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的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攝
這個口徑65米,重達2700噸的龐然大物,其相當於8個標準籃球場的主反射面精度誤差卻不超過0.3毫米,並能在1分鐘內完成不同觀測波段的轉換——
10月28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的直徑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臺啟用。作為我國目前口徑最大、波段最全的一臺全方位可動的高性能射電望遠鏡,其總體性能僅次於美國的110米射電望遠鏡、德國的100米射電望遠鏡和義大利的64米射電望遠鏡,為亞洲最大、世界第四。
儘管這臺望遠鏡剛剛投入使用,但早在建設階段,就已經引起世界天文學界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天文學家葉叔華對它的啟用更是寄予厚望:「這臺望遠鏡將在射電天文、天文地球動力學和空間科學等多種學科中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一臺主幹觀測設備,並做出一流的科學成果。」
射電天文學及射電望遠鏡發軔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並在二戰後得到快速發展。自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用天線陣接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後,通過接收天體的射電波來測定遙遠天體構成的射電望遠鏡開始受到關注。今天已經被大家所熟知的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星際有機分子等的發現,均與射電望遠鏡的進步有關。「建設大型射電望遠鏡系統涉及多個技術領域,被公認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真實體現。」中國電科集團黨組書記樊友山表示,「這臺65米射電望遠鏡的落成,標誌著我國天文科學領域又一重要的科學工程即將投入使用,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將十分重大。」
這臺射電望遠鏡到底有什麼「特異」之處?通過一組數字或可初見端倪。
數字之一:65米與100億光年
靈敏度和解析度是衡量望遠鏡性能的兩個重要指標。加大天線直徑、增大天線接收面積,是提高射電望遠鏡靈敏度和解析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落戶上海天文臺的射電望遠鏡,由於擁有超大直徑,從距離上看,將能觀測到100億光年以外的天體,這將有助於人類解答諸如宇宙大爆炸後的恆星和星系起源、宇宙中的暗物質如何發揮作用等有關宇宙的深層次問題,並顯著提升我國天文觀測研究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
不僅如此,「這臺射電望遠鏡在航天工程的應用中,可以作出更大貢獻。」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總設計師吳偉仁說,這臺望遠鏡將直接應用於我國正在進行的探月工程三期定軌和定位任務,未來將開展的火星探測以及各項深空探測任務,它的建成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深空測定軌能力,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