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黑科技」:給生命來個完整的「數位化解讀」

2020-11-30 央視網

基因測序「黑科技」:給生命來個完整的「數位化解讀」

原標題:

  「測序技術抓住了生命科學技術的龍頭,基因組測序成本從最初的3000萬美元下降到1000美元甚至更低,使得每個人都可能為自己進行基因組測序,這將加速生命數位化的進程。」6月21日,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表示,在高通量測序技術自主化的基礎上,不斷有新的「黑科技」跟進,這使得人們將獲得更加準確的基因序列,作為生命數位化的「藍本」。

  吐口唾液就能測序,但基因組序列不完整

  吐口唾液郵寄,一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就會得到分析。

  「目前從全世界範圍來講,大概有接近2000萬人有自己的基因信息。」華大智造營運長蔣慧表示,隨著這些年測序技術的普及,測序的門檻越來越低,人們越來越容易對自己的基因進行部分測序。

  但並不是所有的測序都是獲得完整的基因組序列。蔣慧介紹,大部分此類的測序是對特定區域的測序,而並不是整個基因組序列的測序。

  如果將一個人的基因組比喻成一座奇峰險峻的高山,可以理解為,有些測序只是拍攝了「一線天」「巨石陣」「黑龍潭」這些有代表性的景點;更完整地是,有些測序是把所有的景點拍下來,被稱為「功能基因集」;而完整的基因組測序才是把高山全部拍下來,包括像荒草一樣叢生的「沙漠基因」或者「無功能基因」等。

  無疑,要實現生命數位化,需要的是把高山全部拍下來的完整的基因組測序。

  但目前的測序,即便是基因組測序,仍舊不能滿足生命數位化的需要。「目前無論是資料庫構建,還是群體研究、疾病研究,都是採用重測序的方式,是通過與參考基因組的比對獲得的,而不是從頭組裝。」蔣慧說,比如在炎黃基因組研究項目中,科學家找到了大概有4—5兆的區域是個體所特有的,進行測序時就對個體區域比對,形成測序數據,這是受測序效率制約的。

  可以理解為,每一座高山的形狀、代表性景點都相似,就先找了最具代表性的山做個詳細的「數位化解讀」,描述其他山的時候,就用差異來體現。

  「或許每個人擁有屬於自己的特點序列,但目前的測序方式難以發現這些獨特部分。」蔣慧說,與參考基因組比較獲得的基因組測序「密碼」不會對這些未知謎題給出答案。

  從頭組裝,完成整個基因鏈條的拼接

  數位化生命實際上需要一個高清、完整的基因組作為「藍本」。這意味著需要高質量地從頭組裝基因組。

  「目前最大的難點是獲得儘可能長的序列進行組裝。」蔣慧說。如果單次測序讀長變長,那麼獲得從頭組裝基因組的難度就會降低。

  人類基因組長度為30億個鹼基對,而現在單次測序的讀長僅為50—70kb(5萬到7萬個鹼基對的長度),這猶如拼一副45000塊拼圖,其中卻有很多重複相似的「小塊」,很難拼接完整。不僅需要以參考基因組做對比,還要反覆測序。「目前的行業標準是需要30倍的重複測序,以完成整個基因鏈條的拼接。」蔣慧說。

  如果將短片段加上標籤就不一樣了。玩過拼圖的人都知道,在成千塊的拼圖背面會有不同的區塊標記,提示這些塊在同一區域。

  「以專有DNA分子共標籤技術為基礎的stLFR(單管長片段)技術就是基於這樣的原理。」蔣慧說,華大智造的這一自主技術通過將來源於同一DNA長片段的短讀長測序片段標記上相同分子標籤,能夠基於高精度短讀長測序獲取長片段的DNA信息。

  讀長是為了確定他山之石的位置,如果標籤可以解決定位問題,將彌補短讀長的弱點。基於此,從頭組裝兩條染色體,獲取二倍體測序數據也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華大智造將執行能得到從頭測序基因組的「676」標準。基於這些數據,可以檢測所有類型的結構變異,且無需與參考基因組進行比對,將大大提高基因組數據的參考性,最終幫助個體進行複雜疾病的診斷和預測。

  蔣慧介紹:「我們首先會用新的技術、新的標準在全球完成1000個人的基因組測序,希望可以建出來一個模板讓大家先試用一下,以在不同人群中創建高質量的參考基因組和更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多樣性資料庫,構建一個全新的數據集。這些數據將免費向研究人員開放。」

  解讀生命,別忘了體內的微生物

  2018年,《自然》發表了一篇「為了生孩子把貓狗扔掉」的報導,成為科普文章的爆款。文中顯示,加拿大科學家研究了770個嬰兒的腸道菌群,發現家中有寵物的嬰兒,其腸道菌群多樣性明顯高於家中沒有寵物的嬰兒;瑞典調研100多萬兒童發現,與狗狗生活在一起的小孩子得哮喘病的風險能降低13%。

  人體是一個龐大的共生體。人體皮膚表面、口腔、呼吸道、腸道生存著大量微生物,它們的數量是人體本身細胞的數十倍,編碼的基因是人體基因的100倍。每個人的經歷會以微生物的痕跡留在身體裡,而人體的健康會與體內的菌群休戚與共。人們將特定環境中包括微生物在內的總DNA稱為宏基因組。

  數位化生命中,人體與微生物的作用和關聯如果得到客觀地反映,甚至可能反映生命的進程。例如,老年人腸道內變形菌門、黏膠球形菌門、擬桿菌屬等含量會降低。「為此,我們在與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的微生物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做了一個合作,啟動了萬人微生物研究項目,將對一萬人的宏基因組進行測序。」蔣慧說,「微生物是人體內另外一套基因組,除開自己的基因組之外,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小社會,大家平時和環境做一些接觸、吃的各種東西,人體內的病原或者微生物都會反映出來。」

  依據計劃,萬人宏基因組測序將在3個月內完成。卡洛林斯卡醫學院之前已經收集了大量的樣本,華大智造將負責完成數據產出,以及產出後的數據分析和疾病關聯的工作。

  DNA是本源,但還需其他參數

  未來,數位化生命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比如要了解基因和表型是什麼關係,構建模型以研究生活習慣、疾病與特定基因表達的相互關係……

  但歸根結底,遺傳性的DNA信息是不會再改變的,它不像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人體內的一些微生物會隨著環境、飲食發生一些變化。最源頭的遺傳,來自於父親和母親的基因組不會再變化,是一個本源核心的東西。「華大集團有一個非常宏大的計劃叫做8B(80億人的高清基因測序),我們希望在未來通過努力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因組數據。」蔣慧說。

  「這些需要一步一步去實現,DNA是本源、是核心,但我們還會有很多其他的生命數據,包括蛋白、代謝等。」蔣慧說,除了基因組數據,還可以加入很多現有的醫學資料,例如體檢時的血液常規性篩查,可穿戴設備上的數據等,把這些所有的數據收集起來,逐步完成生命數位化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黑科技」 給生命來完整「數位化解讀」
    視覺中國「測序技術抓住了生命科學技術的龍頭,基因組測序成本從最初的3000萬美元下降到1000美元甚至更低,使得每個人都可能為自己進行基因組測序,這將加速生命數位化的進程。」6月21日,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表示,在高通量測序技術自主化的基礎上,不斷有新的「黑科技」跟進,這使得人們將獲得更加準確的基因序列,作為生命數位化的「藍本」。吐口唾液就能測序,但基因組序列不完整吐口唾液郵寄,一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就會得到分析。
  • 生命數位化時代來臨!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降至500美元
    而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從300萬美元降至500美元,在有生之年,我們或許可以一窺自己生命最本質的秘密。6月21日,在「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上,華大智造營運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蔣慧發布了《華大智造2019測序技術白皮書》,著重介紹了在基因測序領域更高通量、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高準確性的技術實現路徑,描繪出邁向「人人基因組」的生命數位化藍圖。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近一年多來我國地方政府也紛紛啟動基因組測序計劃:江蘇、福建已經啟動百萬基因組測序計劃,而在北京更大範圍的基因測序也在進行。有關預計顯示,2020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80億元,約佔世界基因測序市場總規模的1/5。不少科技公司看準基因大數據行業爆發性增長趨勢,開始積極布局搶佔基因測序市場。除了華大基因之外,人工智慧企業也在躍躍欲試。
  • 中科院專家解讀基因測序行業
    基因測序的歷史追溯到1975年,上個世紀80年代,由美國人牽頭進行人類基因組計劃,準備搞清楚人體的整個基因組序列是什麼,解讀人體生命,發現我們掌握的知識還很不夠,後續還需要大量測序。方法上來說也有很大發展,傳統的方法是手工測序,直到05年第二代測序儀採用全自動測序,第二代儀器的標誌性特徵是高通量,通量從一天60萬到一天千億數量級的鹼基對。所以說科學技術在不斷地推升,不斷地發展。
  • 用基因大數據打造「生命周期表」
    「計劃通過對地球上的生命進行基因、表型、生態等方面信息和知識的梳理、歸納和分析,發現隱藏在數據背後的生命規律,最終實現『數位化動植物,數位化地球』的宏偉目標。」方曉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難點在於收集世界各地不同來源的物種樣本,生物樣本的採集、授權和轉移寄送並非易事。 有了物種樣本後,科研人員藉助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挖掘。「首先要獲得目標物種的基因組序列圖譜。為確保測序的準確性,我們要保證測序數據量平均覆蓋全基因組幾十甚至上百次,並通過足夠聰明的算法和高性能的計算機來推算出目標基因組的序列,進而根據分子進化論計算推斷出物種的譜系關係。」
  • 基因測序產業,目前成熟了嗎?
    以人類為例,人類 DNA 約有30億個鹼基對,組成了2萬-2.5 萬個基因,每個基因片段大小從數百個鹼基到超過200萬個鹼基不等。RNA 是另外一種核酸,分子結構與 DNA 很相似,也包含 4 種鹼基,同樣可以攜帶遺傳信息。DNA 上攜帶的遺傳信息正是通過 RNA 傳遞給蛋白質的。蛋白質是以胺基酸為基本單位構成的大分子,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 完成六十人全基因組測序只需一天 華大「超級生命計算機」來了
    「超級生命計算機」來了!10月25日,華大集團子公司華大智造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最新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其一天就可以完成60例個人全基因組測序,6臺機器一年可完成10萬人基因組測序,是目前全球日生產能力最強的基因測序儀,因此被人稱為「超級生命計算機」。「完全突破大家對測序儀的想像。」華大智造執行長牟峰表示,超快速、超高通量的T7必將對目前測序產業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標誌著基於基因檢測的精準醫學研究,全面進入大數據時代成為可能。
  • 成為全球Top10基因測序公司?這裡有個秘訣
    內行看門道,外行來吃瓜~小編對這10家公司上市的測序平臺進行了梳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其作為基因測序的霸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Illumina主要有兩大產品線:基因測序設備和基因晶片。  對於基因測序,Illumina具有完整的NGS解決方案,包括文庫製備、測序系統和數據分析。主要測序方法包括DNA測序、RNA測序和甲基化測序。其基因測序儀可分為桌面式小型測序儀和大規模測序平臺。
  • 基因測序對生命體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的病變可以先進行基因測序,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以及藥物遺傳學機理,為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延長生存期;治療不及時的也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推斷病變的原因,從而有效的預防。
  • 解碼生命,精準基石—基因測序行業深度報告
    湯臣倍健、澳洋科技;3)、數據服務類公司:榮之聯等。基因測序技術的演變歷程從技術的演變升級來看,基因測序技術主要歷經三代:第一代測序技術,主要基於Sanger雙脫氧終止法的測序原理,結合螢光標記和毛細管陣列電泳技術來實現測序的自動化,1975年由Sanger和Coulson發明,基本方法是鏈終止或降解法。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基於一代測序技術。
  • 華點雲:網際網路+高通量基因測序,讓基因解讀更容易
    華點雲自主研發的CelLoud雲平臺是基於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NGS的生物信息分析雲平臺,致力於為合作夥伴提供實現基於高通量基因檢測技術最終應用的全面解決方案,是我國最早自主研發並在臨床醫院推進使用的生物信息分析雲平臺之一。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究其原因,除了技術層面的進步,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也體現了科學研究對生命體極大的尊重。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這項新興技術。一、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什麼會興起?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圖片來源@Unsplash文|匯眾醫療,作者|匯眾研究院隨著「精準醫療」的深化,基因測序逐漸成為科技醫療領域備受矚目的話題,得益於平臺技術的進步、測序應用的拓展、各機構合作的拓寬以及測序成本的下降,行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 邁克生物攜手凱傑 聯姻分子巨頭凱傑,基因測序打開一片新藍海
    事件:邁克生物與凱傑成立合資公司,深度布局基因測序產品四川邁克生物於2017年4月28日與QIAGEN N.V.(以下簡稱「凱傑」)籤署《關於共同設立邁凱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之合資經營協議》,雙方將在中國共同投資設立邁凱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聽這位曾發現最多人類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告訴你基因測序的未來
    2014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全球基因檢測領域迎來了第一個春天,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更是爆炸式增長。2017年,Illumina再次將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到800美元。測序成本降低的同時,全世界的基因組數據也在以超摩爾比速度增加。基因數據的計算與解讀一直都是基因檢測的重要環節。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開業運營,打造國民「生命銀行」
    這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更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由華大基因承建運營。我國基因庫承建較晚,5年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的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將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地球基因組計劃」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與中國華大基因練合倡議,將對目前所有的150萬個動物、植物和真菌測出完整的DNA編碼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威康桑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參與其中
  • 中國建世界級基因庫 基因測序惹關注
    日前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也正式啟動運行。國家基因庫的建立可以高效地構建大樣本量的基因組資料庫,結合個體臨床數據進行解讀可以實現基因與疾病和用藥的關聯,幫助臨床為不同個體提供精確醫療。
  • 基因測序9股受益我國首座國家基因庫啟動試運行
    據深圳商報報導,馬興瑞表示,深圳將大力營造更好環境,鼓勵人才優先發展,全力支持包括國家基因庫、華大基因在內的各類企業、機構創新發展,希望華大基因依託國家基因庫建設,加快產學研步伐,打造世界級的研發中心和企業,努力建成具有國際水準和引領作用的生命科學研發中心和生物產業中心,為建設科技強國作貢獻。
  • 全球首個DNA商店正式發布,基因測序的「蘋果應用商店」時代即將來臨?
    然而 DNA 測序一般在醫院或者生物實驗室中才能完成,還沒有廣泛地對大眾開放。新的 DNA 測序商業模式讓在線獲取基因信息成為可能,這就是 DNA 應用商城。總的來說,DNA 應用商城能讓普羅大眾以低成本的便捷方式了解個人的健康風險和遺傳傾向,憑藉這樣「接地氣」的思路,DNA 應用商城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16 年度十大突破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