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一位特殊的「送餐員」走進中南海。他雖然個頭不高,卻能一人包攬下自動送餐、空盤迴收等多項任務;他永遠面帶微笑,任勞任怨,能用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介紹餐廳的招牌菜品。
這位送餐小哥可不是什麼勞模代表,而是一臺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送餐機器人。當天下午,國務院第一次專題講座開講,主題是「先進位造與3D列印」。和機器人一同出現在中南海的還有由3D列印技術製造的航天部件、醫療器械等。
這是本屆政府首次舉辦專題講座,聽講人包括李克強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和國務院各部門、中央企業、金融機構主要負責同志。「總理他們聽得非常認真,還問了不少問題。」主講人盧秉恆告訴人民網記者。他是我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也是我國3D列印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
「當今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推動經濟升級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我們正在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用創新的手段來推動創業。」李克強在講座開始前表示,「今天這個專題講座就是為了增加我們的知識,啟發我們的創新思維。」
推進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上中高端水平要有新理念
盧秉恆透露,兩三個月前他就接到了關於此次講座的邀請。當天下午,講座持續了約45分鐘,盧秉恆介紹了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世界3D列印主流技術和將帶來的科技重大突破,並提出了相關建議。
為什麼選擇3D列印作為首次專題講座的內容?盧秉恆認為,這與3D列印背後的製造業、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密切相關。這一概念由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被視為「用三個10年完成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第一個10年路線圖。
盧秉恆在講座中提到「中國製造在2.0、3.0領域還需要補課」,這引起總理關注。「我們國家的產業水平應該說現在還居於大而不強這個狀態,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中低端。」李克強說,「推動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上中高端水平必須要有新理念。」
以3D列印為代表的「增材製造」,就是基於理念的創新。這項只有28年歷史的技術,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價為「將與其他數位化生產模式一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實現」。
李克強指出:「我們國家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在許多方面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果運用『增材』的方式,將對發展模式帶來重大改變。」他說,不僅是3D列印,其他領域也可以圍繞「增材」的理念認真思考,走一條推動中國產業、經濟邁向中高端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