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超10萬關注:那些厲害的人,思維方式比你強在哪兒?

2021-01-08 騰訊網

劉潤老師分享過一個故事。

劉潤在微軟上班的時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

午餐吃飯的人數一般比晚餐要多,因為不是人人晚上都要加班,所以做午餐的供應商利潤更高。

只不過有時候,午餐做的很糟糕……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負責人,你要怎麼處理?派人監督?隔一段時間換個大廚?要求他們更新菜譜?

微軟想出了一個制度:

選 2 家供應商,一家提供午飯、另一家提供晚飯;

每 3 個月做滿意度調查,是喜歡午飯還是晚飯?

如果喜歡晚飯的多,午飯、晚飯供應商交換;

如果連續 6 個月,午餐都勝出的話,更換晚飯供應商。

這個制度開始實施後,那些表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了」、「換口味成本就要大幅提高」的供應商,很快就能提供比原來好得多的服務。

同一件事,思維習慣不同的人做,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事實上,很多厲害的人,贏就贏在了思維方式。

而有些人之所以成長受限,不是不夠努力,也不是運氣不好,更大的可能是被自己的思維模式困住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6種高效的思維方式,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01

灰度思維

在樊登讀書看過一個徐達與朱元璋下棋的故事。

朱元璋在大功告成之後,第一個想到的事就是把那些立下大功的人一一殺掉。他找了各種巧妙的茬,把一個個人都給殺掉了,但是徐達是明朝的第一功臣,而且他沒犯什麼錯。

可朱元璋的目標很堅定,就是要把他幹掉,於是他想了一個很損的招,他讓徐達跟他下棋。

你可以想像徐達的處境:不能夠贏,你贏了那就是犯上;不能夠故意輸,你明明會下棋,結果你裝不行,這叫欺君之罪。反正贏了也是死,輸了也是死。

朱元璋告訴他:「你要好好地跟我下棋,你要是故意輸我立即就殺了你。」

徐達很順從的說,「是的,皇上」,然後就跟他下棋。

最後的結果是他贏了朱元璋,朱元璋覺得終於找到機會了。

但是徐達說:「皇上您看,我是贏了,但是您看看我的棋子是不是兩個字啊?」

朱元璋一看,的確就是兩個字——萬歲。

意思就是,我不是在跟您下棋,我是要用我的棋子擺出「萬歲」這兩個字。

這次,徐達逃過了一死。

這就是灰度思維,即:世界充滿複雜性,大部分的人和事,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具有不同的「灰度」。

比如說,小孩子的思維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思維,眼裡「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

但「灰度」思維告訴我們:好人會做壞事,壞人也會做好事。每個人都不是純粹的好人,或者是純粹的壞人。

判斷一個人成熟與否的其中一個標準就是:面對事情的時候能不能告別黑白的簡化思維,而是用灰度思維去思考。

02

雙贏思維

1950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兩位研究員,為了模擬美國和前蘇聯的合作和競爭,做出了模型「囚徒困境」。

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各自單獨囚禁,不能互相溝通情況。

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1年;

如果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5年;

如果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兩個人都判刑2年。

由於兩個囚徒彼此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雙贏思維很好理解,這是一種理想模式,但並不是很多人本能的思維習慣。

相比贏/贏模式,輸/贏模式反而是生活中更為常見的思維方式。

因為人生處處皆是比較,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往往更傾向於競爭,而不是競合。

於是,在相當一部分人眼裡,人生就是一場競爭遊戲,只有擊敗別人,分出勝負,才能成就自己,這就容易導致習慣性的損人利己。

但事實上,從長遠來看,輸/贏模式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只有雙贏模式,才是長期相互依賴環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03

跨欄定律

武術家、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先天素質並不好。即使成年之後,他的身高僅173釐米。

在武術格鬥界中,這樣的身材並不佔優勢,反而處於劣勢。那為什麼後來李小龍能成為一代武術宗師?

原因在於,這是他刻苦訓練的結果。

他七歲時學習太極拳,十三歲時跟隨名師葉問學習詠春拳。此外,他還習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蔡李佛拳等幾十個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光如此,瘦弱的他為了增強體質,經常將所有高蛋白質,及其他營養成分含量高的食物混合在一起,比如雞蛋,牛肉,牛奶等放進攪拌機攪碎,一口氣喝下。

通過營養改善、大量練習,甚至是電擊訓練,李小龍練就了強壯的肌肉。

比如說,他的背部肌肉呈現出聖誕樹的輪廓。這需要相當厚的背部肌肉以及非常好的肌肉分離度才能做到,通常只在健美選手上出現。

比如說,他的爆發力很強,一記側踢就能將憑空落下、無所依傍的四塊木板踢碎,而且速度飛快,拍電影《龍爭虎鬥》時只好放慢膠片速度,避免飛踢動作拍下來變模糊。

這就是跨欄定律,意即:豎在面前的跨欄越高,你跳得也就越高。

換句話說,一個人遇到的困難越大,成就往往越大。

就像李小龍,從天賦來看,身體瘦弱,身材不高。

通常來說,他要成為健康壯實的人都有一定難度,如果想要成為格鬥家、武術家,沒有優勢,劣勢反而更大。

但這些像跨欄一樣高高樹立的困難和障礙,卻推動了李小龍的刻苦努力,讓李小龍成為享譽世界的武術家,成為創立截拳道的一代宗師。

還有生活中,一些頗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藝術道路,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響,缺陷不是阻止了他們,相反促進了他們走上了藝術道路。

跨欄定律提醒我們,劣勢本身並不可怕,只要一息尚存,我們就還有希望,就能夠通過行動做出改變。

就像英國有句老話所說:「如果這件事毀不了你,那它就會令你更加強大。」

04

奧卡姆剃刀

愛迪生年輕的時候,別人認為他缺乏科學知識,都不怎麼看得起他。

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畢業生阿普拉,曾與愛迪生一起工作,常在賣報出身的愛迪生面前,炫耀自己的學問。

為了讓阿普拉謙虛些,也為了讓阿普拉對科學有真正的認識,愛迪生決定出個題目難難他。

有一天,愛迪生把一隻玻璃燈泡交給了阿普拉,請他算算燈泡體積是多少。

在數學上,只有少數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體積,能很快計算出來,像正方體、長方體、球體、錐體等以及它們的組合體。有些物體的體積雖然能計算,但很複雜,某些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數學上是計算不出來的。

阿普拉拿著那個玻璃燈泡一看,燈泡是梨形的,心想:「雖然計算起來不容易,但還是難不住我!」

他拿出尺子上上下下量了又量,並依照燈泡的式樣畫了草圖,然後列出密密麻麻的計算式。他算得非常認真,臉上滲出了細細的汗珠。

但是,這個燈泡的體積實在太難計算了。過了一個多小時,他也沒算出來。

又過了一個多小時,愛迪生來看看他計算得怎樣了,只見阿普拉還低著頭列算式,根本沒有快要完成的樣子。

愛迪生不耐煩了,他拿過玻璃燈泡,沉在洗臉池的水中,將燈泡灌滿了水,接著將燈泡內的水咕嘟咕嘟地倒在量杯裡,一看量杯讀數,對阿普拉說,就是這麼多毫升,問題解決了。

阿普拉這才恍然大悟,愛迪生的辦法才是非常簡單而準確的。

這就是奧卡姆剃刀原理,即: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叔本華說:「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一個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欺騙的人,他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將往哪一方向變化。」

生活中,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徹底而有效地去解決問題。

05

盧維斯定理

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貝羅尼,在瑞士度假期間,每天仍背著畫夾,到各地去寫生。

有一天,他正在日內瓦湖邊畫畫。

旁邊三位英國女遊客,開始評論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

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跟她們道謝。

第二天,貝羅尼又在湖邊,遇到了昨天那三位女遊客。

過了一會兒,那三位英國女遊客走過來問:

「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您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盧維斯定理,指的是: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生活中,不少人會陷入這樣的誤區:以為謙虛就是,把自己想得或者說得很糟。

但這種所謂的謙虛,並不是真正的謙虛,充其量只是一種彩色謊言,作為特定環境下社交的潤滑劑。

真正的謙虛,不是不自尊、不自愛,也不是自卑,而是刻意地忘記你是誰,你的資歷深淺,專注做一個傾聽者、分析者。

盧維斯定理告訴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視角切換,調用自身的元認知,以旁觀者來看待自己,從而不過多地受自我本能的幹擾。

06

復盤思維

有一段圍棋掌故,現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國家圍棋集訓隊有個非正式的術語,名叫「苑田勇一」。

苑田勇一是日本關西棋院著名九段棋手,棋風重視中央、魄力雄大、潑辣善戰,號稱「關西宇宙流」、「重力宇宙流」。

可問題是,一個日本人的名字,又怎麼成為中國國家圍棋集訓隊的術語呢?

原來,苑田勇一多次訪華,下完棋後總要和對手深入復盤。

每次復盤總是要用很長時間,大有擺盡所有變化不可之勢,而且復盤時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擺棋。

於是,也就有了「苑田勇一」這一術語。

只要國家隊的棋手下完棋,覺得有徹底復盤研究一下的必要,一方往往會說:「苑田勇一。」對方也就心領神會,兩人就開始了徹底的復盤研究。

這樣一來,國家隊就把深入細緻的研究稱為「苑田勇一」,大家時常開玩笑:「今天你苑田了沒有?」

這就是復盤思維。復盤,並不是要求我們真的每一次都將過去的事情重做一遍。

它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上對事件的重現,通過對過去的思維和行為進行回顧、反思,從而發現問題,吸取經驗,最終實現能力的提升。

柳傳志創辦聯想,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回顧歸因時,覺得自己的優勢就是復盤。他是這麼說的:

「我對自己的評價是,智商中等偏上,情商較高,和別人比也不是有特別巨大的優勢。那我的優勢是什麼呢?是勤於復盤。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復盤起的作用,與磨刀類似。花足時間磨刀,刀鋒銳利,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07

結語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那些厲害的人,思維方式比你強在哪兒?

11萬人關注,上千個回答,很多人分享了多種優秀的思維方式。

在回答中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可以通過積累固定思維模型,來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深以為然。我們的出身、智商無法改變,想要逆風翻盤,只有一條捷徑可以走,就是——升級思維水平。

希望今天介紹的6種思維方式,可以對你有所啟發,幫你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

除此之外,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中還介紹了更多其他的相關思維:麥肯錫方法、認知三原色、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推理、黑匣子思維、分階思維、貝葉斯推理、群體智慧、失敗復盤、鱷魚法則、NABC法則、麥穗理論......

有興趣的讀友,可以拓展閱讀。

相關焦點

  • 思維方式決定了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具備這三種思維模式
    心理學上有很多書籍講述了思維方式對人的深度影響,好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不僅會幫助我們打開自己,解放自己,更能讓我們養成良好思維習慣,成就自我。那些厲害的人,許多時候並不是贏在智商,智商只是人發展所需要的一樣東西,而好的思維模式才是影響人生發展的根本與走向。
  • 《天道》: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不妨從你的思維開始提高
    有的人說很厲害的人就是會做局的人!還有人說要成為很厲害的人,必須背後要有強大背景,資源,人脈!網絡中曾經流傳一句話:不是你成功了才會去努力,而是只有你努力了才能有機會成功,而成功也絕不是你勤奮了,你堅持了,努力了就一定行的,成功來自正確的目標和正確的努力。什麼才是正確的呢?這個正確是誰來定的?
  • 知乎去哪兒
    原標題:知乎去哪兒2017年8月底,自媒體作者「惡魔奶爸」發布消息,表示今日頭條出錢籤了300多個知乎大V做內容,知乎的內容創作者被搶完了。一時間,選擇為了輸出內容本身留在知乎,還是為了現金補貼出走今日頭條,成為了當時創作者們熱議的話題。
  • 思維方式決定你能走多遠,厲害的人,大都有這五種本質的思維方式
    前言:這是關於真正厲害的人是如何煉成的, 一個人最重要是講究自我的尋找,思維方式的習慣訓練,在這個專欄裡重點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塑造自己,以及自我應該需要儲備的技能和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歡迎更多的人閱讀與訂閱,幫助你激活內在潛能,找到自己的領域價值高地。
  • 【MBA思維】這7種思維方式,讓你的生活慢慢變好
    同一道題,尖子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有的人憋了幾天也一點思路都沒有;到了工作中,有人因為承受不住壓力就辭職,有人卻能調整心態轉換方式,發揮自己的長處……知乎上有個話題,「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有超過1300萬人次瀏覽,24萬人關注。
  • 知乎高贊: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些成功比較早的人,往往都是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知道了很多人一輩子才明白的道理。知乎上有個點讚1.7萬贊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 心理學:你之所以被人看不起,是因為具有這種思維方式
    最近,知乎上的一個熱門話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討論,貼主的問題是什麼叫屌絲思維,有網友在評論區的一條答案中得到了1.4萬的點讚,屌絲思維中的屌絲二字就已經給這種思維貼上了一個不能被看不起的標籤。普通屌絲有這樣一句話:「他能掙到錢,是因為他運氣好」,「社會太腐敗了,太無助了」,「學歷有什麼用,你看馬雲」,「團隊裡的人怎麼那麼蠢,真的是豬隊友」。
  • 知乎產品分析——以建城市的方式做產品
    從一個備受專業領域喜愛的垂直知識社區到如今兩億用戶的泛知識平臺,知乎捨棄了很多——為了做用戶下沉,知乎水化被人詬病,slogan曾一度被網友惡搞成「與世界分享你剛編的故事」。今年四月,知乎發布了全新品牌片,並把slogan從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見解」換成了「我們都是有問題的人」,緊接著舉辦了全新升級的知乎新知青年大會,探討了知乎新的發展方向。知乎新的slogan預示著什麼?前有微博,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資訊大頭,後有得到這樣深耕知識付費的產品,知乎要怎麼虎口奪食,搶奪用戶增加用戶粘性,更近一步探索商業化?
  • 太空知乎的進階之路『太空銳觀察』(4)
    知乎網創始人、CEO周源,知乎網黨委書記、總編輯秦亞洲,知乎網政務合作總監陳歆、知乎網副總編輯田悅、政府事務總監郭錦城、知乎網政務主編王淑敏,與我們的太空創客團隊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研討交流。太空知乎面世10個月,粉絲突破100萬,穩居知乎網科普類機構號第一名,這場交流圍繞太空知乎的建設發展展開,掀起一場思想碰撞的盛宴。
  • 知乎引流深度乾貨文,5000字長文教你知乎快速漲粉
    而知乎坐擁著這些高質量的精品內容,從三尺小魚塘變成了大江大河,你問知乎的流量有多大?知乎在 18 年就達到了兩億的用戶,你問知乎流量有多少?你看知乎日活 3000 萬,你問知乎萬粉大V有多少?滿打滿算不到2W人。
  • 知乎同學,請抓緊上市!
    2011 年上線的知乎,不知不覺已經陪我們度過七個年頭。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 2017 年 9 月 20 日,知乎註冊用戶數超 1 億 ,日活躍用戶 2600 萬,其人均日訪問時長,達到了驚人的 1 小時。
  • 這幫人打了快10年,就為了爭論:老虎和獅子究竟誰強?
    鬥獸圈有不同的鬥法,最出名的幾個貼吧有「老虎吧」「獅子吧」「獅虎鬥吧」「鬥獸吧」「猛獸吧」等等……雖然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快10年,但你在過去10年的任何一個時間段,打開這幾個貼吧,首頁上永遠都有一個日經貼:
  • 美版知乎中國話題引逾百萬關注 中國段子手出海解惑
    「美版知乎」中國話題引逾百萬關注 中國「段子手」出海解惑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 (董婧佳)近年來,越來越多有關中國的話題出現在美國問答SNS網站上。這些話題涉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引發各國網友討論的同時,也得到眾多中國網友的「花式」回復。
  • 馬斯克為什麼這麼厲害?底層有一套強大的思維方式-虎嗅網
    不過,如果你了解這個特立獨行的「鋼鐵俠」之前的演講和訪談,你就會知道這些話恰恰濃縮了他的「商業思想」。他知道如何創造財富,不過更關注自己創造財富的目的。有個細節體現得很明顯。2014年5月,他受邀參加極客公園奇點大會,首次在中國亮相。
  • 知乎、果殼、B站等崛起,網絡輿論「外圍地帶」不可不察
    這些游離在輿論主場的外圍或邊緣、與時政熱點關聯並不緊密的平臺,依託專業定位以及對特定群體的影響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設置公眾議程,並在特定議題上分享話語權,影響輿論流向。這是新時期網際網路輿論治理必須關注的新趨勢。知乎:新的輿論熱點「風暴源」作為一個致力於分享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與新聞時政保持著一定距離。
  • 知乎十年,內容社區的鏡與燈
    直到2011年初,知乎出現在我們面前。在這之前,網際網路即使做內容產品也帶有很重的功能屬性,大家著眼點在技術,而非用戶,但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初步誕生,網際網路作為媒體和傳播的整體調性,開始轉向「人」本身。也就是說,關注個體發聲、分享和互動,成為這個時代網際網路內容產品的底色,而從業者也開始更加關注作為主體的「人」。
  • 知乎上的人是怎麼賺錢的?
    前面我們分享了知乎目前的一個用戶群體分析以及平臺的獨特性,大家知道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做知乎的原因,既然知乎這麼值得操作,很多自媒體創業的人都轉戰知乎了,那麼在知乎上的人到底是怎麼賺錢的呢?下面給大家分享5種常見的知乎賺錢方法:1、軟文收入在知乎上面,市場價普遍一篇專刊推文達到了2000/萬粉絲,這個還僅僅是起手價了,具體還會根據粉絲的黏性進行協商,更高很多的都有,知乎軟文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了,當你在知乎形成一定的粉絲規模後,就可以躺著那裡接單了,只要你會寫軟文就可以了,很多金主爸爸會通過各種渠道跟你聯繫的
  • 知乎:依舊是普通人「崛起」的機會之一
    這句話的背後講的是,哪怕你在現實生活中並不能成為一個領域的權威或者是專家,但你只要認真的在逐步上去輸出自己的內容,就一樣可以獲得用戶的認可,甚至更多其他收益。我接觸過大量的知乎大v其實90%以上的人在自己的領域裡面有一定的成就,或者是有一定的興趣愛好,但是的確不能稱為權威。
  • 深挖視頻礦藏,知乎的視頻野望
    在短視頻的江湖裡,圍繞優質內容而展開的「廝殺」日益激烈,抖音、快手在明星矩陣生態上不斷加碼,微信、微博強勢推出視頻號,B站和西瓜視頻的搶人大戰玩得酣暢,小紅書、好看視頻也在賽道上你追我趕……   10月12日,知乎正式發布海鹽計劃第三期激勵視頻創作者,同時推出視頻專區以及上線視頻創作工具。
  • 憑什麼比我能力強?4個學習思維與建模,讓人豁然開朗
    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直到多年以後,才明白:好與差、強與弱、優秀與平凡,這兩者之間只是隔了一層窗戶紙:科學學習的方式方法。 做任何事情前,建議不要直接上手,需要"走走神"、讓自己的思維天馬行空。結合實際情況,去掉那些不可行的方法,綜合運用"建模"方式,項目如魚得水、問題迎刃而解。所以,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的。關鍵就是學會怎樣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