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澳洲華裔媽媽:孩子英語說得比我好,該如何面對這一「育兒囧況」?

2021-01-21 ABC澳洲

一天,四歲的兒子問我,「媽媽,你知道我的恐龍都叫什麼名字嗎?


我說,「寶貝,我不知道呀,它們叫什麼呀?」


「它們是三角龍(Triceratop),還有劍龍( Stegosaurus),」他吐字清晰地說出了恐龍的名字。


「什麼?再說一遍, 叫什麼?」不知怎麼回事,我的舌頭不好使喚了!


「噢媽媽!」他大笑道。


後來,兒子掉過身問我丈夫,「爸爸,你能說出恐龍的名字嗎?媽媽她不知道。」


我覺著太尷尬了。自己說不出恐龍的名字,但我兒子卻能清楚地說出來,他只是個四歲大的孩子呀。


我十幾歲就來澳大利亞了。雖然沒有生在英語環境中,但我是從澳大利亞的大學畢業的,嫁給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而且生活在無時不刻不說英語的環境中。


但是,碰上特殊的英文字或俚語,要說出這些詞或理解它們的意思還是有困難。我感覺這不對勁,因為我的兩個孩子,即使只有三歲和四歲大,也知道一些詞的讀音和含義。


「我敢肯定,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掌握英語,因為成年人終生都在使用母語,」在幼教領域工作了34年的米歇爾·託馬斯(Michelle Thomas)說 。


「孩子在保留母語的同時還能掌握英語的能力更強,」她補充說,「成人的大腦神經元已經連接好,而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



我還發現,小孩子通常說話時都沒有口音,但我有時說英語卻帶著口音。


我向哈耶克教授提出這一點時,他解釋說:「你的孩子在外面呆的時間很長,比如幼兒園,他們讀到與聽到的都是英語。」


託馬斯則說,早期兒童護理機構的老師「通過遊戲教孩子識字和算術」來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


「老師也會對孩子反覆說一句話,這樣孩子就可以掌握正確的詞彙。這樣有助於他們聽到正確的單詞發音,而不是只讓老師說他們讀得對,」她說。


同哈耶克教授一樣,託馬斯女士說孩子不會因為在語言方面出了錯而感到不好意思。


「雖然成年人常常感到不好意思,但他們寧願不說自己不知道的單詞,也不願出錯或念錯,」她說。


事實就是這樣。我總是繞開自己不知道的單詞。另一方面,我注意到倆孩子已經在學俚語。不久,他們就會比我們——他們的爸媽知道更多單詞。


對他們來說這是好事,不過,我怎麼避免尷尬的境地呢?


私人英語輔導教師菲奧娜·霍洛韋(Fiona Holloway h)提出一些建議。


相關焦點

  • 線下活動分享:孩子該如何面對成人社會的絕望與偏見
    你讀的書,讓你成為自己 拿我自己來說,我大部分人格、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在讀書中養成的。所以,現在的我可能並不是我,而是被許許多多書裡的觀念、故事塑造的我。在這裡 ,有兩本書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她前兩年在美國過世了。
  • 北外英語專業媽媽、英語老師分享:寶寶英語啟蒙每天驚喜不斷!
    桃桃媽媽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八級,持有高級口譯證書,現是北京某培訓機構校長、英語老師。桃桃從1歲多開始高端英語啟蒙,從最初的磨耳朵到現在逐漸輸出、開口說英文,桃桃每天都會給家庭給生活帶來眾多驚喜。桃桃媽媽說,自己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學會了如何在生活中陪寶寶高質量英語啟蒙,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養育孩子。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我該如何給他解釋……
    該如何面對死亡?這兩個問題,對於成人來說尚且難以回答,何況年幼的孩子?最近,有家長遇到了這樣的難題。李女士的母親在幾個月前離世,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6歲女兒的狀態更令一家人擔憂。李女士介紹,女兒小雨打小跟著外婆,老人家對孩子疼愛有加,孩子格外黏著外婆。
  • 8歲的孩子說:「我戀愛了!」如果你是媽媽,會如何回答?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媽媽送8歲的兒子去上學,「媽媽,我戀愛了!」孩子說。  「這樣啊?那你能告訴我什麼是『戀愛』嗎?」媽媽很平靜。  「知道,就是喜歡一個人。」  「你喜歡一個人,而那個人也剛好喜歡你,這才是戀愛哦!」媽媽解釋道。
  • Nature’s Way牽手年糕媽媽開啟澳洲營養體驗之旅
    年糕媽媽表示:「Kids Smart之所以選擇我,是因為我在孩子的吃上面非常的苛刻,也一直關注及分享關於孩子營養攝入的知識,所以我會堅持我一貫的苛刻及挑剔的原則,幫大家選出適合中國孩子的產品。我有一個四歲的兒子,叫小年糕,我們會給他Nature’s Way Kids Smart產品補充營養,他也很喜歡。
  • 澳洲袋鼠喜迎「胡蘿蔔雨」 彪悍媽媽赤腳追賊
    彪悍媽媽遇上快遞賊,赤腳追過積雪草坪,將包裹追回。國內外最in的報導,盡在中國日報英語新聞。《一周觀天下》是騰訊新聞 X 中國日報新媒體聯合推出的看新聞學英語視頻欄目,主要是通過觀看四則國外熱點新聞,向大家深度解讀四個英文詞組。Let's get it!
  • Didi|五年接觸上千個家庭,來聊聊澳洲微留學的意義何在
    全文:【群分享精華】上海美媽講述澳洲小學微留學,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而看待英語全新的眼光,只有全新的母語環境,和孩子親身體驗過之後的真實感受,能夠塑造。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 我總結了一份0-6歲英語啟蒙實操手冊,分享讓娃開口說英語的秘密,看了就能用
    作者:小楊老師,在公眾號智力圈美式學堂(ID:brainhoop)上與大家分享純正的美式教育。最近很多朋友都希望我寫寫英語啟蒙的規劃,最近自己帶娃學英語,兒歌、閃卡、字母、學習英文常用詞彙...我做了不少研究。專家說:要聽歌!好,聽什麼?專家說:要學字母!好,怎麼學?專家說,要積累口語詞彙!好,怎麼練?
  • 「媽媽,我要喝可樂!」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需求?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媽媽,我想喝可樂」,孩子喝的不僅是可樂,更是幸福感!1.孩子的需求很簡單。人都說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是永遠不可能被填滿的。小的時候,我們心中的想法很簡單,無非就是希望能有一個溫馨的午後,然後吃一根棒棒糖這就夠了。
  • 去上學分享-英語不好,該怎麼給孩子英語啟蒙?
    我在乎的是,他是否能夠讓英語成為一種生活的工具,未來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他是否可以運用熟悉的語言尋找安全感:聽或讀,英語可以是他擴展視野、探索更精彩世界的望遠鏡;說或寫,英語可以是他邏輯思維、表達自己,讓自己向更多未知靠攏的橋梁。引導者—是堅持激發孩子對英語興趣和熱情的唯一重要因素。怎樣英語啟蒙?
  • 育兒研究所丨火遍媽媽圈的「磨耳朵」英語啟蒙,到底是什麼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或者在我們的社群踴躍提問,期待與你們的交流~~  最近,不少家長向團長反映,孩子已在牙牙學語的年紀,是時候安排英語啟蒙了!但是,自己英語不好,不會教,怕誤導小孩;孩子太小,中英文會不會混淆……說去機構學吧,疫情當前不放心;在家學吧,老師、教材又該怎麼挑?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快手講育兒經 五招教你培養高情商寶寶
    「講得太棒了!」「我這是第一次一邊看直播,一邊認真記筆記」」陳老師辛苦了,什麼時候有下一場呀?「老鐵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對此次直播滿滿乾貨的認可。五招培養高情商寶寶,直播間育兒有秘籍陳學鋒博士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是兒童早期發展和教育領域的專家,對於如何教育「熊孩子」,有一套自己的經驗和方法。
  • 用「放大鏡」找出孩子的優點,育兒更輕鬆
    為了能讓媽媽有內容寫,兒子每天都會不斷地表現出自己的優點。日復一日,兒子的優點漸漸地多了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優點也由開始時的有意表現變成了一種習慣,最終就像長在兒子身上一樣牢固。當孩子的優點足夠多、足夠大的時候,他的缺點就變得越來越少,最後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實踐小心得}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直接或間接對鑫寶做出各種肯定、讚美。
  • 育兒奇葩說 寶寶擠眉弄眼可能有病?
    一些寶寶喜歡擠眉弄眼,而媽媽們總以為這是調皮做鬼臉,往往只是一笑而過。而近日就有網友表示,不要忽略寶寶擠眉弄眼的問題,因為這很可能是抽動症的表現。聽到這種說法,媽媽們也是嚇了一跳。那麼這擠眉弄眼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 兒子又摸我的胸了! 孩子「痴迷」媽媽的身體怎麼破?
    為此,很多媽媽們自責得掉眼淚。但其實,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現象。「孩子總喜歡摸著我的肚子睡覺,還要趴在我肚子上,半夜哼唧哼唧找媽媽,摸不到肚子就一直摸,摸到了就安心地睡了,你說這是不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啊?」昨晚10點多,表妹發微信問我,言語中充滿了焦慮。
  • 在家怎麼英語啟蒙?我給萱寶制定的英語啟蒙路線
    我是宣元媽媽家,點擊上方「關注」,分享和交流我的育兒經驗,私信我回復「資料」,送你一份2000G英語啟蒙和數學啟蒙資料。現在越來越多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意識到英語啟蒙的重要性,但如何開始進行英語啟蒙卻很迷茫。
  •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故事是「假的」?該!但要說對「時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就在前不久,語言辯論類綜藝節目《奇葩說》的一期節目,又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爭議。那期節目的論題是: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是假的?而在模擬情景劇中,扮演女兒角色的演員眨著大眼睛滿懷期待的問自己的母親說:"媽媽,我長大以後會像灰姑娘一樣,穿著水晶鞋,找到自己的白馬王子嗎?"
  • 《最強大腦》劉強東攜妻「回娘家」分享「育兒經」 眾評審大談...
    在看到現場一位天才少年選手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後,劉強東還在現場分享起「快樂」育兒經。   節目中,這位天才少年將向浩瀚星空發起挑戰,項目之難讓陶晶瑩不禁感嘆:「我知道宇宙沒有極限,想不到我們科學團隊變態也沒有極限。」
  • 「媽媽,你會死嗎?」國內孩子欠缺的死亡教育,日本是如何做的?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媽媽,你會不會死呢?死亡究竟是什麼呢?」說起來,國內家庭一直都缺乏三大基礎教育,分別是性、死亡和愛。其中,大部分家長都會談「死」色變,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教育甚至比性都難以啟齒。那麼,面對孩子的疑惑時,家長該如何應對?胡可就給我們上了一課。
  • 花了47年研究全球育兒方式 | 哈佛教授夫婦寫出了這本書
    每位父母選擇如何育兒,都是在所處時代、 當地文化以及當前主流育兒意見影響下形成的。你認為一定正確的養育方式並不是天經地義的,也沒有什麼國際標準。能夠跨文化地看待養孩子這件事,不僅對父母是種鬆綁,也更符合養育的本意。雖然現在的父母比以前任何年代的父母工作都忙,他們對養孩子的自我要求卻越來越高,需要學習的育兒知識越來越多,對孩子的管理也越來也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