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於自動駕駛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超級視覺系統

2020-12-03 自動駕駛之家

據外媒報導,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個攝像頭系統,該系統基於該團隊此前研發的拐角攝像頭而打造,可從更多表面捕捉更多光線,而且視野更寬更遠、而且速度非常快,能夠監控到人眼看不到的運動。研究人員希望,有朝一日,該超級視覺系統可以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讓它們比人類運行時更安全。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穿上了一件顯眼的運動服,在空蕩蕩的房間內伸展身體、踱步、跳躍,而其他研究人員能夠通過一個對準著一堵牆的攝像頭觀看到該研究員的一舉一動。原因在於,在肉眼看不到的情況下,一個大功率雷射器對該研究人員進行了掃描,而掃描之後反射回牆壁上的單個光粒子被攝像頭的先進傳感器和處理算法捕捉,隨後重建了該研究人員的一舉一動。

研究人員表示,保持新系統的實用性是重中之重,因此他們選擇的硬體、掃描和圖像處理速度以及圖像的風格已經在自動駕駛汽車視覺系統中很常見。之前,查看在攝像頭視線以外的場景的系統需要依賴能夠均勻或強烈反射光線的物體,但是現實世界中物體,如閃亮的汽車並不在此類物體範疇內,因此,新研發的系統可以處理從迪斯科球、書籍或紋理複雜的雕像等各種物體表面反射的光線。

此次研發的系統與一年前的系統相比,發射的雷射強了1萬倍。該雷射器能夠掃描興趣場景(scene of interest)對面的牆壁,光線從牆上反射回來,擊中場景中的物體,再反彈回牆壁和攝像頭傳感器。當該雷射返回至攝像頭時,只剩下各個小點,但是該傳感器能夠捕捉每一個小點,並將小點發送給高效算法,解開反射回來的光線,解讀隱藏的畫面。

該系統能夠以每秒4幀的速度進行掃描,在配備圖形處理單元(GPU)的計算機上,能夠以每秒60幀的速度重建場景,增強了圖像處理能力。為了提升算法,該團隊借鑑了地震成像系統的知識。地震成像系統能夠從地下反射聲波,以了解地表之下的情況,而且研究人員還重新配置了該算法,將反射光解讀成隱藏物體反射回來的「波」,因而在同樣高速和低內存的條件下,該系統的能力得以提升,能夠看到包含各種物體的大型場景。

對於該團隊來說,能夠從原本不可見的反射光線,看到角落裡面物體的實時運動非常激動。但是,如果要將該系統應用於自動駕駛或機器人,則需要進一步改進。

該團隊希望能夠在自動駕駛研究車上測試該視覺系統,同時研究其他可能的應用,如能夠透視組織的醫學成像。除了提高速度和解析度之外,研究人員還致力於提高該系統的通用性,以幫助駕駛員解決各種具挑戰性的視覺環境,如霧、雨、沙塵暴和雪等天氣。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偏振光攝像頭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目前,能夠看到偏振光的攝像頭用於檢測材料應力,增強對比度以實現物體檢測,以及分析材料表面質量,如凹痕或劃痕。但是,與早期的彩色相機一樣,此類偏振光敏感攝像頭體積龐大,而且往往依賴於移動部件,成本高昂,嚴重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 研究人員開發緊湊高光譜條紋投影儀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物體識別
    這是一種收集空間和光譜信息的新方法,而這些信息對於自動駕駛汽車、機器視覺應用等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圖片來源:https://www.photonics.com) HSP可實時傳輸圖像的4D信息,即3D空間信息和1D光譜信息。
  •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
    中國的科學家受到昆蟲眼睛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低成本人造複眼。 為了讓人們早日用上自動駕駛汽車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拉伸超級電容器
    由密西根州立大學的Changyong Cao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特殊的列印技術和創新材料製造了可拉伸的儲能設備。該設備可用於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使其變得更加靈活、舒適和可靠;也可以用於智能紡織品,以監測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生命體徵;還可以用在電子皮膚上,為使用假肢的人恢復一些觸覺;甚至可以用在智能植入物上,跟蹤患者的健康狀況。儲能設備中的一個關鍵構件是一種被稱為超級電容器的組件,它利用電化學原理像電池一樣進行充電和放電,但速度要比電池快得多。
  • 弗勞恩霍研究所開發出新型微掃描鏡配合雷射雷達助力自動駕駛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來自弗勞恩霍夫光子微系統研究所IPMS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微掃描鏡可對車輛周圍環境進行範圍超過200米3D掃描,這將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做出重要貢獻。在自動駕駛汽車中,先進的技術帶動了車輪,使乘客可以坐下來欣賞旅程。
  • 史丹福大學實現高性能低功耗人工突觸,可用於神經網絡計算
    選自Stanford作者:TAYLOR KUBOTA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微胖、晏奇斯坦福研究人員打造出一種新的有機人工突觸,更好地支持計算機再現人類大腦信息處理方式。該研究還能改善腦機(brain—machine)技術。儘管這些年來,計算機技術取得不少進展,但是,在再造大腦低能耗、簡潔的信息處理過程這方面,我們仍然步履蹣跚。
  • 史丹福大學開發新型鋰電池:可防止過熱起火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午間消息,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新型鋰離子電池,能在過熱時自動關閉,並在冷卻後重新啟動。史丹福大學開發新型鋰電池:可防止過熱起火這一新技術可以防止電池的起火。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南表示:「為了解決鋰離子電池意外起火的問題,人們嘗試了多種不同方法。
  • 西安交通大學受昆蟲眼睛啟發研人造複眼 提高自動駕駛汽車視覺能力
    受昆蟲眼睛啟發,研究人員研發出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以及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據外媒報導,受昆蟲眼睛啟發,研究人員研發出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以及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 將視覺與運動聯繫起來,研究人員可以幫助自動駕駛汽車「看到」
    隨著科學家創造出人工神經網絡來模仿視覺在自動駕駛汽車中的工作方式,這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問題領域。,研究人員在視覺皮層中描述了兩組與運動有關的模式,這些模式基於頭部運動以及動物是處於亮還是暗中。與運動有關的發現是出乎意料的,因為視覺通常被認為是前饋計算系統,其中視覺信息通過視網膜進入並在單向路徑上運行的神經迴路中傳播,從而逐段處理信息,研究人員在這裡看到的更多證據表明,視覺系統具有比原先想像的更多的反饋組件,其中信息可以沿相反的方向傳播。這些結果使人對神經活動如何在大腦的感覺區域中工作有了細微的了解,並增加了正在重寫大腦視覺的教科書模型的研究領域。
  • 受昆蟲眼啟發研人造複眼 提高自動駕駛汽車視覺能力
    複眼,西安交大自動駕駛,人造複眼自動駕駛汽車視覺,昆蟲複眼自動駕駛,汽車新技術" title="黑科技,前瞻技術,西安交大人造複眼,西安交大自動駕駛,人造複眼自動駕駛汽車視覺,昆蟲複眼自動駕駛,汽車新技術"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border-width
  •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可以看穿雲和霧的設備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的設備,可以看穿雲和霧,這對未來的自動汽車來說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史丹福大學的技術使用了類似於自動汽車上的技術,並通過研究人員開發的高效算法進行了改進。該系統能夠成功重建被一塊一英寸厚的泡沫遮擋的形狀。研究人員Gordon Wetzstein表示,雖然很多成像技術可以讓圖像看起來更好看一些,但該團隊的技術可以讓不可見的東西變得可感知。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系統的另一個潛在用途是在太空探索方面。該技術可以讓衛星透過朦朧的大氣層或雲層對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表面進行成像。
  • 以色列開發出低成本紅外傳感器 可用於雷射雷達
    以色列著名研究型學府本-古裡安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的研究人員稱他們開發出了一款低成本紅外傳感器,能夠打造全球最薄的夜視眼鏡,並革新智慧型手機和自動駕駛汽車的紅外夜視應用。
  • 安霸立體視覺處理SoC會給自動駕駛市場帶來什麼?
    J48EETC-電子工程專輯Ambarella日前推出了一款名為CV2的新型相機SoC,專用於提供深度神經網絡(DNN)和立體視覺處理,瞄準ADAS和自動駕駛車市場。Ambarella宣稱擁有兩項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優勢,其一是VisLab開發的新型計算機視覺架構——Ambarella於2015年收購了這家歐洲計算機視覺與智能汽車控制系統開發商。
  • 研究人員開發新的雷達系統 或可取代雷射雷達
    據外媒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電氣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方法提高現有雷達傳感器的成像能力,可以使其準確預測場景中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新系統在夜間和大霧天氣測試時表現良好。
  • 這款相機可用於無人駕駛、人臉識別、機器視覺等領域
    導讀據美國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高度緊湊、便攜的相機,它可在一次拍攝中對偏振成像。這種小型相機可安裝到無人駕駛車輛、飛機或衛星的視覺系統中,用於研究大氣化學或者檢測偽裝物。
  • 一文解讀全球頂級計算機視覺會議:CVPR 2019自動駕駛內容
    在2019年3月Aptiv開放的自動駕駛數據集Aptiv NuScenes數據集前,研究人員發布的數據集相對小,並且範圍有限,通常也僅限於攝像頭圖像數據。隨著Waymo和Argo的數據集開放,自動駕駛領域迎來更為豐富的數據集。
  • 美國受蝗蟲啟發研發低功率碰撞探測器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據外媒報導,受此啟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一個工程師團隊正在研製一種低功率的碰撞探測器,可以模仿蝗蟲的避碰反應,幫助機器人、無人機,甚至自動駕駛汽車避免發生碰撞事故。
  • 自動駕駛視覺系統:不僅可以」看「,還能預測「未來」
    對於自動駕駛的視覺系統而言,「看」到路人是一個基礎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否能像人類一樣,判斷出路人下一個動作將是什麼。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團隊,便研究了一種改進算法,讓自動駕駛視覺系統能夠對路人的行為進行預測。
  • 基於機器視覺的汽車智能駕駛系統
    駕駛汽車是一項複雜的活動,長時間的駕駛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勞,從而容易導致交通事故。此外一些工程車輛在作業時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這些車輛的駕駛自動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使汽車駕駛操作簡單、安全、舒適,把人從繁重枯燥的汽車駕駛中解脫出來,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研究開發自動駕駛技術。  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在汽車自動駕駛領域開展了積極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 英特爾發布為Mobileye自動駕駛汽車視覺系統開發的兩塊關鍵晶片
    據外媒報導,英特爾和Mobileye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了一對新的傳感器,旨在降低雷達和LIDAR的價格並幫助自動駕駛汽車提供動力,進而讓它們能相互訓練以應對新的位置。在2021年CES上發布的這款新型傳感器有望解決讓自動駕駛汽車更加普及的最大障礙之一,即降低用於觀察其駕駛周圍世界的綜合傳感器套件的成本。這一直是一個障礙,即使有了先進的固態LIDAR和其他類型的傳感器。雖然我們離早期自動駕駛汽車原型上安裝的大型旋轉雷射測距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實是,即使是少數現代LIDAR傳感器也會給汽車添加大量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