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沂源即將倒閉的罐頭廠,到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果汁巨頭;
從創始人朱新禮背著煎餅到德國賣果汁,到大數據營銷、O2O的新零售模式;
從昔日電視臺的廣告標王,到積極與年輕人互動、霸佔朋友圈的新營銷品牌……1992年創立至今,走過25年曆程的匯源稱得上果汁界的老字號了。
朱新禮, 1952年5月出生於沂源縣東裡鎮,與柳傳志、任正非等「高齡創業」的商界大佬一樣,匯源果汁創始人朱新禮也是在40歲才開始下海創業。
1992年6月朱新禮辭去公職創業。80年代後期,「要致富,種果樹」一度成為沂蒙山區的開發之路,但由於交通、信息、加工業的滯後,果農豐產不豐收,有果賣不出。有的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成熟的蘋果爛掉,有的乾脆砍掉山坡上的果樹再去種糧。
「我當時接手的是一個負債千萬元、停產三年、已經倒閉的縣辦罐頭廠。工人吃飯的錢都沒有,去銀行貸款更是困難,因為人家看不起你,不信任你。我們就用補償貿易的方法,用外國人的設備去掙外國人的錢。」朱新禮回憶著。
1993年,第一批濃縮蘋果汁生產出來了,朱新禮隻身一人帶著樣品,背著煎餅去德國參加食品展。請不起翻譯,就請朋友在國外讀書的孩子客串幫忙;沒錢吃飯,每天在賓館用煎餅充飢。
在展會的最後一天,一籌莫展的朱新禮遇到了生意上第一個大買主——瑞士一家貿易公司看中了匯源的濃縮蘋果汁,取走了樣品,化驗了50多項指標,最後派專機接朱新禮前往洽談。憑著過硬的質量,雙方最終籤約。
這個出口貿易訂單,便是業內耳熟能詳的匯源「第一桶金」。隨後,匯源便啟動了在全國密集擴張的步伐。
到了1994年,匯源公司已經擁有5條生產線,產品逐步打入北京等各大城市,並且在北京順義投資建廠,進一步輻射全國市場。
進軍北京不到三年,匯源就站穩了腳跟。除了順義的基地外,還先後在北京懷柔等地建立了純淨水廠、康樂紙箱廠,並且斥巨資引進了15條國際領先的果汁飲料灌裝線,2條瓶裝純淨水灌裝線,1條桶裝水灌裝線,1.5L、2L康美包無菌冷灌裝生產線。
1996年,匯源集團更是以7000萬元的價格,中標1997年央視新聞聯播5秒標版廣告權,成為第一個躋身「黃金播段」的北京企業,令行業內外的許多「大腕」刮目相看。
此後,匯源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一舉成為中國的果汁巨頭。到2004年底,匯源總資產達到49億元,品牌價值56億元,並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
2007年,匯源果汁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當日股價大漲66%。匯源也藉此實現了與國際資本平臺的成功對接。
2008年,可口可樂要約收購匯源果汁全部已發行股份(66%),出價約24億美元。匯源總價值再度飆升到36.36億美元。不到十年時間,朱新禮通過資本跳板,實現了匯源資產增值50倍以上。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樂及其旗下全資附屬公司AltanticIndustries聯合宣布:將以總價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全部已發行股本以及匯源全部未行使可換股債券;註銷匯源全部未行使購股權,提出自願條件現金收購建議。
這成為可口可樂當時在中國、也是在其發展史上除美國之外的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
在可口可樂宣布收購匯源果汁後,國內迅速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網上一項由近7萬名網民參與的調查顯示,高達82%的網民反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最後在2009年3月18日,商務部發布消息,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
尼爾森報告顯示,按銷量計算,匯源果汁2016年在中國100%果汁及中濃度果蔬汁市場份額分別為53.4%及38.3%,連續十年保持市場份額第一,繼續在各自市場穩佔領導地位。
2016年:匯源總營收達到57.4億元,且100%果汁營收突破20億元。開啟品牌年輕化戰略布局。
再次提及幾年前可口可樂的收購事件,朱新禮很樂觀的說,「批准還是不批准,都順其自然,沒有一句牢騷,沒有半句怨言」。面對追問,他坦承,「真的沒有什麼後悔不後悔的,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能夠讓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去買你的企業,中國沒有第二家企業做得到,這就足夠了,這就肯定了我們的價值。如果,現在又出現了一家跟可口可樂一樣的大企業,想要收購匯源,對此我現在沒有任何考慮,我覺得那個時候想的是更加聚焦果業和農業,我現在聚焦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不會考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