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策研究院:解決臺灣問題所剩時間無幾

2021-01-10 海疆在線

導讀: 蔡英文走「緩獨」路線民進黨可分化  現任全國臺研會副會長、解放軍少將王在希21日應邀出席中國軍事文化講壇,分析蔡英文「520」上臺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5月21日,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崑崙策研究院副院長王在希在中國軍事文化講壇作臺海形勢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未來走向的報告

王在希指出: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自信。當前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在大陸一方。我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未變,能力更強,完全有能力、有辦法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18大後習近平主席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發展強大的歷史必然,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標誌。   臺灣問題已持續67年,根據國際慣例,島嶼歸屬認定,以100年為重要時間節點,100年後,國際法庭仲裁,不看該島嶼歷史上曾屬於誰,而是看100年來實際由誰控制,要解決臺灣問題,所剩時間無幾;實現兩岸統一,可以沒時間表,但要有緊迫感。

要徹底解決臺灣問題,要有戰略性安排,可從政治分化、軍事威懾、經濟融合、外交布局等面向切入。「和平統一是左手、武力是右手」,如果能做到兵臨城下簽訂城下之盟,也是一種和平統一,要完全靠談判談成統一比較困難。

中國軍事文化講壇報告現場

民進黨上臺,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中國軍事文化講壇邀請王在希作臺海形勢報告

(轉自:騰訊軍事)

5月20日臺灣地區新領導人蔡英文就職,臺灣問題處於一個重要的節點上。如何看待和應對兩岸關係面臨的新局面、新挑戰?5月21日上午,中國軍事文化講壇邀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作臺海形勢發展的歷史回顧與未來走向的報告。

王在希認為,蔡英文5.20就職演說,雖然提到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和達成了若干共同認知,但是她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在兩岸同胞最關切的兩岸關係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態度是模糊的,下一步兩岸關係發展充滿各種變數。

王在希從臺灣問題的歷史回顧、當前臺灣島內局勢及發展趨勢和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闡述。他指出,今年初臺灣大選民進黨獲得勝利,長期以來臺灣藍大綠小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國民黨選舉失敗後失去臺灣大黨地位,臺灣各派政治勢力正在重新組合。

王在希認為,這次大選島內政局出現的變化,對我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這一變局反而使我們提前面對臺灣問題的現實,只要我們做好各項對臺工作,因勢利導,可能使壞事變成好事。

王在希同志強調,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自信。當前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在大陸一方。海峽兩岸的綜合實力對比,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我們都已佔絕對優勢,與15年前陳水扁上臺時的情形相比已經完全不同。我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未變,能力更強,完全有能力、有辦法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18大後習近平主席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發展強大的歷史必然,也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儘管歷史上有過多次分裂內亂,但最終還是走向統一。因此兩岸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臺獨」已經不可能獲得成功。

王在希指出,我們的對臺大政方針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祖國統一的目標毫不動搖,繼續堅持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當前要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來之不易的局面,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通過兩岸民間大交流,做好臺灣人民尤其是年輕人的工作。

王在希是著名的大陸最為資深的臺灣問題專家之一,研究臺灣問題40餘年,對臺灣政治、軍事、社會情況以及美臺關係、亞太問題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曾任解放軍總參某部局長、駐外武官,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等職,少將軍銜。現為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黎上將,軍事科學院原院長 鄭申俠上將,海軍原政治委員胡彥林上將,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全國黨建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李景田,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原總裝備部副政委李棟恆中將,原總政治部主任助理姜吉初中將,原總後勤部副部長孫志強中將,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會長、原第二炮兵副政委程寶山中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才交流協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士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教育部原紀檢組長田淑蘭,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原副書記楊金永、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孔令鑑等來自黨政軍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共200餘名各界人士參加了聽課。胡彥林上將為王在希頒發了《中國軍事文化講壇主講人證書》。中國軍事文化講壇秘書長曹育民少將、夏興有少將主持了此次活動。

2016年5月20日,臺灣新總統蔡英文就職典禮

解放軍少將王在希:盼三十年內解決臺灣議題  (轉自:中國臺灣網)

據中國臺灣網官方微博24日消息,現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原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日前表示,臺灣議題須在未來30年解決,否則可能會被提上國際法庭仲裁。國民黨於1949年由大陸撤往臺灣,至今已67年,根據國際慣例,島嶼歸屬認定以100年為重要時間節點,但他補充,兩岸統一可以沒有時間表。

蔡英文走「緩獨」路線民進黨可分化

現任全國臺研會副會長、解放軍少將王在希21日應邀出席中國軍事文化講壇,分析蔡英文「520」上臺後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據人民網此前報導,中國軍事文化論壇由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主辦,每年會邀請解放軍退役將領等權威人士到場。

王在希曾任解放軍總參某部局長、駐外武官,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等職,少將軍銜。現為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

臺灣《中國時報》駐京記者據與會人士轉述稱,王在希指出,民進黨內有一股基本教義派,因此要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短期內難達成。而蔡英文走「緩獨」路線,她當黨主席以來從沒公開提到「臺獨」,「但不說不等於不做」。

王在希表示,持平地看,「民進黨是可爭取分化的政黨,它不是鐵板一塊。民進黨具很強草根性。」王在希認為,民進黨內並非儘是基本教義派,也有溫和理性派,尤其中下層人士。

面對蔡英文上臺,王在希表示,大陸要有戰略自信。兩岸綜合實力今非昔比,如大陸軍費現在高於臺灣15倍,軍事裝備質量飛速發展;臺灣經濟總量和大陸相比,從20年前的1/3下降到現在的1/20,且差距還在拉大。王在希指出,大陸在經濟、軍事上佔絕對優勢,還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

對於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必要性,王在希指出,臺灣問題已持續67年,根據國際慣例,島嶼歸屬認定,以100年為重要時間節點,「100年後,國際法庭仲裁,不看該島嶼歷史上曾屬於誰,而是看100年來實際由誰控制」,要解決臺灣問題,所剩時間無幾;實現兩岸統一,可以沒時間表,但要有緊迫感。

臺灣《旺報》援引與會人員轉述,王在希認為要徹底解決臺灣問題,要有戰略性安排,可從政治分化、軍事威懾、經濟融合、外交布局等面向切入。他還建議,可以在臺灣內部扶植一個黨派力量,並針對年輕人、本省人做工作,讓他們成為擁護統一、反對臺獨的重要力量。

王在希認為「和平統一是左手、武力是右手」,如果能做到兵臨城下簽訂城下之盟,也是一種和平統一,要完全靠談判談成統一比較困難。他直言,實現統一可以沒有時間表,但是要有緊迫感,「(建黨的)第一個百年(2021)不行,(建國的)第二個百年(2049)應該是可以看得到。」

相關焦點

  • 徹底解決臺灣問題的時間,近了!
    這一發展,將迫使中國政府考慮徹底解決臺灣問題,以徹底粉碎國際反華勢力利用臺灣問題羈絆中國發展的企圖。《臺灣旅行法》法案於2017年1月13日由共和黨眾議員夏波、薛爾曼和羅伊斯共同提出,共獲80名議員聯署。民主黨參議員魯比歐也於2017年5月4日提出參院版《臺旅法》,目前共有7位參議員聯署。
  • 現在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時間窗口
    當工廠沒有了轟隆的機器聲,失業就是一個亟需面對的問題。  必須看到,保就業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GDP的增速問題,更高的層面上,就業問題關乎到社會的穩定。一旦社會失業率上升到一定的閾值,偷搶扒拿類的社會治安問題就會層出不窮。
  • 臺媒:解決臺灣問題或已有時間表
    就在解放軍建軍90周年前夕,港臺媒體紛紛關注起解決兩岸統一時間表問題。 7月28日,香港網媒《超訊》的專欄作者紀碩鳴發文關注兩岸問題。文章中稱,大陸已把解決臺灣問題擺上議事日程。還有學者建議在廈門設「臺灣特別行政區籌委會」,試行「臺灣特區護照」等。
  • 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他點出來了
    「但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太關注臺灣選舉誰輸誰贏,關鍵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因為最終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是大陸,連臺灣內部包括綠營人士都承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即什麼時候解決臺灣問題,用何種方式實現統一,關鍵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實力,我們的決心,以及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到位。」
  • 臺灣問題是該到了徹底解決的時候了
    四、中國政府重申,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國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國提出的九點方針是按照這一大政方針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進一步重大努力。
  • 老人若出現這「3個徵兆」,他們所剩時間或許不多了,子女要多加陪伴
    聽老一輩說,老人在離世前,其實都會有3個預兆,多花點時間陪伴他們吧!很多時候腦卒中的患者發生這種現象的特別多,一旦出現這種症狀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就會導致四肢癱瘓,體內血壓驟然升高。發現這種狀況的苗頭就要迅速的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並治療,一定要抓緊時間,這種狀況拖的越久就會導致死亡率增加,一旦忽視了早期的這些症狀,只要病情加重就會非常容易引發突然性的死亡。
  • 臺灣衛生研究院、中華海洋生技研究成果
    肝癌是臺灣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 月薪8萬新臺幣 臺灣衛生研究院歡迎「加值人才」
    華夏經緯網10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推動生技博士到法人機構再加值計劃,臺灣衛生研究院和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都表示歡迎。     據報導,臺灣衛生研究院主任秘書江宏哲表示,衛生研究院作為研究技術和產業應用間銜接橋梁,若當局願提供協助,很願意開放更多環境提供博士訓練。
  •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英文上臺倆月幾無好事(音頻)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英文上臺倆月幾無好事(音頻) 2017年10月12日 11:21:5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6年7月21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首先關注臺灣火燒車事故進展。國臺辦發言人20日應詢時表示,李克強總理對於此次事故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臺辦、國家旅遊局等部門儘速了解情況。
  • 張鐵志:無殼蝸牛與臺灣民主
    其時臺灣剛開始民主化,各種社會力量激烈湧現要求改變各種不合理的體制;例如在5月20日,農民走上街頭,爆發臺灣上世紀80年代街頭運動中衝突最激烈的場景。 無殼蝸牛的夜宿街頭行動是一個幽默、和平、高度創意的行動劇場。這場萬人夜宿活動和他們的各種行動讓政府不得不響應,雖然並未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 臺灣缺席RCEP,馬英九告誡蔡英文:「反中仇陸」無法解決問題
    臺灣未能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引發島內各界擔憂和對民進黨當局兩岸路線的批評。然而蔡英文17日卻回應稱,「臺灣早就已經超前部署」,不能像過去一樣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有島內網友諷刺蔡英文:「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問題是每個籃子都沒有你。
  • 《角頭2》王者再起,臺灣黑幫電影的質感晉級
    演員則是由則是臺灣實力派演員的一時之選,高捷、王識賢、黃尚禾、鄭仁碩,並有臺灣出身的武打港星鄒兆龍飾演大魔王反派,演員陣容相當吸睛。顏正國的美學,姜瑞智的執行,用姚宏易的攝影來完成《角頭2:王者再起》震撼至極的片頭攝影整個刷新了我的觀影經驗,提醒我必須正襟危坐起來、嚴肅認真地看待這部片:那其實只是短短幾分鐘而已,無一對白的純粹影像,幾個黑道殺手在三溫暖幹掉大哥的戲,背部全裸露出滿身刺青的兄弟一排站出來,並一個個地接力行刺在浴池中身無寸鐵的大哥畫面,氣勢驚人。你不知道這幫人之前發生了什麼恩怨?
  • 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問題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完全屬於中國內政。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歷史使命,並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制定、實施和發展對臺方針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首次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代替了「解放臺灣」的提法。1979年9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第14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匯報時指出:「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問題。」
  • 臺灣清華大學開發出多彩鈣鈦礦量子點,解決Micro LED相關問題
    臺灣清華大學開發出多彩鈣鈦礦量子點,解決Micro LED相關問題    慧聰LED屏網報導      日前,臺灣團隊研發的新技術讓顯示器的色彩效果再提升。臺灣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林皓武研發全球新技術「噴霧合成法備完美顯色多彩鈣鈦礦量子點」。這項技術適用於各顯示器技術,能解決Micro LED所面臨的問題。  林皓武教授說,這個研究成果去年獲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報導,這項技術已取得臺灣專利,也吸引韓國首爾大學、美國田納西大學等國際研究團隊主動合作交流。
  • 樹欲靜而大風不止:中印邊境和臺灣問題高度聯動,考驗中國定力!
    注意,這裡說的是中美雙方,不是大陸和臺灣雙方,臺灣已經懶得提了。臺灣問題,我們本來是要放一放的,因為臺灣問題解決起來一定會涉及到全局,它有可能根本改變我們發展的外部環境,根本改變我們的復興路徑,所以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等過幾年國力再上一個臺階時,再最終解決,風險可能小些,成本可能小些。
  • 專家視角 | 嚴語:美國是否會極限引爆臺灣問題?(2020年8月)
    12北語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北京語言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成立於2017年1月,同時承擔著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委託的「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工作秘書處」相關職能。但近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在處理臺灣問題時,已非交易思維,也即打「臺灣牌」的目的並非為了要與中國大陸交易或是換取其他方面的利好,而是把臺灣納入更大的遏華戰略。長期來看,是要對中國大陸製造「臺灣陷阱」。
  • 「無殼蝸牛運動」30年 臺灣社會團體呼籲當局正視「青年安居」
    8月26日,抗議房價飆漲、要求抑制炒房的臺灣「無殼蝸牛運動」滿30周年。當天多個社會團體在臺北舉行記者會並指,相關問題時至今日仍未解決,且更加惡化。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據臺行政當局「主計總處」統計,臺北市地價在1986年為每坪(一坪約等於3.3平方米)6.7萬元(新臺幣,下同),1989年攀升至每坪25.1萬元,三年翻漲數倍;同期的居民所得只增加了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