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向蕭報君報料:在蜀山街道湖東村沈家塢附近的河水裡出現了很多蟲子,白天看不見,晚上都會出來。形似蚯蚓,多足。周圍長輩們都沒見過,大家十分擔憂。
大圖有色膩腥,害怕的可以快速下拉。
這種蟲子有長有短,長的有十四五釐米,全身有粗刺,扭動起來有點噁心。
蕭報君看了一眼就不忍再看第二眼,更不知道是什麼,直接PO上微博求助。沒想到,網友都是行走的百科全書,一下子答案就出來了,這個噁心的蟲子叫沙蠶。
沙蠶在分類學上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遊走目、沙蠶科,俗稱海蟲、海蛆、海蜈蚣、海螞蝗。我國的沙蠶種類有約80多種,經濟種類和用於養殖的品種主要有:日本刺沙蠶、多刺圍沙蠶、雙齒圍沙蠶等。喜棲息於有淡水流入的沿海灘涂、潮間帶中區到潮下帶的沙泥中,幼蟲食浮遊生物,成蟲以腐植質為食。
來自浙江水利門戶網站的資料顯示,幾年前的3月份,這種手掌長、手指粗、淡紅色、類似蚯蚓形狀的水生生物,大量出現在錢塘江南岸一橋到四橋段岸灘和近岸灘水域。後來被證實是日本刺沙蠶,常棲息於河口的底質泥和泥沙之中,對人和環境沒有危害。
沙蠶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水產養殖中得到廣泛應用。不僅是魚蝦嗜食的餌料生物,也可以作為優良的釣餌。
福建、廣東、廣西沿海居民還視生殖腺成熟的沙蠶為營養珍品。幹制後,煮湯白如牛奶,味極鮮美,且濃度大,有「天然味精」之稱。油炸後酥鬆香脆,為下酒佳餚。沙蠶無論在國內或出口,都十分暢銷。
吃不下去啊~~~
再來聽一個關於沙蠶的故事吧。
相傳,海蛆原來是陸地上的蚯蚓。有一年,動物界舉行比賽,能騰空過海的可以稱龍。蚯蚓聽到消息,並沒有動心。可是螻蛄卻湊到它跟前獻媚說:「你老兄這身段和龍有什麼兩樣?龍能飛,你能拱,只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你要離開大地,不也一樣能飛嗎?那不也是龍了嗎?那時候你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蚯蚓聽螻蛄一吹棒,立刻飄飄然了,一心要去碰碰運氣。也不吃土造糞了,天天爬到地面上練騰雲駕霧。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它的功夫沒練成,卻誇下海口說:「這次比賽,瞧好吧,管保旗開得勝。」喜鵲哈哈一笑說:「別吹牛,如果敗下陣來呢?」蚯蚓拍拍肚囊說:「放心吧,不成龍便成蟲,永遠不來見大家!」
比賽那天,飛禽走獸都施展了自己的本領。蚯蚓也不示弱,它就地十八滾,本想滾上天,卻沾了一身泥,掙扎了老半天,還在地面上,急得抓耳撓腮,羞得滿臉通紅。螻蛄過來說:「別洩勁,讓我把你帶上天,上了天你就有辦法了!」蚯蚓爬到螻蛄背上,只聽「撲啦」一聲響,果然起了空。
螻蛄本是個穿地龍,離開土地就沒有本事了。它馱著蚯蚓剛剛飛上海面,就翅膀發麻,渾身發酸,飛出不到三丈遠,就把蚯蚓往下一掀,自己逃命了。蚯蚓呱唧一聲掉進海裡,沉到水下,鑽進海邊爛泥中,被鹹水一泡,身體一下子變小了,就像茅坑的蛆,靠吃爛泥過日子。看它那副可憐樣,人們給它換了個名,叫海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