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這雨來得正是時候
窗外,雨絲綿綿
屋內,思緒幽幽
小編喜歡這漫漫的細雨
或觀賞,或漫步
總是那麼愜意~
降雨在我們生活中是常見的天氣現象,每次降雨過程中,氣象臺都會第一時間發布雨情預報。
天氣預報中我們也會經常聽到:「XX天降水量多少毫米」那麼......降水量毫米是什麼意思呢?
在氣象上,下雨(雪)都稱為降水,而降水的多少被叫做降水量(下雪要等到融化成水)。通常用毫米表示,1毫米降水量也就是單位面積上的1毫米。1毫米降水落到在田地裡降了多少公斤的水呢?
1畝地面積是666.7平方米。空中降下1毫米的雨,1畝地上就相當於「澆下了」0.667立方米的水。1立方米的水重1000公斤。那就是600多公斤的水。據有關部門鑑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6釐米。
雨量100ml和雨量50ml到底有什麼不同,吃瓜群眾表示並不能直觀的感受!
其實直觀的理解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只要知道降雨量的標準即可。
啥?還是不夠直觀?!
那...
恩?!我們來趟溼身之旅,如何?!
用溼身程度表示雨量是不是很直接!!
什麼時候降雨,降雨多少,天氣預報會告訴你。 但這些數據是如何監測的?
經常關注天氣朋友都知道,一場降雨過後氣象臺會很快告訴大家降雨下了多少毫米,達到了哪種降雨的級別,這個降雨標準是咋測量出來的?
其實是這樣的……
雨量數據是怎麼測出來的呢
目前,氣象、水文用來測雨量的工具主要是翻鬥式雨量傳感器。這種測量器將接收到的降雨流入一個小鬥內,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就自動倒掉,同時形成相應的雨量記錄。通過布置在量筒上的傳感器將雨量數據變成電信號,再通過無線信號將數據發送到數據中心處理。
這是比較先進的測量器,自動生成降雨記錄。在這之前使用的是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徑一般為20釐米,內裝一個漏鬥和一個瓶子。量杯的直徑為4釐米,與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就可知相應時段內的降雨量。
測量降雨量並不難,就算動手能力半殘廢的同學,也可利用一些常見的器皿測量成功,誤差也不會太大。
而現在,我們對降雨量設備的要求趨於大面積布設、區域精準的天氣預報,並能夠自動傳輸數據,因此這種小型全智能氣象監測站開始發揮威力。
全電子免維護動能型雨量計
雨量筒
稱重式雨量傳感器
氣象臺測量雨量用的設備,是嚴格按照降雨量定義,經過對比計算後設計出來的一種圓筒狀雨量器,直徑為20釐米,裡面安裝了一個漏鬥和一個收集雨水的玻璃瓶。下雨的時候雨水順著漏鬥進入到玻璃瓶內,降雨結束後必須立刻把玻璃瓶儲存的雨水倒到一個帶刻度的量杯中,再讀出量杯測量的雨水刻度,這樣就得到了以毫米為單位的降雨量。
自己在家也能測降雨量
測量降雨量過程並不難,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我們也可利用一些常見器皿測量,誤差不會太大。
先取一個口徑為20釐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紙制碗,在其底部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後將碗放在一個無蓋的罐子上。罐內有一玻璃瓶,瓶口與碗底的小洞相接,簡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簡易雨量筒做好後,便可將它放在離地70釐米高處(筒口距地面的距離)承接雨水。雨停後,用秤稱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當於1毫米的降雨量。
降雨量等級
據了解,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降雨量在0.1~9.9毫米之間為小雨;降雨量在10~24.9毫米之間為中雨;降雨量在25.0~49.9毫米之間為大雨;降雨量在50.0~99.9毫米之間為暴雨;降雨量在100.0~249.9毫米之間為大暴雨;降雨量≥250.0毫米之間為特大暴雨。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少數地區根據該地具體情況另有規定。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素材來源:東方天氣網、中國天氣網、東北新聞網、中國氣象報社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