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00的兒童罕見病,目前尚無法治癒,還極易誤診

2020-11-23 騰訊網

2002年9月27日,早上5點55分,動動媽媽記得特別清楚。

經過30多小時催產素引起的劇烈腹疼,已經足月的兒子出生,孩子媽媽卻沒有聽到響亮的哭聲。

醫生把兒子抱到沒戴眼鏡還躺在手術臺上的我面前說,是個兒子,但是跟別的小孩有點兒不一樣。那時的東東的媽媽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的人生會遭遇什麼。

因為哭聲微弱,肢體無力,東東出生就被診斷為「新生兒肺炎」;僅僅10天後,醫院就下了病危通知,「吃得少,哭聲弱,養不活」。

無奈之下,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等待奇蹟發生。

「在痛苦、無奈、愧疚、憤怒、脆弱、無助、恐懼的情緒中,身體虛弱的我,根本沒有初為人母的絲毫喜悅。」東東媽媽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東東的情緒。

2

在家等了3天,媽媽看著睡熟中的小小嬰兒,作為母親她無論如何做不出放棄孩子的決定。於是,一家人帶著剛出生的孩子去了上海兒童醫院看兒科。上海的專家診帶來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壞消息是,孩子是早產兒,腦癱。好消息是,有些腦癱患兒經過康復訓練能過上正常生活的。

雖然東東的情況並不樂觀,但家人至少從茫茫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線希望。就因為這一線希望,東東的媽媽開始了長達7年的求醫之路。

「確診」之後,東東開始了一系列早期幹預,媽媽一個人承擔起孩子康復的主要責任。她帶著孩子四處求醫,每天帶孩子前往醫院和幹預機構,試圖將孩子從空白的世界裡帶回來。

在最艱難的時候,丈夫卻開始退縮了。看著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爸爸失去了耐心。他主動疏遠孩子和家庭,對孩子的康復計劃也總是逃避。從前脾氣溫和的爸爸,隨著孩子病程戰線的拉長,變得越來越冷漠。

還好兒子在康復訓練之後,變得越來越好。3周歲時,東東和其他正常小朋友一樣,進入幼兒園,他活潑好動,有點小脾氣,還會交朋友,看上去和其他孩子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東東媽媽以為,自己的付出終於看到了漫長徵途的終點。

唯一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的是,東東從小就特別貪吃,他幾乎不挑食,不管是什麼他都能吃得特別香甜。東東媽媽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看起來是優點的特徵,是隱藏在東東身上的「怪獸」,也是她和東東接下來的人生裡,要面對的最大難題。

進入小學後,東東一切看起來正常。他有著7歲小男孩兒的固執,偶爾會因為不開心發脾氣,但這都是小孩子的天性,不是嗎?他依然貪吃,吃起東西來總吃不夠,不過這個時候他還能控制自己。

事情是在東東四年級的時候,開始變化的。

從前學習還不錯的東東,進入四年級後,成績驟然下滑。他似乎突然變了一個人,很難理解課本上的知識,不知道老師上課在說什麼,學習對他來說變成了很難很難的事情。

老師常常和東東的父母溝通東東在校的情況,希望家長能配合學校一起幫助孩子。但東東身上似乎發生了什麼看不見的變化,課堂對他來說,變成了越來越陌生的東西。

和學習一起變化的還有東東的食慾和體重。

隨著年齡的長大,東東對食物的欲望越來越強,他的胃像個無底洞,似乎永遠沒有飽腹的時刻。為了吃,他能找到家裡藏在任何地方的食物。

東東媽媽帶著孩子四處看病,凡是別人介紹的醫生、專家,不管多遠,她都會帶著孩子去。每次她都滿懷希望地過去,但幾乎所有的方法在東東身上都沒有太大的成效。他依然無法控制對食物的渴望,還逐漸表現出認知能力弱、暴躁易怒、性格固執的特點。

更糟糕的是他的體重,隨著他越來越強烈的食慾,東東的體型和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他的肚子像被施了魔法一樣慢慢膨脹起來。

在沒人看管的情況下,他經常自己跑去超市、快餐店、麵包店找吃的。有時候,他甚至偷偷去垃圾桶裡尋找食物,被路人報警。在孩子長大的日子裡,東東媽媽接到過無數報警電話,讓她去派出所認領孩子,以至於她現在一看到手機上的陌生號碼就開始揪心。

2018年的冬天,媽媽一直在和東東鬥智鬥勇。媽媽開始嚴格控制他的食慾,但東東總能悄悄溜出家門去尋找食物。他在吃上似乎有特異功能,認知能力不好的他,為了捕捉食物,他對蘇州的地鐵線路、公交線路、小吃店、快餐店以及其他能找到食物的地方了如指掌。

整個冬天的夜晚,幾乎每一天,有時候是半夜,有時候是凌晨兩三點,媽媽要去蘇州各個區域的派出所去接被帶回警局的孩子。

東東失控的食慾讓人異常困惑,他明明看起來很健康,難道能吃也是一種病?

「我的兒子到底怎麼了?」東東媽媽一遍一遍地問自己。

直到2020年1月14日,被隱形的魔鬼折磨了17年之後,東東和媽媽才第一次知道了它的名字:小胖威利症候群。

長達多年的困惑徹底揭開,那個讓東東對食物充滿渴望的,是一段缺失的基因片段。從它出生的時候,就一直藏在他身上。

小胖威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病,在人群中的發生概率約1/15000。患病者大多在1-3歲開始出現不可抗拒的食物亢進和強烈的索食行為。簡單一點講就是,由於基因的原因,患有小胖威利症候群的孩子,永遠無法獲得飽腹感。他們「吃飽了」的感受,被收走了。

東東,就是這1/15000。

「我是一個淺薄無能、懵懂無知的媽媽,如果我能早一點幫助孩子確診,就不會讓他一個人無助這麼多年了。」

其實,不止東東,因為不了解,幾乎每一個小胖威利的孩子都經歷過長時間的誤診,他們的家長也因為迷茫和困惑、教養困難,長期承受煎熬。

什麼是「小胖威利症候群」?

是一種因15號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的先天性罕見病,小胖患者因飽食中樞調節不良,無法控制食慾,沒有飽腹感讓他不停地尋找食物,從而導致過度肥胖、血糖過高及心臟方面問題等併發症。

按照日本和美國統計的發病率1/15000,我國大約應有5—10萬人次患病,但目前登記在冊的不足2000人,絕大多數小胖患者還在接受著錯誤的治療方式。

由於小胖沒有已知的病因,也就是「可發生在任何家庭,無法預防。」

加上小胖的普及率很低,大大增加了找到小胖的難度。

如何判斷是不是得了「小胖威利」

「小胖威利」能不能治癒?

小胖在臨床極易誤診,可做基因檢測診斷(甲基化PCR或MLPA)。目前不能治癒,也沒有能夠控制食慾的方法。

因此,預防肥胖及其併發症及其重要。早期幹預、嚴格的飲食控制和生長激素治療,可以提高生活質量。

在我們看來,小胖威利症候群患者就像被太陽系驅逐的類地行星,極低的概率(1/15000)在他們身上發生,他們成為被選擇的百分百,無法在社會上正常地生活。不會停止的飢餓造成的過度肥胖讓他們被嘲笑,胖胖的體型就像身著太空衣。其實他們就像星空漫遊者,孤獨、憂愁、在茫茫黑暗裡找不到未來的方向。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呼籲更多人關注小胖威利症候群,讓更多人知道,減少歧視和誤診情況,為患者提供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

11.15是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日

關愛從看見和理解開始。

(文中受訪者照片已經得到受訪者本人以及監護者的授權)

相關焦點

  • 罕見病溶酶體貯積症MDT模式將在天津市兒童醫院建立
    為切實提高罕見病「可診、可治、有藥可醫」的診療能力,天津市兒童醫院正積極籌備成立天津市兒童醫院罕見病診療中心溶酶體貯積症(LSDs)MDT,16日下午召開溶酶體貯積症MDT第一次籌備會議。該MDT成立後將從高危患者篩查、MDT門診建設、規範化診療、學術研討等多個方面,快速提升臨床醫生對溶酶體貯積症的認知和診療能力,並逐步推廣到其他罕見病及疑難疾病,更好地服務患者。
  • 那些罕見的罕見病
    0.065%~0.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這種罕見病通常被稱為兒童早衰症,大約每800萬兒童中有一人患病。由於一種基因突變,導致兒童過早出現衰老跡象,如出現皺紋、禿頂,更危險的是出現動脈硬化,由此導致心臟病、中風的發生。
  • 罕見病就在我們身邊,不要因為名字「罕見」而錯失診斷
    多發性硬化病瞄準年輕人,四成患者曾被誤診    2月28日,是第12個世界罕見病日。當天上午,省會的鄭大一附院、省人民醫院、鄭大三附院、省兒童醫院等多家醫療單位,都舉行了大型的罕見病義診活動。    肢體麻木、眩暈、奇癢、易疲勞、視力模糊……如果身邊的年輕人出現上述症狀,人們會以為是工作勞累所致,但或許是多發性硬化找上了門。
  • ...為罕見病診療打造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小兒子小寶(化名)出現了和大寶相似的症狀——脾腫大,被當地醫院初步診斷為戈謝病,隨後父母帶小寶立刻趕到協和醫院進行了一系列檢查,然而由於恰逢疫情封村,無法赴京領取報告,增加了確診和就診的時間和難度。邢臺市人民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高偉主任表示:「對於生活在縣域的罕見病患者及我們地方醫院來說,MDT多學科遠程會診為疾病的及時診斷和規範化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能夠有效減少誤診和誤治,患者在當地就能在全國及地方醫院的共同協作下確診並獲得規範的診療方案,不僅免去了到處求醫的奔波,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 6歲男孩78斤,「餓」到去垃圾桶裡找吃的,這種病還常被誤診...
    12月1日,一場針對「小胖」的義診在鄭舉行,家長、醫生有話說!6歲男孩智商不足2歲,食慾嚇人,一年吃胖20多斤「關愛小胖威利,我們一起行動」12月1日,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場義診活動在鄭舉行。這是第幾次來鄭州,凌雲(化名)早已記不清楚,但當得知12月1日鄭州有針對孩子病的專家義診時,她果斷決定帶孩子去碰碰運氣。
  • 國際罕見病日:京滬「隔空」籤約,為罕見病診療打造樣板
    戈謝病是一種溶酶體貯積症,屬於罕見病家族中的一組遺傳性代謝疾病,多發於兒童,患者通常肚大如鼓,又被稱為「企鵝寶寶」,而像大寶和小寶一樣面臨確診時間長、就診難的「企鵝寶寶」還有很多。罕見病由於較為罕見,極易被誤診、漏診,難以獲得及時的診斷,在中國,50%的戈謝病患者曾被誤診,70%的戈謝病患者需要經過多家醫院診斷才能確診。
  • 華大基因和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聯合開展「1,000種罕見病基因組項目」
    據了解,雙方將首先對1,000個罕見病患者樣本進行外顯子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罕見病往往是遺傳疾病,也就是病人的某些或某個基因出現了少見的突變。目前,罕見病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由於罕見病的病例稀少,大部分罕見病缺少大規模和持續性的科學研究及醫學實驗,至今很多罕見病的診斷依然是難題,更多的罕見疾病也往往超過了一般醫生的經驗,使其無法快速地找到治療辦法。
  • 打造中國罕見病診療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MDT多學科遠程會診畫面戈謝病是一種溶酶體貯積症,屬於罕見病家族中的一組遺傳性代謝疾病,多發於兒童,患者通常肚大如鼓,又被稱為「企鵝寶寶」,而像大寶和小寶一樣面臨確診時間長、就診難的「企鵝寶寶」還有很多。罕見病由於較為罕見,極易被誤診、漏診,難以獲得及時的診斷,在中國,50%的戈謝病患者曾被誤診,70%的戈謝病患者需要經過多家醫院診斷才能確診。
  • 2歲兒童不說話,被誤診為自閉症……
    隨著醫學及社會的進步,「自閉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也越來越多。而家長對自閉症依然是談之色變,認為自閉症不可治癒,需要終生幹預!所以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時,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 戈謝病、龐貝病、法布雷病……這些罕見病可以高危篩查了
    戈謝病、龐貝病、法布雷病……這是一組罕見的遺傳性代謝疾病,它們都是可以威脅生命的罕見病,都屬於溶酶體貯積症。大部分得罕見病患者都曾有過誤診的經歷,並且往往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確診,貽誤了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
  • 科學網—多位專家呼籲:儘快啟動國家層面的罕見病研究
    數據都是按照國外比例大致推算的,『家底』不清讓預防、救治及有關政策制定缺乏依據。」近日召開的中國科協第5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院長韓金祥道出了至少涉及上千萬患者的中國罕見病研究現狀。多位專家在會上呼籲,儘快啟動國家層面的罕見病研究。 罕見病因發病比例小,人群少,也被稱為「孤兒病」。
  • 甲亢的非典型症狀,易誤診為其它疾病,十大症狀要引起重視
    典型的甲亢症狀有甲狀腺腫大、突眼、情緒易激動、多言好動、多食易飢、消瘦、怕熱、易出汗。然而,有20%的甲亢患者症狀不典型,易誤診為其它疾病,以致貽誤治療,必須引起重視。 1、甲亢性心臟病 甲亢時心血管系統的異常表現可達85%。
  • 還記得那個吃「偉哥」續命的小女孩 她的續命藥有新政策了
    經過與醫生溝通和自己查資料,尚女士才知道這種病被喻為「心血管癌症」,患病率低,為萬分之一,目前尚無法治癒,僅能靠基礎治療,大部分患者活不過3年。患者外表健全,卻行動受限。因長期缺氧,患者嘴唇常呈藍紫色,所以「藍嘴唇」是人們對肺動脈高壓患者更通俗的稱呼。高昂的續命藥費,幾乎壓垮這個家庭「我願把自己的肺換給女兒,哪怕是以命換命,但醫生說這方案行不通。」
  • 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
    近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強癌症早診早治和用藥保障的措施,決定對罕見病藥品給予增值稅優惠。從多發病常見病,到罕見病、疑難病,國家打出「組合拳」,滿足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罕見病防治打出「組合拳」罕見病由於臨床上病例少、經驗少,導致高誤診、高漏診、用藥難等問題,往往被稱為「醫學的孤兒」。
  • 健康|規範診斷與治療 罕見病溶酶體貯積症患者公益檢測全國開啟
    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報導 為助力罕見病規範診療,幫助戈謝病等溶酶體貯積症潛在患者獲得及時診斷,昨日,由北京健康促進會主辦、珀金埃爾默和賽諾菲協辦的溶酶體貯積症高危篩查項目在線上啟動。項目啟動後,將在全國免費開展針對溶酶體貯積症潛在患者的相關檢測。
  • 多發性骨髓瘤,容易誤診的「螃蟹病」
    其實除了這兩種疾病以外,還有一種疾病的發病率也非常高,在我國約為1.4/10萬,僅次於淋巴瘤已升至血液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它就是多發性骨髓瘤。 臨床表現被稱為「螃蟹病」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不可治癒的血液惡性腫瘤,中位發病年齡約為65歲,男女比例為1.4:1。
  • 盲腸憩室炎易被誤診為闌尾炎
    專家指出,盲腸憩室炎極易與急性闌尾炎的症狀相混淆,務必要加以區別,以免延誤病情。67歲的劉某今年3月底因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前往哈醫大鴻森醫院普外科就診,經檢查後初步認定為急性闌尾炎而入院。入院後擬施行「腰麻下行闌尾切除術」,術中經治醫生未見患者闌尾有異常;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劉某盲腸後壁有一個6釐米×4釐米腫塊,立即請首席專家宋春芳會診。
  • 全國溶酶體貯積症新生兒篩查協作組成立 罕見病早診早治
    作為中國新生兒篩查領域內首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協作網,它對全國新生兒篩查以及兒童罕見病診療能力的提升具有裡程碑意義。「協作組的成立旨在提升對溶酶體貯積症這一類罕見病的認識和診斷,共同探索並建立國內溶酶體貯積症的篩查、診斷、治療全流程體系,加強臨床和檢驗人才培養,使得患兒能夠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四位大咖真知灼見 罕見病精準診療獲突破
    而且,由於罕見病的發病機制相對單一,並具有特異性,因此這些研究還為監測器官功能的進展、靶向藥物的研發等提供了依據和指導。當然,與機遇「相伴相生」的往往是挑戰。丁潔便站在不同視角,用一連串問題指出挑戰所在。醫院:1.如何擺正患者、基因檢測、醫生的關係?2.基因報告由誰來解讀?3.基因檢測報告的規則或者規範是什麼?
  • 兒童惡性實體腫瘤:被忽視的「殺手」
    新華社資料照片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白血病是兒童健康的「殺手」,但聽說過實體腫瘤的人卻不多。事實上,兒童惡性實體腫瘤比白血病的發病率還高。社會公眾認知不足,加上醫療資源緊缺,社會保障尚未健全,一直以來,兒童惡性實體腫瘤成了被忽視的「暗瘤」,侵蝕著孩子們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