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偏振光攝像頭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2020-12-04 自動駕駛之家

據外媒報導,1935年,世界上首部採用三色彩色技術製作的電影正式上映。彩色印片法徹底改變了攝像頭以及人類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和體驗。但是現在,有一種新的方法能夠讓人類和攝像頭了解偏振光世界。

偏振光就是光振動的方向,人眼無法看見,但是某些品種的蝦和昆蟲卻可以看見,而且其能夠提供大量與之交互的物體的信息。目前,能夠看到偏振光的攝像頭用於檢測材料應力,增強對比度以實現物體檢測,以及分析材料表面質量,如凹痕或劃痕。但是,與早期的彩色相機一樣,此類偏振光敏感攝像頭體積龐大,而且往往依賴於移動部件,成本高昂,嚴重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現在,哈佛大學約翰·A·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Harvard John A.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SEAS)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款非常緊湊、便攜的攝像頭,能夠在單張照片中顯示偏振光。此類拇指大小的攝像頭能夠安裝在自動駕駛汽車、飛機或衛星的視覺系統中,用以研究大氣化學,或者探測偽裝物體。

研究人員表示:「此項研究能夠改變成像領域的遊戲規則。目前,大多數攝像頭只能夠探測光線的強度和顏色,無法看到偏振,而該款攝像頭能夠揭示光線如何被周圍的世界反射、傳播。」

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偏振是光的一種特徵,光在物體表面反射時會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偏振。基於此種變化,偏振光能夠幫助重建物體的3D形狀,估計其深度、紋理和形狀,以及將人造物體與自然物體區分開來,即使此類物體形狀和顏色都相同。」

為了實現此類攝像頭,研究人員採用了納米結構超穎表面,能夠與波長範圍內的光互動。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我們想要測量光線的全偏振狀態,就需要沿著不同的偏振方向拍攝幾張照片。以前的設備要麼需要使用移動部件,要麼要沿著多條路徑發射光線以獲得多幅照片,從而使得光學設備體積龐大。一種較新的方法是使用具有特殊圖案的攝像頭像素,但是此種方法無法測量全偏振狀態,而且需要採用一種特殊的成像傳感器。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能夠將所有所需的光學元件集成至一個擁有超穎表面的簡單設備中。」

研究人員利用偏振光如何與物體互動的新知識,設計了一個超穎表面,該表面採用了一組亞波長間隔納米柱,基於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引導光線。然後,該光線會形成四幅圖像,每一幅圖像都會展示不同的偏振,將四幅圖像合在一起,就能夠得到每個像素處光偏振的完整照片。

該設備大約有兩釐米長,並不比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複雜。該設備附帶鏡頭還有保護套,大約與小型午餐盒的大小差不多。研究人員測試了該攝像頭,展示注塑成型塑料物體的缺陷,拿到室外拍攝汽車擋風玻璃上的偏振光,甚至還自拍,演示偏振光攝像頭如何將人臉的3D形狀展現出來。

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能夠集成至現有的成像系統中,例如集成至手機或者汽車中,從而讓偏振成像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並實現新的應用。此外,該研究還為緊湊型攝像頭研發指出了新方向,能夠在大氣科學、遙感、人臉識別、機器視覺等領域實現應用。」

相關焦點

  • 可用於自動駕駛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超級視覺系統
    據外媒報導,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個攝像頭系統,該系統基於該團隊此前研發的拐角攝像頭而打造,可從更多表面捕捉更多光線,而且視野更寬更遠、而且速度非常快,能夠監控到人眼看不到的運動。
  • 研究人員開發緊湊高光譜條紋投影儀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物體識別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緊湊式高光譜條紋投影儀(Hyperspectral Stripe Projector,簡稱HSP),當與單色傳感器陣列和複雜的編程相結合時,能夠生成傳統攝像頭無法捕獲的圖像,從而實現及時3D光譜成像。
  • 哈佛大學:為自動駕駛汽車鋪平道路
    在轉變加速之前,哈佛的兩項努力正在幫助制定政策一天將會到來,如果還沒有,那麼當您沿著道路行駛時,可以瞥一眼側面,看到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自動駕駛汽車正在路上,哈佛的兩項倡議正在幫助波士頓及其以後地區的順利到來做好準備。
  • 以色列公司研發熱感攝像頭 助力自動駕駛汽車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路透社9月12日報導,以色列初創企業AdaSky在11日宣布研發出一款遠紅外(FIR)熱感攝像頭。該攝像頭使用計算機視覺算法來檢測行人、動物和物體的熱量,可以幫助解決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一些棘手問題。
  • 美國受蝗蟲啟發研發低功率碰撞探測器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據外媒報導,受此啟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一個工程師團隊正在研製一種低功率的碰撞探測器,可以模仿蝗蟲的避碰反應,幫助機器人、無人機,甚至自動駕駛汽車避免發生碰撞事故。
  • 猶他大學研發平面透鏡 可為汽車打造無需對焦緊湊攝像頭
    (圖片來源:猶他大學)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研究人員們利用一個只有千分之一英寸厚的透鏡
  • 英國研發超快且超靈敏雪崩光電二極體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雷射雷達...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研發出全球領先的複合半導體(CS)技術,能夠為未來的高速數據通信提供支持。(圖片來源:卡迪夫大學)APD是一種利用「光電效應」(光照射到材料時產生)且特別靈敏的半導體設備,能夠將光轉變成電。世界各地都需要速度更快、超級靈敏的APD,用於高速數據通信應用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的光探測和測距(雷射雷達)系統。
  •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
    中國的科學家受到昆蟲眼睛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低成本人造複眼。 為了讓人們早日用上自動駕駛汽車
  • 韓國研發新型物聯網安全技術 可保護自動駕駛汽車等免受網絡攻擊
    蓋世汽車訊 允許智慧型手機、家電、無人機和自動駕駛車輛實時交換數位化信息的物聯網(IoT)技術需要一個強大的安全解決方案,因為會直接影響到用戶的安全和資產。其中有一種保證物聯網技術安全的解決方案是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可以成為易受到各種攻擊或物理攻擊的軟體密鑰安全方案的補充方案。
  • 這款相機可用於無人駕駛、人臉識別、機器視覺等領域
    導讀據美國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高度緊湊、便攜的相機,它可在一次拍攝中對偏振成像。這種小型相機可安裝到無人駕駛車輛、飛機或衛星的視覺系統中,用於研究大氣化學或者檢測偽裝物。
  • Waymo利用AI生成攝像頭圖像 用於自動駕駛仿真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前,Waymo表示開發了新方法SurfelGAN,利用自動駕駛汽車收集的傳感器數據,通過AI生成用於仿真的攝像頭圖像。SurfelGAN使用紋理映射表面元素(surface elements,簡稱surfel)重建場景和攝像頭視角,以獲取位置和方向。
  • 研究人員受跳蛛啟發研發超透鏡 結合高效算法可測量深度距離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儘管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在研發方面,什麼發展都比不上進化。以跳蛛為例,儘管它們的大腦很小,卻有著令人震驚的深度感知能力,從而可讓它們從遠於身體長度幾倍的距離精確地撲向毫無戒心的目標物。
  • 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發超小型3D圖像傳感器 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發出一款矽光學相控陣(OPA)晶片,該晶片可用在三維圖像傳感器的核心部件。三維圖像傳感器可向二維圖像(如照片)添加距離信息,將其識別為三維圖像。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三菱電機為自動駕駛研發MEMS雷射雷達 ●美國大學研究人員研發新款氣壓傳感器 ●Elmos推3D ToF成像儀可進行物體探測 ●TrianGraphics用HERE生成3D道路模型
  • 波士頓大學:用潛望鏡原理解鎖自動駕駛
    眾所周知,成像和傳感技術是自動駕駛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雷射雷達等3D雷射掃描系統的重點研發領域,該類技術可令自動駕駛汽車使用旋轉雷射束探測並避開障礙物,從而達到安全駕駛,但目前的成像技術還不夠完善健全,日前,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讓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工智慧組件更加清晰地看到車輛周圍角落的情況。
  • 猶他大學研發無透鏡攝像頭 普通玻璃用作透鏡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猶他大學(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師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使用常規玻璃或是任何可透視玻璃窗作為透鏡,打造「透視」無透鏡攝像頭,開放了該應用的「無限」可能。
  • 西安交通大學受昆蟲眼睛啟發研人造複眼 提高自動駕駛汽車視覺能力
    受昆蟲眼睛啟發,研究人員研發出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以及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據外媒報導,受昆蟲眼睛啟發,研究人員研發出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以及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
  • 自動駕駛汽車將更智能 可識別和預測行行人動作
    據外媒2月14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科學家們正利用人類的步態、身體對稱性和足部位移,教授自動駕駛汽車識別和預測行人的行動,其精確度要高於現有技術。據悉,汽車通過攝像頭、雷射雷達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收集到的數據,可以使研究人員能夠捕捉到人類活動的視頻片段,然後在三維(3D)計算機模擬中再現它們。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創造了一個「生物力學啟發下的循環神經網絡」,用於對人類運動進行分類。據研究人員稱,他們通過利用循環神經網絡預測距離汽車約50碼處的一個或幾個行人的動作及其未來位置,該網絡相當於一個城市交叉路口的規模。
  • 自動駕駛汽車利用卷積神經網絡學習人類決策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而言,也許有一種更好的學習駕駛的方法——觀察人類。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藉助改進的視覺校正系統,自動駕駛汽車可以通過觀察人類操作員來學習。
  • 受昆蟲眼啟發研人造複眼 提高自動駕駛汽車視覺能力
    複眼,西安交大自動駕駛,人造複眼自動駕駛汽車視覺,昆蟲複眼自動駕駛,汽車新技術" title="黑科技,前瞻技術,西安交大人造複眼,西安交大自動駕駛,人造複眼自動駕駛汽車視覺,昆蟲複眼自動駕駛,汽車新技術"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border-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