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90歲老黨員李玉珍用奮鬥詮釋信仰的力量

2020-12-0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許黨報國 白首證初心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許真學

□ 王祥

17歲參加革命,經歷「11·27」大屠殺,離休後仍堅持服務23年……重慶江北區老幹部局二樓會議室裡,一位老黨員正在為該區婦聯和老幹部局的女幹部們講黨課。

進門落座,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看到老人臉上寫滿滄桑,眉宇間卻透出一股從容和堅毅。據江北區婦聯主席杜渝蓉介紹,老人名叫李玉珍,今年已90歲高齡,自17歲參加革命以來,她始終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黨和國家,奉獻給了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內涵。

跟隨老人的講述,我們回顧這位70餘年黨齡的老黨員的不凡經歷,找尋她不忘初心的源泉。

種下初心,17歲投身革命

一次,江北區老幹部局組織離休老幹部祭奠「11·27」大屠殺烈士,出發前,一位叫李玉珍的老人對局長張定敏說,她今天要去看望老戰友了。張定敏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老人家年輕時是川東地下黨成員,參加過學運、工運和地下武裝鬥爭,渣滓洞、白公館裡的許多烈士都是她的戰友……李玉珍的傳奇故事,就這樣浮出水面。

1929年,李玉珍出生於重慶渝中區南紀門一個貧苦家庭,15歲時,她參加了女青會識字班,班裡一位姓楊的老師是共產黨員,不僅教李玉珍讀書識字,還教給她人人平等的進步思想。在楊老師的影響下,李玉珍心裡的共產主義種子開始慢慢萌芽,17歲那年,她毅然投身革命。

1947年「六一」大逮捕慘案發生後,作為學運骨幹,李玉珍成了國民黨的監視對象,組織上安排她轉移到梁大達特區川東遊擊縱隊搞農村武裝鬥爭,負責為遊擊部隊傳遞信息。

「我吃得了苦,長得黑,喬裝容易,組織就安排我當了交通員。」李玉珍說。有一次,她得到消息,敵人即將包圍附近山上的遊擊隊。為通知遊擊隊轉移,她直接從山林裡運木頭的伐道一路滑下去,到達山下時,雙腿已是血流不止。「當時沒覺得痛,只覺得要完成組織上交代的任務。」

遊擊隊撤出後,敵人以為遊擊隊還在山上,結果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這讓在遠處山上觀望的遊擊隊員大笑不已,他們還編了一首歌:「提起那保安隊,硬是嘔死人,架起機關槍,提起大火炮,糊裡糊塗驚驚慌慌整它幾百炮……」唱起當年這首歌,老人仍吐字清晰、曲調歡快,臉上滿是笑容。

烽火歲月,直面屠殺毫不畏懼

1948年2月,李玉珍加入中國共產黨,烈士蘭蒂裕是她的入黨介紹人。1949年,她回到重慶主城,做起了聯絡員工作,組織上安排她與江姐的丈夫彭詠梧烈士的前妻譚正倫住在一起,這樣既方便開展工作,也能幫譚正倫照顧彭炳忠(彭詠梧與譚正倫之子)和彭雲(彭詠梧與江姐之子)兩個孩子。

「不要說是江姐的孩子,就算是其他同志的孩子,我也會照顧好。」江姐入獄前,李玉珍已知她的大名,得知其在獄中的英勇事跡後,她對江姐更加崇敬。講到情緒激動時,李玉珍現場朗誦起了讚美江姐的詩歌:「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蘇菲亞的精靈,不,你就是你,你是中華女兒的典型。」

那段日子裡, 李玉珍外出完成聯絡工作後就回到住處,和譚正倫一起照顧兩個孩子,給他們做飯,抱著他們玩耍,給他們唱歌。「由於小雲(彭雲)的舅舅舅媽也是地下黨,小雲長大後,我們還一直保持聯繫。」李玉珍說。

1949年11月27日,重慶解放在即,國民黨反動派逃跑前,對囚禁在白公館、渣滓洞等地的革命者進行了大規模屠殺,史稱「11·27」大屠殺。面對敵人的暴行,李玉珍沒有退縮,反而主動前往現場,負責接待烈士家屬和遺體認領工作,在現場足足守了三天三夜。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劉德惠烈士,是他的妹妹和夫人來認領的遺體。」李玉珍說,劉德惠烈士的妻子來到現場後,找到了一具遺體,但已面目全非,無法辨認,她只知道丈夫穿了一件銀灰色的毛背心。李玉珍一層層揭開遺體衣服,當看到銀灰色的毛背心時,劉德惠烈士的妻子跪倒在地,號啕大哭。

「後來有人問我怕不怕,我說不怕,但是恨。」李玉珍說。

和平年代,立足崗位履職盡責

重慶解放後,李玉珍被安排到市婦聯工作。剛解放的山城百廢待興,各項工作亟須開展。當時重慶市婦聯沒有辦公場所,組織上派李玉珍為婦聯尋找辦公場所,從小在重慶主城長大的她很快就完成了組織上交代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重慶入駐了許多兵工企業,支持國防建設。在重慶市婦聯工作期間,李玉珍主要負責重慶主城各兵工廠的婦聯工作。她常走進工廠,帶領家屬們做好互助工作,成立家屬委員會,讓奮鬥在生產一線的工人們無後顧之憂,為工廠的高效運轉做出了貢獻。

後來,李玉珍被調離重慶市婦聯,先後在重慶市委黨校、重慶市江北區供銷社和江北區乾果公司工作,直至1986年離休。

離休不離黨,服務離休老同志發揮餘熱

從17歲走上革命道路到離休,數十載裡,李玉珍為新中國成立和發展建設奉獻了一生。時刻不忘黨恩的她離休不離黨,連續23年擔任江北區供銷社老協主任和區改制企業離休支部書記,成了老夥伴們的「服務員」,繼續發揮餘熱。

李玉珍帶領的支部是全市唯一一個全部由離休老幹部組成的支部,支部成員平均年齡達89歲。雖然都是老同志,但在李玉珍的帶領下,總支每月的政治學習,這個支部的出勤都是最高的。在李玉珍的影響下,2009年,時年78歲的老同志方羅雲也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一時被傳為佳話。

團結帶領老同志做好政治思想學習之餘,李玉珍更用真心真情關心著老夥伴們,每次老乾局去慰問老同志,她都主動要求參加。「李老跟著我們跑了好幾天,都是早出晚歸。」張定敏說,李玉珍與這些老同志之間有著特殊的革命友誼和工作友誼,老同志們都喜歡和她在一起,「慰問老同志,她去比我們去更有效果」。

當好「服務員」的同時,李玉珍的老年生活也豐富多彩,參加老乾藝術團、上老年大學、學習法律和電腦知識、為年輕幹部上黨課……她從未停止追求進步的腳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與追求。

李玉珍說,她從水深火熱的舊中國走來,深知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更應該感恩。因此,她給外孫女取名傅予,希望她懂得付出,懂得給予,懂得感恩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獲取奮鬥力量 ——讀《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
    堅守崇高信仰 獲取奮鬥力量——讀《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理想信念》好書推薦★★★★★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黨無精神不興。黨的幹部要永遠不忘共產黨人為什麼而出發,永遠不要丟掉共產黨人的靈魂,永遠不要失去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精神,砥礪前行,不懈奮鬥。 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堅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黨挺直的精神脊梁,就是共產黨人的永恆初心和力量源泉。
  • 青山人未老:他們的奮鬥故事激發向上力量
    由湖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釆訪拍攝的7集系列新聞專題《青山人未老》,講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奮鬥故事,用笑點、淚點、燃點,引發情感共鳴,激發向上力量。11月23日同步開始在湖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幫女郎》欄目播出後,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和反響。
  • 巾幗之花,用奮鬥綻放最美芳華
    時至今日,新型冠狀病毒強勢來襲,以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醫護人員不懼疫情,衝鋒一線;隨天津醫療救治隊前往一線的護士長王霞、80後李偉、90後王歡,為了方便穿防護服,一同剪去了長長的秀髮;即將退休的客運員劉俊麗,作為黨員毅然寫下「疫情不退,我便不退休」的申請書;瀋陽車務段26歲的安檢手檢員劉佳每天穿戴防護服、手套、護目鏡、口罩,在「缺氧」狀態下平均每小時起身近百次服務旅客……各條戰線的女英雄讓人們感動
  • 信仰信念信心: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精神力量
    全黨同志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披荊斬棘、改革創新、接續奮鬥,到黨的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成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實踐證明,正是因為有堅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提供精神動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信仰信念信心是推動中國人民實現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的力量源泉。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 【地評線】在保障黨員權利中激發熱情凝聚力量展現魅力
    與時俱進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有利於充分體現我們黨的領導制度優勢,發揮黨員主體作用,把全體黨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鬥。  9194.1萬,每一個數字都是一名中共黨員,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的符號。黨員是黨組織的機體細胞,組建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戰鬥堡壘,保持黨員活力,激發黨員激情,是保持黨組織戰鬥力的關鍵所在。
  • 德州市新湖街道85歲老黨員捐贈一箱「84消毒液」
    於桂榮老人(右二)緊緊拉著工作人員的手大眾網·海報新聞德州3月5日訊(通訊員 胡瑩)「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這句話在德州市德城區新湖街道85歲的老黨員於桂榮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3月5日,新湖街道勝利社區老黨員於桂榮為社區無償捐贈一箱「84消毒液」,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據了解,於桂榮是一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因為胃病,之前一直住院治療。捐贈當天,老人其實剛剛出院,還沒來得及回家,就要求家人帶她來一趟社區辦公室,將自費購買的一箱「84消毒液」送到勝利社區。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7月29日晚8點,晚風帶走了白天的悶熱,也接走了79歲的老黨員劉家成。在他去世後,兒女遵從父親生前意願: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為國家貢獻最後一份力量。
  • 南大青年唱響回聲嘹亮@重慶大學@南京...
    現代工學院鄧正濤課題組在太陽能發電窗戶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畢業班心聲·小南來稿 | 「今年我大四,提前想你了」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並寄語廣大青年。他說:「從醫是我無悔的選擇,更是我不變的信仰。這場戰役更堅定了我的選擇與信仰,它對我是一場精神洗禮,意志品質的考驗,專業技術的鍛鍊。在今後的從醫道路上,我會秉承南大精神,勇於擔當,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精湛技術、仁愛之心恪守自己的選擇,救死扶傷,託起生命之重。」
  • ...用實幹書寫擔當——科技日報社組織學習觀看《榜樣3》專題節目
    科技日報社各黨支部以「自主觀看+集中交流」的方式組織全體黨員幹部進行了學習觀看。在支部學習討論會上,信仰、擔當、榜樣、忠誠……成為大家提到最多的熱詞。報社編委會領導也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了支部學習交流。  一、初心源於信仰。
  • 崇高信仰,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這一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地位、功能的經典詮釋,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崇高性。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標識和政治底色,充分體現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書中。
  • 「黃大年精神」對黨員幹部有何啟示
    聽了總書記的指示,深感榜樣力量的強大,不禁讓筆者思考執政者與工程師兩個原本不同追求的職業,在精神層面產生了強烈的共振。 獻身國家,滿懷愛國之情。愛國者身上的品質總是驚人的一致,黃大年與「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一樣,歸國之路充滿了坎坷和磨難,卻難阻他們歸國之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黃大年的愛國之情已融入到身體的血脈之中。
  • 《巴渝革命烈士詩文選錄》展現信仰的力量 收錄133篇巴渝革命烈士...
    重慶日報訊 (記者 蘭世秋)6月30日,在黨的生日即將來臨之際,為配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重慶解放70周年獻禮,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舉辦了《初心 使命 奮鬥——巴渝革命烈士詩文選錄》(以下簡稱「《巴渝革命烈士詩文選錄》」)出版座談會。
  • 福海縣「量身設崗」發揮老黨員餘熱
    近年來,福海縣為有精力、有能力、有思路的老黨員「量身設崗」,通過講好黨課、精神帶領、鄰裡調解等方式引導老黨員發揮餘熱。  該縣出臺《福海縣老黨員老幹部管理辦法》,建立老黨員人才信息庫,根據年齡、專長等進行分類,完善老黨員信息資料。
  • 【學貫五中全會精神】青年黨員說:青島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讀書...
    青年黨員是一支最積極最有生氣的隊伍,學生黨員應切實了解青年在建設、改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接好時代交與我們的接力棒。歷史賦予使命,時代要求擔當,我將用實際行動展現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和價值,在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品質,努力做『十四五』時期的建設者。
  • 黨員幹部如何做到對黨忠誠
    黨員幹部要在「五個自覺」上下功夫,始終做到在黨愛黨、在黨為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鬥。 一是用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增強黨的理論自覺。對黨忠誠,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沒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要做到對黨忠誠是不可能的。
  • 林俊德:生命譜寫信仰大愛詮釋忠誠
    那時年僅二十六歲的他,用土辦法研製發明出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準確記錄了衝擊波的數據。衝擊波測量是研究核武器效應和產品當量的重要手段,這一組數據成為當時張愛萍將軍向周恩來總理報告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重要依據。
  • 老黨員郭淑香帶頭成立「二月蘭助老服務隊」:居民自治解決社區管理...
    5月6日下午2點30分,東城區海運倉小區12號樓的樓長郭淑香已經上崗執勤了,一身紅馬甲、紅帽子、紅袖標,她是「二月蘭助老服務隊」的帶頭人,也是街坊鄰裡眼中的熱心大姐。別看她已經81歲高齡,郭淑香的動作利索得很,三下五除二就把樓門前的一排自行車碼放得整整齊齊。
  • 90歲依然堅守一線!他用行動詮釋航空人的愛與忠誠
    34000次走過同一條路, 24000天專注於一件事, 90歲依然堅守一線……今天, 我要給你講述一位老航空人的故事。其實,金相室的同事們也捨不得姚老,幾乎每一位金相專業的年輕職工都研讀過姚老主筆編寫的《失效分析案例彙編》,其中整理歸納了1956年以來的一批軍工領域具有代表性和技術價值的案例,是金相領域的瑰寶,也是姚老一生堅守初心、不負光陰的濃縮與印證。
  • 身邊人身邊事 感動你感動我 講述奮鬥故事 傳遞榜樣力量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汗水澆築夢想,用奮鬥譜寫光榮。11月26日19時,西海都市報全媒體《請進,我們的直播間》欄目邀請到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兩位全國勞動模範、兩位全國先進工作者做客直播間,講述他們的奮鬥故事,傳遞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