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流入市場26年的河豚有望「有條件放開」。
近日,受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的委託,中國漁業協會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在北京就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生產經營召開聽證會。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河豚人工養殖及經營的政策一直在變。總體而言,生產部門力推開放,食品監管部門則謹慎得多。另一方面,民間河豚養殖與食用一直沒有間斷過。相對成熟的河豚品種不僅出口,還以「巴魚」的名義端上飯店或者婚宴的餐桌。
業內透露,此次聽證會的緣由是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等三部委擬聯合發文《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魨生產經營的通知》。這一次,以往各執一詞的主管部門,有望聯合推動河豚養殖產業正規化,並為其劃定界限。
比如,這一次,擬界定可人工養殖的河豚,只有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兩個成熟品種,上市河豚可以有肉、皮、骨,但不得帶內臟。所有加工的河豚必須帶包裝,可追溯。禁止銷售野生河魨,禁止銷售養殖河魨活魚,禁止銷售未經加工的養殖河魨整魚。
此次聽證會的緣由是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等三部委擬聯合發文《關於有條件放開養殖河魨生產經營的通知》。先行有條件放開兩個河豚品種河魨俗稱河豚。1990年11月20日,由原衛生部發布施行的《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第三條明確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應剔出集中妥善處理,因特殊情況需進行加工食用的應在有條件的地方集中加工,在加工處理前必須先去除內臟、皮、頭等含毒部位,洗淨血汙,經鹽醃曬乾後安全無毒方可出售,其加工廢棄物應妥善消毀。」這一規定影響了整個河魨魚產業二十餘年。
在近日召開的聽證會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崔和表示,此次並非全面市場開放,而是有諸多限制條件:
首先,按照先行先試、逐步放開的原則,
先行有條件地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兩個品種的生產經營。因為已知河豚養殖有40餘品種,這兩個品種經過20多年經驗積累,已完全成熟。
其次,養殖河魨魚源基地必須在農業部備案。
再次,養殖河魨經加工企業加工後方可利用。也就是說
將來在流通的應該是加工的河魨。禁止經營河魨活魚和未加工的河魨整魚。禁止生產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豚。此外,不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養殖河魨、加工河魨的,必須通過由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的專家考核後,並在農業部進行備案公示,才能獲得生產經營許可。養殖河魨只有經過加工企業按照一定步驟進行加工處理、包裝後,明確標識和可追溯才能進入國內市場上流通。
「等試點工作做得成熟了,再考慮逐步放開其他可行的養殖河魨品種,或者放寬產品上市條件。」崔和透露。
人工養殖河豚已可達無毒級「事實上,河豚的毒素更多取決於水中的某些藻類,以及它吃的食物,人工養殖的河豚並不會毒死人。事實上,發生吃河豚中毒的,也不是吃的養殖河豚。」中國漁業協會河豚分會郭女士說。
根據國際通用的鑑別標準,河豚毒素含量可分為無毒、弱毒、有毒、強毒等四個級別,檢測含量小於2.2mg/kg為無毒級。
目前,各地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的產品,由國家疾控中心、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中心、地方質量檢驗所等具有資質的權威檢測機構出具的河豚毒素檢測結果顯示,幾乎全部未檢出毒素或小於毒素0.05mg/kg,至今最高檢測結果為0.21mg/kg,遠小於限量值的十分之一。該結論表明,
養殖河魨的毒性含量明顯降低,已可達到無毒級,並且經過無毒加工處理,可以安全食用。
「不同品種的河豚,其毒素差異非常明顯。」研究河豚多年的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尹紹武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河豚種類繁多,像暗紋東方魨從海中洄遊到淡水中產卵,本身毒性就較小,經過多年的人工繁殖,可以確定沒有食用風險。
「嚴格按照限制條件養殖上市的河豚,是安全的。目前需要的是法律法規更規範。」上海海洋大學生命食品學院院長王錫昌教授說道。
中國民間食河豚從未間斷紅鰭東方魨、暗紋東方魨在中國養殖和食用範圍最廣。其中,紅鰭東方魨主要是海水養殖,產品大多外銷到日韓等國,養殖基地多在遼寧大連一帶;長江流域養殖種類則以暗紋東方魨為主,產品以內銷為主,江蘇為主要養殖基地。
根據中國漁業協會河魨分會的不完全統計,在黃渤海地區和長江流域直接從事河魨養殖的業戶就有4000餘家,遼寧、江蘇、山東、廣東、福建是河魨主產區,而整個河魨魚產業鏈的從業人員則超過50萬,包括種苗、養成、技術服務、餌料供應、活魚與冰鮮魚運輸、配合飼料加工、漁業設施和出口貿易等。其中,大連是國內養殖河魨魚的一個主要產區,產業規模約5億元。
「紅鰭東方魨因為肉質較硬,一般出口日本,常見做法是做刺身。我們從1993年開始養河魨,所養殖的河魨80%出口韓國和日本。因為國內不允許上市流通,日韓清楚我們除了出口沒別處賣,所以價格常常由他們壓著。」大連天正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孟雪松說。
孟雪松表示,近兩年國內紅鰭東方魨的消費量每年僅在二三百噸,但養殖河魨成本高,國內外五六千噸的量難以維持企業運轉。
在中國南方,每年三四月份,江蘇省江陰是老饕聚集地。在這裡,並稱「長江三鮮」的鮰魚、河豚、刀魚成為吃客的心頭好。
2016年,為保證吃河豚安全,揚中下轄各鎮(街、區)聯合揚中市場監管局各分局,按照屬地管轄的原則,分地分批開展餐飲單位、集體食堂、民間廚師以及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
「民間吃河豚其實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吃的都是養殖的,野生的基本碰不到。要說價錢,養殖的每斤七八十元,野生的起碼要每斤兩三千元。因為市場不能賣河豚,很多都是飯店直接找我們進貨。有些還是婚宴的特色菜。」鄭金良說。他是江陰一帶有名的河豚養殖戶。
鄭金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現在的河豚養殖和其他魚類差不多,就算在北京、上海這些管得嚴的大城市,河豚則以「巴魚」的名義端上餐桌。河豚一般只在飯店加工烹飪,河豚的眼睛、內臟、血液等都被掏空,在講究些的飯店,河豚上桌前,廚師需當著客人的面品嘗一口。而這些,反而加重了河豚的傳奇色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