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戴口罩,我們是否還應該思考這些?

2020-08-27 簡清醬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口罩的身價可謂是暴漲啊!

俗話說:&34;,現在卻是有錢都買不到口罩。

疫情猛如虎,口罩缺到哭。

真是沒有一句話能像這句話這樣的貼切現在的情形了。

但是比起搶口罩、戴口罩,我們是不是還應該思考一些其他的事呢?

雙言傍地走,安能辨真假

隨著疫情來的出來口罩還有各種各樣的謠言

1. 用淡鹽水,或者漱口水來漱口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2. 吃大劑量抗流感藥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3. 喝板藍根和燻醋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

當然這些偏方都已被證實是謠言,網絡上的消息真的太多了,那些關於疫情的消息有像這樣是假的,但是也有李文亮醫生那樣的真消息。


確實網上的消息太多了,普通人根本無法辨別。

既然謠言有真有假,那我們到底該怎么正確的對待謠言呢?

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都聽都聽,和尚講經?

顯然,這都是錯的。

要正確的對待謠言應該從謠言的本質入手。

謠言為什麼能傳播,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相信?

這是因為謠言的五個特性:

  • 不透明性
  • 傳播性
  • 廉價性
  • 可避免性
  • 危害性

不透明性:

這個不透明性分為兩部分:民眾和官方媒體

民眾:民眾為什麼覺得謠言可信,因為大多數人都迷信權威。那些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預防新冠病毒的偏方,大多都是某某大V、某某專家說這個,還有這個有用,你們快去買吧!然後你們就都去買了。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專家,是權威啊!說的話肯定有用,這就是大部分民眾的內心想法。

這正是謠言信息的不透明性所致。

有句老話說的好&34;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比如有人說喝板藍根、燻醋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那就請問這是誰說的,是翠花說的,還是隔壁村的鐵牛說的。

說可以,但你的每句話都會成為呈堂證供。

說的是真話,獎勵你;說的是假話,警察叔叔請你喝茶。

小清相信這樣網上許多的謠言都會不攻自破,畢竟誰會沒事幹這種可能被警察蜀黍請去喝茶而且還沒好處的事。

官方媒體:網上的那些假謠言基本最後都是由官方來闢謠的,畢竟他們可是比專家、大V還要權威的存在。

但是自官方媒體闢謠的時候,不要僅僅輕飄飄的一句&34;,你要拿出證據證明為什麼這是謠言,要對民眾進行科普。


建議:

落實謠言實名制,誰說的這句話,誰就要對它負責。

官方媒體闢謠要及時,拿出確鑿的證據擊破謠言

傳播性:

謠言危害大的原因,是因為傳播快,波及範圍廣

其實一開始謠言只是在小範圍傳播,只是後來經過其他人的轉發傳播開始擴散。

其中為謠言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是那些粉絲多的大V,因為這些人在普通民眾心中就是權威的象徵。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一種相信權威的心理,藉由這種權威心理又產生了&34;,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34;。

&34;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34;,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34;;其次是由於人們有&34;,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許多的大V會為了所謂的流量而轉發這些謠言,並利用權威效應使謠言擴散。

而這些謠言大量的擴散又會引發人們的從眾心理

&34;——《烏合之眾》

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個體放棄了思考和判斷,直接讓造謠者鑽了空子,謠言才得以大行其道。

所以對待謠言,我們要像對待闖紅燈過馬路一樣,棒打出頭鳥,殺雞儆猴。

但是謠言和過馬路不一樣,大概率不能找到開始說的那幾個人。

所以我們應該換個方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粉絲超多的大V是很難的事,是一個人甚至一個團隊在辛苦經營很久後才有的。

所以如果因為一個謠言帳號就會就被查封,估計很多經營者都不會冒這個險,而傳播的速度和範圍也不會那麼廣了。

建議:

棒打大頭鳥,找出那些傳播謠言最大最多的人,查封他們的帳號。

廉價性:

一個謠言的生產成本是很低的,所以製造謠言是很容易的。

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加大他的生產成本,讓他變得不容易。

同時謠言的內容也具有廉價性,板藍根能預防新冠肺炎,很多人不管是真是假都會去買板藍根,因為便宜啊!

要是說需要天上雪蓮,千年人參才可以預防,可能就不會傳播影響那麼大了。

建議:完善法律,加大對於謠言的懲治力度。

可避免性和危害性:

謠言為什麼能讓人相信,這是因為人有恐慌心理

在現實中,一旦發生,瘟疫、地震、&34;、恐襲等與大自己都有著直接的利害關係的災難性事件時,人們本能的應激反應要麼震驚,要麼恐懼,因為這些災難對人有危害性。

我們在遭遇生存威脅的時候,這樣的恐慌心理很容易導致邏輯思維能力、理智判斷能力下降,如果主流信息缺失或不清晰,那麼就會犯頭腦簡單、行為衝動的錯誤

而那些謠言正是鑽了這個空子,同時那些謠言往往宣稱對於新冠肺炎有這預防功能,對於疫病有這可避免性。

而這正是現在患有恐慌心理的人們需要的。

可想而知,謠言就這樣在人群中慢慢擴散了。

建議:

政府做好宣傳工作,讓群眾安心,放心,不擔心,不恐慌。

加強對群眾的邏輯教育,增強群眾的安全感。

在這裡小清希望大家,不要聽信網上的那些所謂的預防偏方,相信科學,相信中國,一切都會過去的。

待到春暖花開時 願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英雄枯骨無人聞,戲子家事天下知

前不久在網上流傳著李蘭娟院士的這樣一句話:

&34;明星&34;

確實,這次疫情出力最大的無疑是醫務人員和科學家。

為了更好工作而剪去長發的一線醫護工作者;為了研製新冠病毒的藥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為了對抗新冠病毒不計其數的前線醫務人員因感染新冠病毒去離世...


而那些受著粉絲追捧,日進金鬥的明星呢?

論捐款,一部戲幾千萬的明星們,大多數隻捐了幾十萬,甚至還有明星只捐了2000元。因此有許多的網友化身鍵盤俠謾罵這些明星,認為他們平時賺那麼多,在祖國需要幫助的時候卻這樣的行徑。


甚至又開始說了那句&34;

憤怒是自然的,但就像梁實秋說過的那句話一樣。

&34;

憤怒和悲哀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懦弱。我們不應讓憤怒戰勝我們的理智,而是要理性看待,剖析它產生的原因,了解它,解決它。

我要做的是理智的分析,理智的思考。

首先小清認為和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他們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將科學家和明星進行對比,就像是新東方的英語老師和新東方的廚師相比較,根本就是胳膊比大腿——比不了。

接下來小清將從工作性質,社會責任這兩方面進行講解。

工作性質:

科學家和明星的工作性質是不一樣的,科學家的工作是研究,做實驗,發明創造。這樣的工作性質要求他們不能像明星一樣天天拋頭露面,如果一科學家天天在屏幕上晃蕩,他哪裡有時間去做實驗,哪裡能發明創造呢?

而明星的工作性質則是相反的,他們需要拋頭露面,需要曝光度,這是他們的工作。如果他一天天窩在家裡,不拍電視劇,不上綜藝,那他就不可能成為明星,而是暗星了。

社會責任:

問:社會如何才能平穩的運作

答: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各得其所。

每個身處於社會的人,都有屬於他的一份社會責任。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探索自然規律,推動科學事業發展。明星的社會責任是引導激發和大眾正能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社會職責都不同,在屬於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拿到自己應得的錢本就是應該的。

那為什麼人們還這麼生氣呢?

小清認為主要原因是大家認為他們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

明星拿著高額的片酬,卻沒有為社會做出與之相符的貢獻。

科學家日夜辛苦的做實驗,一年卻只有幾十萬。(根據國家規定,院士每月國家津貼為200元,自2009年起,調高至1000元,而院士的年薪基本只有20萬元)

但是在上面我就說了,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們的付出是不同的,獲得的收穫也是不同的,因為這個憤怒其實不太成立。

但究其憤怒真正的原因,卻也正是在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這裡,不過不是明星這個職業的付出與收穫,而是我國的大部分流量明星的付出與收穫。

一個國家是由硬實力和軟實力組成的,硬實力就是指一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軟實力則是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

硬實力靠的是那些科學家,商人。而軟實力更多的是靠民眾尤其是代表國家形象的明星。

就拿韓國來說,國家的硬實力其實並不怎麼樣,但是軟實力非常厲害。而韓國強悍的軟實力主要是靠那些韓流明星締造的,那些韓流明星為韓國帶來的經濟收益更是不可估量的。

別的不說,就說中國,韓國GDP的四分之一都是由中國人貢獻的,其中的一大部分都是韓星飯貢獻的。

而這個時候的中國藝人又在做什麼呢?

摳圖、濫用替身、炒緋聞、買熱搜...


不僅一點文化貢獻也沒有,反而還助長了不少歪風邪氣。

真是國內誰不認識,國外誰也不認識。

我們討厭明星不是因為他天天在我們面前晃,不是因為他們拿高片酬,而是因為那些拿片酬高的明星他們拍的電視劇、電影質量不夠高,其中演員的演技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問題。

演技不好卻高片酬,電影拍得不好卻大賣,這是一種很不好的風氣,所以那這時候明星的曝光率最高,矛頭自然而然會指到他們身上。

而且如果這種風氣一直持續下去,這些人掌握了話語權,不好的作品就會越來越多,那我們選擇觀看好作品的餘地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我們厭惡的不是明星,而是厭惡那些拿高片酬卻沒有高質量的流量明星。

如果我們的明星都是像張國榮、周潤發、梅豔芳這樣的能拍出好作品,唱出好歌曲,能向外輸出中國文化,吸引外國人來中國,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明星,我想大家也一定不會罵他們,反而還會喜愛他們。

在這裡,小清真的希望我們能出更多像《琅琊榜》、《慶餘年》這樣的作品,出更多像胡歌、朱一龍這樣優秀,能為大家帶來正能量的明星,抵制摳圖、不敬業的流量明星。

貪嘴弄豺生禍害,殃及百姓陷泥潭

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野味防控的最嚴禁令《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政府出臺這一禁令,也是情有可原的。

畢竟這次疫情確實是由吃野生動物引起,而且上次的非典也是吃出來的。

總所周知,吃在中國的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老子的《道德經》中:&34;。

再比如現代,我們遇到熟人都會問一句:&34;

分別時也會說一句:&34;

中國的吃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為什麼有些人放著健康美味的雞鴨魚肉不吃,反而要去吃可能帶有傳染病的野生動物呢?

小清認為有這幾點原因:

獵奇心理:

獵奇心理是受眾心理之一種,即要求獲得有關新奇事物或新奇現象的心理狀態。

其實大多數人吃野味就是個獵奇心理,比如幾年前央視報導就曾報導過,有一個地區故意在林間放置捕鳥網,將捕來的鳥做成特色美食吸引遊客光顧。

因此還有人千裡迢迢從別的地方趕過來,就為了吃這個特色美食。但是那些顧客自己也說了沒有覺得鳥肉有多好吃,只是因為覺得新鮮,以前都沒吃過,想試試,簡單來說就是獵奇心理作祟。

可惜他們不知道因為一句試試,有多少野生動物命喪人口。

炫耀心理:

前不久就有一條新聞,一個小夥子在微博炫耀官員請自己吃穿山甲,結果當然是被罵的慘不忍睹。

這就是一種炫耀心理,喜歡經常炫耀來尋求自己的身份和作用,心理學上稱之為缺乏安全感型人群。

他們這樣做的動機有:第一,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問題,通常被認為有&34;。他們&34;自己其實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到了一定場合,就喜歡渲染自己的&34;和優勢,讓自己的頭上多一道光環。第二,為了達到個人的某種目的。他在自己身上製造的這些焦點和特殊關係得到別人注意時,可以抬高他自身&34;。

如果大家多看新聞,多觀察身邊的人,你就會吃野味尤其是珍貴難得野味的大部分人都是有錢人甚至是一些有權人。

&34;這恐怕就是那些錢權人的心理吧!

反正小清是無法理解。

&34;心理:

馬克思:&34;

這點在這裡被那些無良商人們體現的淋漓盡致。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就有一些傳聞說烏龜補氣血,蛇膽能明目,野豬肉養胃,蝙蝠屎明目,穿山甲治風溼...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野味滋補這樣的謠言開始在人群,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群中擴散。

那些無良商家,也開始大肆宣揚野味的好,然後藉此大發了一筆又一筆的野味財。

而那些人也開始迷信吃野味有益身體這樣的謊話,有買賣就要殺害,那些野生動物的處境想想就知道了。

小清在這裡強調:

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其實和普通家禽一樣,它沒有任何奇特的功效!!!

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其實和普通家禽一樣,它沒有任何奇特的功效!!!

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其實和普通家禽一樣,它沒有任何奇特的功效!!!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人類闖的禍最終都得人類自己來償還。

對於這次國家發布的禁令,小清是一百個贊同,只是小清認為一刀切的方法或許有些有失偏頗,這樣的一刀切治標不治本。

我想等到這次疫情過去,或許過個幾年又會有人忘記這段痛苦的經歷,又開始津津有味的吃起來了,然後又來一遍嗎?

小清不敢說會不會被我說中,但畢竟非典結束也才十幾年。就像黑格爾說的那句話一樣: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所以在這裡對於野生動物保護,小清有以下拙見:

孩子方面: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一個國家的未來掌握在孩子的手中,而這些未來的國之棟梁現在對於許多的事都是懵懂的,都是看身邊的人怎麼做就學著怎麼做。

所以小清認為我們要加強對孩子的素質教育,讓他們從小就養成愛護小動物,拒絕野味的好習慣,不要在出現兒童讀物上有果子狸可食用這樣的事件了

大人方面:

大人要從小教育孩子愛護小動物,不吃野味,同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拒絕野味,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學校方面:加強對孩子拒絕野味的宣傳,多多開展愛護動物這樣的活動。

國家: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加強野生動物市場管制,減少買賣,杜絕殺害。

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那些身陷囹圄的動物們。

野生動物捕獵者方面:有人吃就得有人捕,捕獵者就此產生。獵殺野生動物並不輕鬆,甚至有點危險。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前僕後繼的加入,無非就是為了錢字。

許多捕獵者家境都不好,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三歲妻兒,用這句話形容一點也不誇張。

因為這些人往往沒多少文化,空有一身蠻力,只能做一些苦力活賺取微薄的收入。而用這筆錢,養家餬口略微有些拮据,而做捕獵者的收入遠比做苦力活高得多。這些本身就沒讀多少書的人會怎麼選就是顯而易見的事了。


所以小清認為國家不應該像對待那些貧困戶一樣,每個月給點生活補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國家應該對他們進行教育,讓他們學有所長,能靠自己的能力養家餬口,而不是去山上獵殺動物換錢。

小清真心希望我們能從歷史裡學會一些東西,不再獵殺野生動物。我期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一天。

結語

現在疫情已經慢慢好轉,感染死亡人數持續下降,而治癒人數卻有增不減。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冬季的黑夜儘管漫長,但永遠遮擋不住黎明的曙光

小清相信疫情很快就會過去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教訓卻永存。

也希望你看過這篇文章後,能思考思考疫情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

相關焦點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理想情況下,自製口罩應該有兩到三層,但在沒有任何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衛生部門提出使用頭巾、圍巾或頸套等作為口罩的替代物。一些專家贊同說:「任何口罩或遮蓋物總比沒有強。」他很快意識到,市場上充斥著自稱功效非凡的產品,但沒有任何檢測過程來驗證這些口罩的功效。毫不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尺寸合適的N95口罩能最有效地減少噴出的飛沫,外科口罩的效果緊隨其後。不過,大多數接受測試的棉質口罩表現給力,對飛沫的阻擋率與醫用外科口罩相差不遠。
  • 外媒:這些材料的口罩,就別戴了……
    由於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的供應日益減少(它們正被正確地轉移至醫療護理場所),普通公眾常常被敦促在外出前往公共場所時使用任何能使用的東西覆蓋口鼻。理想情況下,自製口罩應該有兩到三層,但在沒有任何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衛生部門提出使用頭巾、圍巾或頸套等作為口罩的替代物。一些專家贊同說:「任何口罩或遮蓋物總比沒有強。」
  • 馬英九全程戴口罩,蔡英文卻沒有戴?是否會造成臺灣同胞的恐慌?
    眼尖的媒體發現馬英九在參加這項活動當中始終配戴口罩,而蔡英文卻沒有佩戴口罩。這引起了馬英九的生氣,馬英九認為蔡英文年初參加這項重要的活動卻沒有戴口罩,這是對自己的健康不負責任也是對參加這項活動的全體人員的身體健康狀況的漠視,所以必須對社會進行公開檢討。
  • 最新研究發現戴口罩比不戴口罩更性感,更有吸引力
    在最新的天普大學和賓州大學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不管男女,戴口罩比不戴口罩都更性感,更有吸引力。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拍了60張頭像照片,一半戴了口罩,一半沒有,然後找了500個人對這些頭像進行評分。下面是三組照片。
  • 在低風險區可以不戴口罩嗎?
    歡迎關注「昌都黨建」在低風險區可以不戴口罩嗎?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有用嗎?嬰兒無法戴口罩,如何做好防護?在近期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這些問題有了權威解答。Q:所在區域被確定為低風險區,出門還要戴口罩嗎?
  • 蔡英文出席公開活動未戴口罩,馬英九忍不住炮轟:她應該檢討
    對此,馬英九前幾天來到景美應集廟前發紅包時特地戴上口罩,他表示,作為公眾人物應當作出正面示範;此外,他也批評蔡英文出席法鼓山活動未戴口罩的行為應該進行檢討。馬英九表示,這是他第一次戴口罩發紅包,他認為大家出門都應該戴口罩,尤其公眾人物應該做正面的示範。
  • 戴口罩解鎖iPhone的兩種姿勢,我都試出來了!
    好消息是,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壞消息是,根據以前非典的經驗,接下來大家還得戴較長一段時間的口罩。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戴著口罩無法解鎖手機的痛苦可能要延續一段時間了。尤其是現在出入公共場合都得出示「健康碼」,許多人不得不拉下口罩解鎖手機,或者多次解鎖失敗,乾脆用密碼解鎖。
  • 《Science Advances》口罩大PK:哪款最有效?哪款戴了還不如不戴
    上周五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實驗對14種不同類型的面罩進行測試,其靈感來自費舍爾的同事韋斯特曼博士(Eric Westman),後者在Durham公司工作,該公司是一個向有需要的人分發可重複使用的口罩的倡議組織。韋斯特曼希望弄清楚收到的捐贈口罩是否有效。
  • 戴口罩能不能進行劇烈運動
    但不幸的是,部分地區出現了佩戴口罩跑步意外猝死事件,有人懷疑這是戴著口罩進行劇烈運動時缺氧所致。那麼,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進行劇烈運動?戴口罩做運動又應該注意什麼呢?  80%的猝死與心臟問題有關  說起戴口罩劇烈運動後引發的猝死,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裡的核心問題是猝死。關於猝死有幾個事實必須了解。
  • 戴口罩運動會損害心肺功能?研究表明沒影響
    但與此同時,口罩本身作為物理屏障,讓我們不禁擔憂著:戴口罩時,我們似乎能感受到呼吸困難,這是否會改變吸入的氧氣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流量,因而損害心肺系統?尤其是在體育鍛鍊中,這一擔憂被進一步放大。mask | hopkinsmedicine2020年11月16日發表於《美國胸腔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團隊認為,雖然戴口罩會使呼吸困難的感受增加,但幾乎沒有經驗證據表明,戴口罩會較大程度上降低心肺功能,即使是在劇烈運動中也是如此
  • 普通人戴口罩不必一次一換!只有這些情況可以不用戴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疾病、是病毒而不是武漢人吳浩:要明確的是,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疾病、是病毒,而不是武漢人。所以在當前疫情形勢比較嚴峻的條件下,控制潛在的傳染源,大家一定要理性對待。有慢性基礎病老年人發生重症風險高馮子健:從目前疫情監測情況看,確實發現一些兒童和嬰幼兒的病例,但是這些病例的臨床症狀、臨床病情都比較輕,重的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現在看,中老年人,主要是有慢性基礎病的老年人發生重症的風險相對高一些。
  • 給牛戴口罩,這是什麼操作?
    給牛戴口罩,這是什麼操作? 據外媒報導,英國一家科技公司Zelp研發了一款專門為牛設計的口罩,希望減少牛打嗝產生的甲烷,進而減少碳排放。
  • 美國人把戴口罩妖魔化,還稱《聖經》預測到了新冠病毒,世界末日...
    儘管美國有一半的州病例數量目前還處在上升階段,但許多州已經慢慢解除了封鎖禁令。 其中60.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公共場合還是會戴口罩,13.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公共場合經常戴著口罩,還有17.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很少戴口罩,或從不會在公共場所戴口罩。 和其他美國人一樣,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不相信戴口罩能控制疫情的發展,一開始也不願意戴口罩。不過在上周的7月11日,川普還是公開戴上了口罩。
  • 為應對溫室效應問題 英國一家公司決定給牛戴口罩
    牛產生的甲烷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英國創業公司Zelp提供了一個舒適而時尚的解決方案:戴口罩。根據《氣候風險管理》之前的研究資料,全球牲畜的總排放量佔所有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5%,約有44%的牲畜排放物為甲烷(CH)形式,另外還包括一氧化二氮(佔29%)和二氧化碳(佔27%)。研究顯示,甲烷是比起二氧化碳更危險的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效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84倍。在全世界範圍內,每天都有16億頭牛在排放甲烷,這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是極其顯著的。
  •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靈魂拷問:美國人為啥不好好戴口罩?
    圖|© Julio Cortez/AP口罩的作用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研究表明:口罩可以減少傳播和感染冠狀病毒的機會;也可能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但是,確切了解口罩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口罩有很多種,戴口罩的人所處的環境也各不相同;人們戴口罩的意願,或者是否正確地戴口罩,這些都是問題。
  • 戴口罩才聞到有臭味,是口臭還是口罩臭?不妨了看一下
    導語: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生活當中大部分人在外出的時候都會佩戴口罩,但是有些人在配戴口罩的時候經常感覺到一股臭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不妨來了解一下。一、戴口罩才聞到有臭味,是口臭還是口罩臭?不妨了看一下1、來自口罩的異味其實一次性口罩的外層是無紡布的,而無紡布是一種無毒、無臭的原料,但是如果在生產或存放過程當中出現問題的話,會容易出現異味。所以在戴口罩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在通風處晾一晾,這樣可以減少異味的出現。
  • 我們戴過的口罩,繞赤道兩圈後,還可以連接到月球!
    br/>將就一下嘛~你有沒有算過,今年自己用掉了多少口罩?br/>br/>br/>br/>不多不多,也就一天一個一個人不多,但把所有人戴過的口罩加起來,算出來嚇你一跳!>可能有些同學還沒感受到這有多重:假如一頭成年雄性亞洲象的體重是5噸,把這些口罩放在船上,足夠給2,151頭大象一起稱體重了。
  • 她讓歐美人戴上口罩!新冠致死超過110萬人後,掌握話語權的歐美學者...
    來源:Hanson臨床科研(ID:HClinicalResearch)當中國一聲令下,全民戴上口罩、違者處罰的時候,歐美科學家和疾控中心卻在說:「不需要戴口罩,因為沒有證據證明戴口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傳染」。為什麼美國CDC不建議普通公眾戴口罩?是的,這些掌握話語權的歐美科學家說的沒錯:是沒有證據。
  • 醫生提醒:劇烈運動時不宜戴口罩
    近日,我省、河南、湖南等地相繼出現的學生在校戴口罩運動猝死事件令人痛心。同時,疫情期間運動安全也成為熱議話題。  同時,潘豔雲還補充道,一般來講,正常成年人在非運動狀態時的需氧量大約為250毫升/分鐘;運動時的需氧量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會急劇增長,即便是專業運動員,戴上口罩後進行運動時,其運動能力也將受到極大影響,更何況青少年還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一旦出現呼吸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停止運動,很容易出現意外。
  • 用計算思維認識戴口罩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戴口罩能防止病毒的傳播,但有些人會覺得戴口罩很麻煩,自己也沒感染肺炎,所在地區的病例也不是很多,是不是可以不用戴口罩出門呢? 那麼,戴口罩只是為了自己不染病嗎?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呢?我們用模型驗證一下戴口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