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轉基因食品改變人的基因嗎?
轉基因的「轉」,是科學家把一個物種的基因,轉到另一個物種的基因組上。例如抗蟲作物,就是把蘇雲金芽孢桿菌中的殺蟲晶體蛋白基因,轉到玉米、棉花、水稻的基因組上,讓玉米、棉花水稻具有抗蟲性狀。
基因是一段具有生物功能的核酸分子,屬於核酸,由核苷酸組成,人的
十二指腸裡的核酸酶可以把基因分解為核苷酸。這正如澱粉酶把澱粉分解為葡萄糖,蛋白酶把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脂肪酶把脂肪分解為脂肪酸一樣,食品裡的基因被分解了,也就不存在了,也就不會進入人的基因組,更不會改變人的基因。
知識連結
基因故事
談轉基因,先要了解基因
1856年,奧地利修道士孟德爾在修道院裡開墾出三分地,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試驗。1865年孟德爾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論文,認為細胞裡的遺傳因子」控制豌豆植株高矮、種子圓皺、花朵顏色等具體性狀的遺傳
900年,歐洲三位生物學家不約而同地發現孟德爾的論文並且做了重複試驗,驗證了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假說。
1909年,丹麥遺傳學家約翰森創造了gene這個單詞,讀音為「基因」,用來表示孟德爾的「遺傳因子」。1926年,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出版《基因論》,確認控制性狀的基因存在於細胞的染色體上。「染色體」這個名稱始於1888年,緣於給細胞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深色的棒狀物,故名。
1936年,師從摩爾根的中國學生談家楨博士,將gene音譯為漢語「基因
1953年,美國人沃森、英國人克裡克
在細胞染色體上發現雙鏈螺旋狀的分子結
構。這個分子叫脫氧核糖核酸,英語縮寫為
DNA,而基因就是DNA的一個個片段。
如今,孟德爾當年所在的修道院成為著
名的旅遊景點,那三分地的豌豆試驗田仍然
保留著,被譽為遺傳學聖地。