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熱門|這些人類看不懂的立體圖,AI能看懂了;星形膠質細胞,正在吃掉你大腦中的神經突觸

2021-03-01 科研圈

「領研網」今日熱詞:自動立體圖、AI、星形膠質細胞、神經突觸、醫療小丑、癌症、顏色、大腦、氣候變化、物種進化等,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量子位 :「人都看不懂的自動立體圖,AI可以看懂了。」

@生物探索 :「這些專業人士通過表演來緩解病人的緊張情緒,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治療過程,改善住院病人的總體狀況。」⭐️⭐️⭐️⭐️⭐️   Cell Reports@e藥環球 :「這種風險不僅來自癌症復發,也來自繼發原發性癌症。」@機器之心 :「UNIMO 首次實現了僅用一個預訓練模型同時處理多模任務和單模任務。」⭐️⭐️⭐️⭐️⭐️   Current Biology@神經現實 :「我們所有人看到的顏色是否相同?這個古老問題現在可能有了答案。」@原理 :「與無法靠移動來躲避熱浪的大堡礁相比,能夠遊動的魚類等動物在面對氣候變化時,情況是否會好一些?」

"領研網"上的期刊可以訂閱啦!

都有哪些期刊?

來看看我們前三期期刊介紹👇🏻

#更多24小時熱門論文#

1 月 5 日:這次氣死的不只是設計師,一定要給你點顏色瞧瞧;這種廣泛使用的除草劑,會導致肥胖、腎臟和前列腺疾病的跨代表觀遺傳突變

1 月 4 日:從冬眠動物身上,人類如何學會「休眠」;全自動快速翻譯日漫,再也不用啃生肉了;紅色血液的起源

12 月 30 日:演化讓我們的身體,不愛運動;我們的大腦和宇宙,具有驚人的相似性;海綿vs櫛水母,誰才是最古老的動物?

12 月 29 日:堅果還能抗癌?吃海鮮每年可能吞入5.5萬微塑料?孤獨感能預測糖尿病?

12 月 28 日:吃辣椒或有助於動員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王者榮耀AI「絕悟」是如何選英雄的?

相關焦點

  • 你的記憶還好嗎?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3D圖像展示小鼠海馬中人類突觸吞噬作用的報導分子。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大腦灰質含有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兩種細胞不僅功能互補,還支持神經元和突觸。小膠質細胞是免疫防禦的前線,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的細胞,而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星形外觀)幫助構建大腦,控制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以此維持內環境穩態。Chung教授說,通常人們認為小膠質細胞吞噬突觸(名為吞噬作用),而該過程則作為清除功能的一部分。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能扮演一線防禦細胞的角色,其主要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細胞;而星形膠質細胞則是一種星狀細胞,其能通過幫助控制神經元間的信號來促進大腦結構的構建並維持機體的內平衡;據研究者介紹,人們普遍認為,小膠質細胞能吞噬突觸來作為吞噬作用/過程的一部分。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細胞通過在成對的神經元中誘導特定的變化,從而在成對的神經元之間開始交流。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10月11日發表在Neuron上,對自閉症,ADHD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發育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據認為這至少部分是由於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障礙所致。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神經膠質細胞,如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通常被認為是大腦的支持細胞,但新出現的證據提示著它們在突觸形成和修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神經膠質細胞也在大腦的免疫系統中起作用,而且免疫信號通過位於這些細胞表面上的受體與大腦進行溝通。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總體而言,這些結果表明小膠質細胞的異常突觸修剪可能在酒精濫用引起的突觸傳遞缺陷中起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神經炎症被認為是酒精引起的大腦損傷的一個主要因素。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研究成果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doi:10.1126/science.aal3589在兩到四歲時,人類大腦估計有一千萬億個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電連接。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修剪掉沒有關聯的突觸就能夠讓現有的突觸更有效地運行,這種修剪與形成新的細胞連接一樣重要。
  • 陳功教授:體內重新編碼活性星形膠質細胞為大腦修復的功能性神經元
    哺乳動物出生後大腦產生新神經元的能力弱,這也是為什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很難恢復的原因。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再生的外源性細胞移植在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免疫排斥、腫瘤發生等諸多問題。操縱成體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其他內源細胞以再生新神經元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再生醫學研究熱點。
  • Stem Cells:星形膠質細胞控制神經幹細胞產生的新神經元
    2012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Sahlgrenska Academy)研究員Milos Pekny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Stem Cell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控制大腦中新神經元產生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論文。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J Neurosci:星形膠質細胞缺失或會抑制大腦神經發育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0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一類在大腦中含量豐富的支持細胞在神經元之間的交流能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當兩個不同突觸之間發生活動依賴的競爭時,活動性更強的神經元會釋放神經遞質,激活突觸後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的內鈣被升高,接著釋放ATP,ATP可以作用於神經元上的P2y1掌控著我們舉手投足、喜怒哀樂的大腦,其也存在一種類似的清理機制,讓大腦得以健康運轉。4月12日,生命科學領域知名期刊《eLife》刊登了浙大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的合作研究( dx.doi.org/10.7554/eLife.15043):他們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可以幫助識別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
  • 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
    今天,賽業小編為您推薦「神經膠質細胞在確保大腦活動合理優化中的作用」,詳情如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Erin Purcell和他實驗室的研究生Joseph W. Salatin、Mayo診所技術副主任Kip A.
  • 跟我來:脊髓修復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儘管研究人員正在設法找到一種方法,以人為方式將軸突引導至正確的靶標並誘導可塑性,但有一種細胞類型通常會協調這些過程。星形膠質細胞表達一系列對軸突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分子,這些分子對於正常發育和成人神經系統的塑料重組至關重要。它們為生長的神經元提供了物理粘附底物,分泌了波形蛋白等細胞外神經吸引劑,以及硫酸軟骨素蛋白多糖(CSPG)和信號燈等驅避劑。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此外,抗GM1神經節苷脂抗體可以將補體固定在神經元膜上,並且在AD模型中使用靶向C1q抗體能改善小鼠體內抗神經節苷脂抗體介導的神經元損傷。這些研究結果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神經節苷脂是否與AD的突觸丟失和補體介導的小膠質細胞對突觸的吞噬有關。
  • Nat Biotechnol:張素春等用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星形膠質細胞
    ,這項研究是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經長達5年多的合作研究的,在一項幹細胞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該成果對腦組織、腦器官的再生、修復和腦部疾病治療有重要應用價值。
  • :張素春等成功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發生
    由復旦大學*、著名幹細胞專家張素春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近期在幹細胞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們首次成功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hPSCs)分化生成了星形膠質細胞。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腦中含量豐富的神經節苷脂也被認為與小鼠大腦中Aβ誘導的突觸功能障礙相關。結合Aβ的GM1神經節苷脂在AD早期大腦的神經元膜上富集。 此外,抗GM1神經節苷脂抗體可以將補體固定在神經元膜上,並且在AD模型中使用靶向C1q抗體能改善小鼠體內抗神經節苷脂抗體介導的神經元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