝細胞癌的及時事件數據,隨訪時間至少為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