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傲嬌」的核糖體:不是所有mRNA我都看得上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一直以來,核糖體被視為生產蛋白質的機器,對來自上遊的細胞內mRNA一律「來者不拒」「照單全收」。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旭宇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合作,發現核糖體合成在選擇性調控調節性T細胞以及常規T細胞活化狀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將為調節性T細胞應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治療、感染性疾病等提供新的治療策略。該研究日前發表在《細胞—通訊》上。

  決策免疫的「剎車系統」

  調節性T細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對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穩態平衡至關重要。

  「從免疫學角度看,假如我們把免疫系統看成一輛車的話,常規T細胞就像油門,調節性T細胞則起到剎車的作用。如果沒有剎車,車就會到處亂跑,危害極大。但是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腫瘤環境中,剎車踩得太死,又會阻礙正常的免疫應答。」論文通訊作者周旭宇告訴《中國科學報》。

  他介紹,調節性T細胞依據其活化狀態可以分為靜息狀態的cTreg和活化狀態的eTreg兩個亞群, TCR信號的激活對cTreg到eTreg的轉化是必需的。針對調節性T細胞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聯合分析結果,已證實蛋白質和mRNA之間表達的相關性並不強,但目前在轉錄後層面對調節性T細胞活化狀態的調控機制,人們還知之甚少。

  作為核糖體生物發生因子之一,核仁複合孔相關蛋白4(Noc4L)對哺乳動物核糖體小亞基的合成非常重要,且Noc4L在小鼠的淋巴組織中有很高的表達水平。

  那麼,Noc4L是否會在免疫系統特別是調節性T細胞中發揮作用?它又將會發生怎樣的作用?人們期待著答案。

  意料之中與意料之外

  帶著一連串的問題,周旭宇與高福團隊展開了合作。「我們擁有能夠做條件性T細胞特異性敲除的Cre系統,高院士擁有Noc4L floxed敲除小鼠模型,正好可以合作研究。」他說。

  說到實驗的發現,周旭宇用「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兩個詞形容。

  首先,研究人員利用不同條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在調節性T細胞中選擇性地敲除Noc4L。正如周旭宇所預料的,敲除後的老鼠發生了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敲除了Noc4L,小鼠的免疫系統就像沒有了調節性T細胞一樣,肆無忌憚地攻擊它們的身體臟器,就像一輛完全失控的車,到處亂撞,造成了嚴重的機體損傷。」他說。

  然而與最初猜想不一樣的是,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被視為調節性T細胞最關鍵的轉錄因子Foxp3並沒有明顯地與Noc4L相互作用。那麼,Noc4L是如何影響調節性T細胞的呢?

  研究人員決心從Noc4L的「下遊產品」——核糖體及蛋白質的翻譯表達中找尋線索。

  「細胞並沒有死亡,我們在敲除小鼠裡還能夠看到調節性T細胞,在某些系統裡數量甚至有升高,只是無法發揮功能。」周旭宇說。

  實驗發現,Noc4L缺失並不影響調節性T細胞整體蛋白質的表達水平,而是會選擇性地調控與調節性T細胞活化相關的基因mRNAs的翻譯。此外,儘管Noc4L的缺失會造成活化狀態的調節性T細胞上調表達p53蛋白,但同時敲除p53並不能挽救Noc4L缺陷小鼠的炎症表型以及Treg細胞的活化狀態。

  最終,團隊通過運用缺失Noc4L的T細胞研究分析發現,核糖體濃度的降低是造成Noc4L缺陷T細胞喪失活化能力的主要原因。

  未解的謎題

  「人們都認為核糖體是生產蛋白質的專屬『機器』,如此看來,該『機器』的作業系統遠比想像的複雜。」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朱雪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朱雪平介紹,無論是核糖體的質量還是數量,可能對不同的細胞亞群都有特殊的調控作用。對於上遊的mRNA,並非都能被翻譯成蛋白質,這種特殊的選擇性是該工作的一大亮點。

  然而,為什麼核糖體會對不同的mRNA擁有不同的反應,還是個未解的謎題。

  「目前科學家大致有兩個理論。一種是質的差別,認為不同細胞的核糖體本身各異。由於各種核糖體的組分加上修飾不同,因而控制不同的功能;另一種是量的差別,核糖體對於不同的mRNA具有不同的『親和力』,有的與核糖體有『眼緣』,便優先被合成蛋白。有的『感情生疏』,需要大量核糖體合成時才能翻譯。」周旭宇說,未來團隊將就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5-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傲嬌」的核糖體:不是所有mRNA我都看得上
    論文通訊作者周旭宇告訴《中國科學報》。他介紹,調節性T細胞依據其活化狀態可以分為靜息狀態的cTreg和活化狀態的eTreg兩個亞群, TCR信號的激活對cTreg到eTreg的轉化是必需的。針對調節性T細胞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聯合分析結果,已證實蛋白質和mRNA之間表達的相關性並不強,但目前在轉錄後層面對調節性T細胞活化狀態的調控機制,人們還知之甚少。
  • 科學網—不是所有mRNA我都看得上
    論文通訊作者周旭宇告訴《中國科學報》。 他介紹,調節性T細胞依據其活化狀態可以分為靜息狀態的cTreg和活化狀態的eTreg兩個亞群, TCR信號的激活對cTreg到eTreg的轉化是必需的。針對調節性T細胞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聯合分析結果,已證實蛋白質和mRNA之間表達的相關性並不強,但目前在轉錄後層面對調節性T細胞活化狀態的調控機制,人們還知之甚少。
  • 【中國科學報】小核糖體RNA新概念提出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在一項研究中,提出了小核糖體RNA (srRNA)這一新概念,並初步發現srRNA和糖尿病存在相關性並具有生物學功能。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誌上。 據介紹,近年來,小RNA的研究發展迅猛,各種類型的小RNA相繼被發現和鑑定。
  • mRNA指導非核糖體多肽合成
    它們通常不是由核糖體合成,不需要mRNA模版,而是由複雜的多酶聚合體(即非核糖體多肽合成酶)合成,這大大增加了構建期望的多肽物質庫的難度。最近,來自日本東京大學的Kawakami等人新發現了一種以mRNA為模板通過核糖體途徑合成該類天然多肽的方法,該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2008年1月25日的《化學與生物學》(Chemistry & Biology)上。
  • 中國傲嬌男子圖鑑
    中國傲嬌男子圖鑑 北大學生搶不到課也要站著聽的, 明星老師張一南, 在國文課上, 發現了一群中國傲嬌男子
  • 人工核糖體 科技快訊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近日成功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第一個人工核糖體,在生物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核糖體是一種重要的細胞器,是細胞中的蛋白質(多肽)合成工廠。真細菌、古細菌、真核細胞以及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無一例外地用核糖體來合成蛋白質。所有的核糖體都有基本相同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這也是所有生物都有共同起源的一個有力的證據。核糖體有大、小兩個亞基構成。
  • 核糖體
    核糖體浙江省象山中學:嚴靈劍   微信號:xszxsf【疑難背景】在新人教版的P11、P12原核細胞的模式圖中都出現了核糖體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要實現精確的RNA操作,需要特異地識別靶向目標RNA分子並對其進行剪切。但到目前為止,這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在自然界中還沒有被發現。因此,尋找一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顯得尤為重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
  • Molecular Cell:反義RNA新機制 核糖體競爭mRNA起始位點
    生物谷援引華文生技網報導:Uppsala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全新RNA抑制途徑,即反義RNA與核糖體競爭mRNA的起始位點,從而達到抑制或影響RNA轉錄的作用。文章發表於近日出版的Molecular Cell上。      以往人們一直認為反義RNA通過與mRNA結合,從而抑制核糖體閱讀目標基因,抑制了mRNA轉錄。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中國科學報】郭國平:「造出中國自己的量子計算機」
    隨後,我做出了一個別人都認為「很傻」的決定,放棄已經做出成果的量子通信,改做量子計算。當時的量子計算在國內的研究基礎近乎空白,與先發國家差距巨大,而且研究不僅費錢,還難以出論文。儘管如此,令我做出決定的重要原因是,量子計算對國家太重要了。
  • 傲嬌的女孩子不是蘿莉就是雙馬尾,或者雙馬尾的蘿莉
    媽的,打死我也沒有猜到最後結果,反派居然是一票好人,看來及時的溝通真的很重要啊。,最後和男主也基本修成正果,為什麼說基本呢,因為作者沒讓他們結婚,說起來,不知道有多少個作者欠男女主角們一個婚禮(這個男主角也是我見過後果最多且時和時不和的,後院起火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 【中國科學報】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1987年,他成為中科院院士吳徵鎰的博士生,參與了《中國植物志》的相關工作。  李德銖回憶,1992年,他跟隨吳徵鎰去英國、法國和奧地利的幾個標本館找標本。當時,吳徵鎰把最 「困難」的幾個大屬「承包」了下來,重點看罌粟科紫堇屬、石竹科無心菜屬和桑科的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他都是親力親為。「當時吳老70多歲,拄著拐杖,坐公共汽車、地鐵去看標本,那些情景都歷歷在目。」
  • 核糖體的結構
    好多讀者說找不到我們公眾號了大家星標一下,下回就能正常看到推送了喲~核糖體的結構
  • 學習筆記 核糖體的結構
    對於自己熟悉領域之外的東西,很多都停留在多年前學習教科書時形成的刻板印象。核糖體就是一個。
  • mRNA 疫苗初見成效,全球新冠肺炎形勢或將就此改寫
    受試者的年齡均處於 18-55 歲之間,且於所有劑量組中都可以看到由於注射帶來的免疫原性增益。在第 43 天的監測數據中,低劑量組的體內結合抗體水平與新冠肺炎患者恢復期水平相當,而同期中劑量組則遠遠超過了這一水平,剩餘受試者的這一數據尚未披露。目前,中和抗體數據僅包括低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的各 4 位最初受試者。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然而,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科研人員需要走到野外。「把北方內陸鹽鹼地都囊括在調查範圍內,這還是第一次。」王志春告訴《中國科學報》。  我國北方內陸鹽鹼地分布廣泛,有很多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區甚至是無人區,這對於植物種質資源收集是一個巨大挑戰。
  • 生物物理所葉克窮課題組Science解析核糖體組裝的動態過程
    核糖體是所有生物用來合成蛋白質的分子機器,是生命的基本元件。核糖體包括大亞基和小亞基,兩個亞基都是由核糖體RNA和大量蛋白質構成的大型複合物。在真核細胞中,核糖體的組裝是一個高度複雜、動態的過程,兩個亞基在成熟過程中會結合大量的組裝因子,形成一系列核糖體前體複合物。小亞基在成熟過程中形成兩種主要的前體:位於細胞核仁區的早期前體和位於細胞質的晚期前體。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其中,在中國春季物候發生機制、植物物候時空變化規律和未來物候變化預測等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引起了較大關注。  「近幾年,我們在物候研究領域漸入佳境,這有賴於以往的持續觀測,也反映出物候研究更受重視,許多中國物候變化的重要規律正逐步被發現。」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